前陣子時近年底餐敘多,有次與幾位朋友、朋友的朋友們吃飯,席間不知為何談到政治(也許在外國人眼中,這是非常「台灣人」的閒談方式),有一位年輕人劈頭就說:「南部的議員都是黑道啊!」
事後筆者認為,當時聽到這句話,沒有好好修理他一頓,讓他看看本南部人的「氣口」(khuì-kháu,台語:口味,延伸指做人處事的作風),我的修養真是越來越好了呢!
你也聽過台灣的南北之爭?
在台灣,許多人在抬槓或嗆聲時,會針對南部與北部有一些奇怪的說法,例如說:南部人會騎山豬上班上課,生活水準落後;沒有各式各樣的便利設施、商店、連鎖餐廳或藥妝店;空氣差,失業率高,黑道多等等。
至於和北部有關的調侃說法,則包含自視優越的天龍國人,無視中南部對台灣經濟社會與美食的貢獻;食物難吃,只要勉強能入口的店面就會大排長龍;天氣差、居住環境更差;溼氣重到牆壁會出水云云。
以台灣人對食物的熱愛,要「戰南北」的話,飲食就成了最好吵的素材,其中又以「南北粽」之爭最具代表性──先炒熟餡料,再加上圓糯米,用孟宗竹葉包好再煮熟,軟爛到被北部人謔稱為「米糕」的南部粽;對上先炒熟糯米與餡料,再一起包進竹殼葉蒸一次,粒粒分明到被嘲笑是「3D 油飯」的北部粽。
當然,不僅粽子有得吵,像是南部沾醬、用麻油煮的米血,對上穿在棍子上沾花生粉與香菜的北部米血糕;以及台南至屏東地區圍爐時必吃的長年菜「帶根菠菜」,對上其他地區與客家地區的長年菜「芥菜」等等,台灣南北飲食上的不同,大家各擁其愛好,議論從未停息。
而身為台南人的我,通常對這類食物爭議也只是笑笑,心想:真正的王者是不需要紆尊降貴、為了這種浮名而庸碌爭吵的!
對食物的口感喜好因人而異,南北兩方對彼此的觀感有些正確,有些則過於誇張、偏離現實,有時是表象看來正確、卻沒看到更深層的原因──例如中南部空氣差,其實與製造業供應鏈多集中在此,且沒有適當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有關。
全球戰南北──從義大利說起
不過,所謂的「戰南北」不只是台灣的專利。在許多國家,除了城鄉差異以外,也有不同地區間的刻板印象,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南北兩邊互看不順眼;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義大利南北之間的對立⋯⋯
義大利南部原本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北方則是帝國與日耳曼蠻族交接的邊陲。但在帝國滅亡後,北方領地紛紛建國,許多甚至靠著貿易與海軍而繁榮,成為一方之霸,其中佼佼者就是熱那亞(Genoa)與威尼斯(Venice);南方則先後受蠻族與阿拉伯人占領,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
由於南北地位逆轉,加上過去曾是許多小王國林立的義大利遲至 1861 年才在薩丁尼亞(Sardinia)王國與一群知識份子的主導下完成統一,因此南北之間的經濟與生活型態差距,乃至於種族之間的差異,也成為南北之間的爭議點。
北方人認為南方人好吃懶做、不求長進、落後,且黑道橫行,甚至「血統不純」──因為有摩爾人(泛指中世紀佔領歐洲南部的阿拉伯人與非洲人)血統,皮膚才會變黑(1993 年由東尼史考特執導、昆汀塔倫提諾編劇的電影《絕命大煞星》,就對西西里島居民有這樣的描述)。
而南方人則認為北方人冷漠勢利、高傲又不可一世、自私自利,且無視南方對義大利經濟社會與美食做出的貢獻──上述義大利南北之間的刻板印象,有沒有那麼一點似曾相識之感?與台灣「戰南北」時雙方的說法有點相像?
諸如此類的爭議,不但知名到連對國際時事一向不太關心的日本漫畫家都畫出《義呆利》這樣的作品,甚至還延伸到政治層面:義大利北部的地區性政黨「北方聯盟」(Lega Nord)過去就曾積極支持北義大利獨立。
話說回來,即使《義呆利》漫畫是反映二戰前後的國家歷史,但若不出點包、引發點爭議,就不像對國際思潮漠不關心的日本人了,像是漫畫一開始就把大國都畫成男性,而只把一些發展中國家畫為女性(例如越南與敝國),在當時也惹出不少性別與國家歧視的爭議。
北冷漠,南懶惰?
這樣的「北冷漠,南懶惰」觀點,其實也反映了北歐與南歐之間對彼此的觀感:北歐人常認為南歐都是一些仰仗歐盟補助(也就是北歐人辛勤工作所得)、貧窮懶惰、步調緩慢的貪汙國家;也有許多南歐人認為北歐人陰沉、冷漠勢利、工於心計,埋首工作而沒有生活情趣,只會斤斤計較南歐拿了多少補助,也不想想南歐對歐盟的農業貢獻有多大。
不只是義大利或歐盟,其實在歐洲許多國家,也都有「北冷漠,南懶惰」的南北之爭──根據曾派駐歐洲多國的《經濟學人》記者觀察,從荷蘭、比利時,到法國與西班牙,都有類似的南北刻板印象,例如:北方人勤儉誠實、效率高但冷漠;南方人作風熱情,但喜歡偷閒、不太誠實,又愛拉關係走後門。
而這樣的比較甚至讓外人有點難以理解,因為從「被認為較懶散的荷蘭南方」再往南走,就是「勤儉的比利時北部」;而「好客的比利時南部」,卻與「無聊冷漠的法國北部」同緯度;「熱情的法國南部馬賽」往西南走,就會走到被西班牙人視為「冷漠的西班牙北部大城巴塞隆納」──怎麼會這樣?
如此這般的南北刻板印象,甚至不限於歐洲。根據前述文章,在國土細長的越南,即使南方經濟發展遠較北方來得興盛,仍然被北方人視為懶惰,北方人總認為:炎熱的南方生意本就好做,種什麼長什麼,漁產也比北方多!而南方人則覺得,住在氣候較冷的北越居民,就是一堆冷漠、工於心計,整天「搞政治」、卻對做生意不在行的傢伙。
但是聰明的你或許會想到:咦,溫暖的中國南部,不就與所謂「寒冷」的越南北部接壤嗎?而前面提到南北部越南人對彼此之間的想法,不也可以套用在位於越南北邊的中國,國內南方人與北方人對互相的觀感嗎?
南半球國家又是如何?
如果說越靠近赤道,就越容易被認為因為氣候溫暖炎熱而變得懶惰,那麼到了南半球是否會南北逆轉,變成「南冷漠,北懶惰」呢?
關於澳洲與紐西蘭,筆者難以評論,但曾在南美洲居住多年的我持「較為保留」的態度,因為當地的互相刻板形象化,較像是「城鄉」之前的差距,或是大城市之間的競爭心態(如巴西的兩個大城: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南北之間的對立並沒有文前提到的這些北半球國家來得嚴重。
當然,這與許多拉美國家資源都集中在某一大城(通常是首都或主要港口)也有關係,像是在阿根廷,就有許多人嘲諷地形容:阿根廷只有「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剩下的阿根廷」(el resto de Argentina)之分,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城獨大,集中了大部分的人口與資源。
這樣的爭議固然符合人類喜歡互貼標籤的天性,但是在年節長假即將到來之際,大家有更多閒暇時間的同時,或許也可以想想哪些標籤並不符合現實?以及標籤之後隱藏的歷史、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是什麼?
或許這麼一來,不但可以讓自己的世界觀更加寬闊,也能避免聚餐時被某個不爽的同桌者,讓你見證瞬間化為真實的「刻板印象」唷(燦笑)。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省籍情結不只台灣有,「各省互打」是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
●印度人也會「戰南北」──《雙城戀習曲 2 States》:一個國家,兩個世界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