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不只可以帶你上月球:超話題動畫《電馭判客:邊緣行者》令人悸動的重點不僅有 Cyberpunk,而是無垠的動畫、文化宇宙能量

WONDER覺誌

發布於 2022年11月11日04:37 • Gregory Wu

許多人現代人的休閒時間都花在影音平台上,尤其在歷經疫情後的線上平台收視習慣的爆發性演變,也因此讓眾多影視資源投入線上內容開發,更讓大家能接觸到比起以往更豐富多元的作品,並且很快地就能在社群上吸收最新的話題作品消息;而這陣子最被推崇的絕對是《電馭判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 Edgerunners),除了網路討論熱度外,也可能因為平台推薦,成功吸引許多過去非科幻甚至動畫收視族群的目光。

先不討論內容,在看的時候不曉得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這部動畫「不是很日本」也「不是很歐美」。如果嘗試把語言改成英語發音,似乎也沒有太大的違和感,畢竟這部衍生自《電馭叛客 2077》的作品,遊戲本身就不是日語啊!動畫由日本動畫公司 TRIGGER(暱稱扳機社)製作,能夠有如此特色實則不意外,因為經歷了超過 3、40 年的演化,不只技術演進、觀眾口味改變,連帶還有風格的變遷,就像開個玩笑說,時至今日,如果不戴 3D 眼鏡看《阿凡達》,可能就沒有當初的感動了。

融合、吸收、再轉化:

那些看著前輩長大的人們,創作出了什麼?

先回到 20 多年前的好萊塢,據說,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當時還是兄弟,現在雙雙變性為跨性別女性,稱為「華卓斯基姊妹」)拿著《AKIRA》跟《攻殼機動隊》到處找人投資拍攝真人版影片(按照推論應該是漫畫版,然而押井守的動畫電影版,讓他們的創意更具象,也更加在日本之外被注意到)。後來的結果大家是知道的,《駭客任務》在全世界成為現象級的電影,而第一集的設定跟概念,幾乎跟《攻殼機動隊》差不多。接著《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集》(The Animatrix)推出了,匯集了日本、韓國、美國三地的七組頂尖動畫團隊製作,然後《追殺比爾》上映了、聯合公園 Linkin Park 的單曲〈Breaking The Habit〉也來了。

還記得嗎?《追殺比爾》中在描述石井御蓮的童年回憶時,用的是很日本又很歐美風格的動畫,聯合公園的那首單曲也是,都是由日本動畫製作公司 Production I.G. 擔任製作的,據說是因為昆丁塔倫提諾很喜歡他們先前推出的劇場版《血戰:最後的吸血鬼》。Production I.G. 因為這些作品,還有從小眾被網路及影展拉上檯面的《攻殼機動隊》系列、《人狼》系列等時空背景即使放在日本、卻呈現出卻很不日本風格的動畫,在國際間大受歡迎,甚至成了許多人開始接觸日本 ACG(日本動畫 Anime、漫畫 Comics 與電子遊戲 Games,簡稱 ACG) 的契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風格和製作演變?邏輯其實很簡單,歐、美、日在過去 50 年間是交互影響的,不只是動漫,音樂、街頭流行等範疇也都是如此。戰後第二代的日本年輕人習慣、也喜歡歐美流行文化,當中也包含了音樂、電影、甚至是動漫(超級英雄),他們的養份來自歐美,卻仍創作著自己的作品,這些原本「內需」的動漫畫,便漸漸地被帶到歐美地區,這其中當然包含看著前輩作品而出道的新一代創作。若以歐美人士很喜歡的忍者、武士之類的主題而言,不難想像他們不太可能看過《忍者哈特利》、《忍者亂太郎》,但他們就直接看《火影忍者》了,涉獵更深一點的,還可能找上《甲賀忍法帖》。如果是電影或動畫相關人員,初次看到《AKIRA》跟《攻殼機動隊》,真的會被有著感受三觀洗禮的震撼,不僅是因為精緻的手繪,寓意深遠的故事設定也是重點。

在《電馭判客:邊緣行者》中由魅音領導的小隊,設定上很有日本動漫畫的風格,但畫風及線條則帶著歐美畫風的味道,將 Cyborg 生化人的設定帶出 Cyberpunk 普遍的世界觀。
在《電馭判客:邊緣行者》中由魅音領導的小隊,設定上很有日本動漫畫的風格,但畫風及線條則帶著歐美畫風的味道,將 Cyborg 生化人的設定帶出 Cyberpunk 普遍的世界觀。

與此同時,幾位知名的日本動畫導演,其實也被國際間的頂尖科幻導演們所崇拜,這當中包含了史提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據說這兩位可是非常「哈日」,甚至曾擔任 MANGA(將日本動漫引入歐美的代理及出版公司)的顧問。很多年前這些大人物就表示,未來的電影會是「動畫化」的,而日本動畫從無到有的驚人創意太精采,所蘊含的訊息量讓觀影者留下樂此不疲的後韻 ── 若以現況來看,這些話非常正確。

二戰後出生的日本孩子現在也 7、80 歲了,像是宮崎駿、押井守、松本零士、富野由悠季等知名動畫導演,他們從小看著手塚治虫、水木茂的漫畫長大,眼見著漫畫被改成動畫在電視上播放,同時也接受著來自美國的流行文化,並且同時經歷許多國際及社會事件洗禮。在青春期看著這些前輩們長大的人呢?包含押井守、大友克洋、庵野秀明,還有如果還活著的今敏這一輩;順便一提,在歐美很紅的《七龍珠》作者鳥山明,跟他們也是同梯。再往下數,就有細田守、新海誠、湯淺政明等五年級生,無論主題、風格跟技巧,這些動畫電影導演很明顯地與前輩開始出現差異。電視或網路版動畫轉向由工作室來主導,像是近年來討論度很高的 MAPPA、MADHOUSE 等等。

前一的世代的人,吸收外來養份融合成自己的創作,下一個世代的人則再次吸收、消化,尤其到了千禧年後,資源的取得更為容易,更創造超越國界、超越語言的影響。

動畫《電馭判客:邊緣行者》沒有太硬的科幻設定,觀眾反而因為《一級玩家》等作品,逐漸對 Cyberpunk 的基本世界觀有些認識,因而更輕易能進入劇情當中。
動畫《電馭判客:邊緣行者》沒有太硬的科幻設定,觀眾反而因為《一級玩家》等作品,逐漸對 Cyberpunk 的基本世界觀有些認識,因而更輕易能進入劇情當中。

日本 ACG 文化,世界發揚

雖然日本產出的動漫和電玩從 8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輸出到世界各地,但是實際的衝擊卻發生在 90 年代中。30 多年前在歐美地區的年輕人,受到最大的影響來自 MTV 的開台,他們接收的訊息開始大量來自音樂及電影,而遠在亞洲的日本及台灣,也同時開始接收了以音樂為出發的次文化衝擊。當時就連瑪丹娜、關史蒂芬妮都曾出現「很日本」的形象,再加上《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等電影,秋葉原系、原宿系、黑辣妹等形象也跟著傳到海外,對歐美年輕人來說,「哈日」或許成為一種稱頭的象徵,尤其是大家都談論著《魔戒》時,拿《烙印勇士》出來講,反而是件很酷的事。

以前美國的卡通很單純,除了迪士尼之外,像是《忍者龜》、《飛天小女警》等,對象都仍是以低年齡層為主,雖然還是有成人取向的動漫畫,但相較於日本著實少了非常多,這些歐美的孩子長大後,隨著出租店和網路崛起,取代傳統書店及電視,開始透過各種管道看以前沒看過的動漫,而 MANGA 就在這時候扮演了重要推手。

跟日本產業情況相同,當從小浸淫在日本動漫畫的創作人入行後,做出來的東西很難不被影響,即使隔著海洋的另一片國土遠望、即使底蘊仍然有著差異,但是風格變化不再明顯,更多的是吸收後的轉化,就像吉勒摩 · 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拍出《環太平洋》這樣讓人「感動」的電影;當然偶爾也會有些地雷出現,比方說歐美觀眾比較喜歡的動畫《忍者蝙蝠俠》,在東方就得不到太多正面回應(即使找了日本團隊製作)。

露西是《電馭判客:邊緣行者》劇情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她的背景及設定引發熱烈討論,同時也擁有超高人氣,已經是許多 Cosplay 愛好者的模仿對象。
露西是《電馭判客:邊緣行者》劇情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她的背景及設定引發熱烈討論,同時也擁有超高人氣,已經是許多 Cosplay 愛好者的模仿對象。

注定混血的基因

在《電馭判客:邊緣行者》製作前,擔綱執行製作的 Rafal Jaki 針對原案已有大概的想像的樣貌,而前面交代的時空背景,也正符合 Rafal Jaki 的人設。出生於波蘭的他,就是因為看了《AKIRA》、《新世紀福音戰士》而萌生進入 ACG 產業的念頭,甚至因此對日本文化產生興趣在大學選修了日文相關科系。後來他加入遊戲公司,也同時創作漫畫,當然也是以他很喜歡的日式風格進行。

在發展遊戲《電馭判客 2077》時,他就提出了製作延伸企劃的可能性。當然,對日本動漫如數家珍的他們,跟 CD Projekt RED 創意長 Adam Badowski 討論後,就很興奮的飛去日本「考察」就很興奮地飛往日本「考察」,找了心目中排名前幾名的製作公司洽談,當中自然有製作 Produntion I.G.,還有後來選擇合作的 TRIGGER。話說這家「扳機社」的聯合創始人今石洋之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作畫班底,也參與了《福音戰士新劇場版》,他的合夥人是曾待過吉卜力的大塚雅彥,一起創業的同伴還有吉成曜,他們都是先前在日本動畫製作公司 GAINAX 的同事,這次一起擔任了《電馭判客:邊緣行者》的導演、腳本、人物設計。據聞在洽談過程中,Rafal Jaki 跟 Adam Badowski 很喜歡 TRIGGER 所給的反應,並且有著不少製作上的堅持,像是對劇中角色「蕾貝卡」的存廢觀點。

帶點蘿莉風的蕾貝卡成為《電馭判客:邊緣行者》中非常獨特的存在,雖然是原本要被刪掉的角色,卻也是 TRIGGER 製作團隊堅持不妥協的人物設定。
帶點蘿莉風的蕾貝卡成為《電馭判客:邊緣行者》中非常獨特的存在,雖然是原本要被刪掉的角色,卻也是 TRIGGER 製作團隊堅持不妥協的人物設定。

在多數的時候,雖說 CD Projekt RED 是製作單位,但是動畫創作仍讓 TRIGGER 主導。順帶一提,很多觀眾大概沒玩過遊戲就直接看了動畫,當中的歌曲幾乎都是從遊戲中找出來的,就連後製時要挑選的配樂,除了原本由山岡晃譜寫的之外,其他則由 TRIGGER 在遊戲裡面挑選,但英國搖滾樂團 Franz Ferdinand 演唱的主題曲〈This Fffire〉是 Rafal Jaki 選的,他在動畫製作組擔任的角色是總指揮。片尾曲〈Let You Down〉則是 Rafal Jaki 的電玩同好、同時是波蘭知名歌手的 Dawid Podsiad 所創作(但是通常會被按掉直接看下一集?)。反而是科幻感較多(但讓觀眾很心痛)的插曲〈I Really Want to Stay at Your House〉讓人印象深刻,這首也是遊戲所錄的歌曲。就也因為這些歌曲,讓《電馭判客:邊緣行者》感覺更加「不像日本動畫」,就算切換到英文配音也不至於感到太奇怪。

網路串流平台讓「素材國際化」成為勢必發生的趨勢(「風格」很難真的國際化,因為多數人還是有創作和收視偏好,贊助商也會有不同意見),只是之間的取捨就很需要被討論。其實由《攻殼機動隊》作者士郎正宗創作、 2004 年推出的《蘋果核戰》(APPLESEED),可能是最近普遍常見於動畫製作的 3DCG 關鍵轉淚點,除了時間點跟工作人員之外,插入曲大量使用國際歌手及藝人的作品,因此在影展及國際間引起了話題,更吸引到國際名導吳宇森、時尚設計師 Miuccia Prada 加入續集製作;又或是像湯淺政明,以獨特的色調跟風格讓作品在國際間受到推崇。

因為動畫成為話題,讓遊戲也因此在時隔兩年後銷售激增,並且推出互動內容,玩家可以在遊戲裡找到蕾貝卡的槍、大衛的外套等物件,劇情中場景也成為玩家必訪的地點。
因為動畫成為話題,讓遊戲也因此在時隔兩年後銷售激增,並且推出互動內容,玩家可以在遊戲裡找到蕾貝卡的槍、大衛的外套等物件,劇情中場景也成為玩家必訪的地點。

像《電馭判客:邊緣行者》這樣由 CD Projekt RED、TRIGGER 共同製作的越洋合作,對彼此來說都是風險,尤其對初次製作動畫的 CD Projekt RED 更是,更不用說又發生 Covid-19 疫情,接著電玩發行後又馬上出現問題,當時幾乎沒有人看好這部動畫;然而《電馭判客:邊緣行者》成功創造了話題和關注,其中所承載的動畫跟文化能量,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現在還很難預測,雖然遊戲因此銷售量大增。與其說是觀察帶來影響,或許現在更可以做的,是了解究竟是什麼影響了這部作品,如果對這部動畫誕生的背景有興趣的話,在網路世界中不難找到非常多相關話題與討論,而你正在看的這一篇,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

誰說看漫畫就是壞小孩?「宅」家吸收靈感、養成態度,創意人們的熱愛漫畫大公開!昭和年代的空想科幻,除了經典還帶點浪漫-從《新 · 超人力霸王》看日本 60 年動漫與電影演變,以及「那個人」的故事


Source:Netflix、截圖自預告及相關影像畫面
Edit:Irene Lin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