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把虛擬貨幣當法定貨幣,是頭殼壞去嗎?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6月22日06:06 • 發布於 2022年06月14日07:03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把虛擬貨幣當法定貨幣,是頭殼壞去嗎?
把虛擬貨幣當法定貨幣,是頭殼壞去嗎?

近年,我們陸續看到有一些國家開始嘗試將「加密貨幣」列為國家的「法定貨幣」。已上路的有薩爾瓦多,而正在研議中的有墨西哥,中非共和國等國家。他們給的理由是跟上「科技趨勢」、讓民眾可以更平等地使用金融服務的「普惠金融」、有助於「吸引外資」等等。

以薩爾瓦多為例,政府期待將比特幣「法幣化」之後,民眾可以更便利,更低成本地進行支付與匯款,避免因為貨幣貶值,或被美元牽著走而遭受損失。再者,也可以進一步吸引外資,讓國際投資客認可薩國是如何的「進步」與「數位化」,可以接納連美聯儲都嚴陣以待,祭出諸多限制令的加密貨幣。

然而,這樣大膽的決定,到底有沒有道理?

坦白講,標題「頭殼壞去」還是「深謀遠慮」,原本我只想放前者。但考量這樣太不客觀了,只好也試著在分析時,盡量平衡思索一下,把比特幣當成法幣的好處與優勢。

虛擬貨幣的狂熱支持者,或許並不認同我的看法,盍各言爾志,我也並非全然反對國家使用加密貨幣。只是以現在的條件和那些國家的經貿環境,去中心化的貨幣機制,帶來的噱頭遠大於實際於國於民的真正利益。

再說了,我也不太相信當今正常運作的主權國家,會願意把鑄幣權(Seigniorage)拱手讓出。此外,最近的新聞也才爆出,不少認列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小國」,紛紛湧現不少問題。例如薩爾瓦多基本上比特幣「法定貨幣化」的社會實驗已經失敗──大多數國民,仍希望持有的是美元,而非被吹捧具有遠大前景的加密貨幣。

何謂加密貨幣?為什麼它不適合作為法幣?

首先我們非常簡單地先來看看何謂虛擬/加密貨幣?

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其實說不上什麼創新科技,他仍舊是建立在網際網路與電腦運算的邏輯之上。那所謂的「分散式帳本」與「加密技術」,其實也不怎麼創新,如今年過 30 的人,10 多年前下載盜版電影用的 BT(BitTorrent),或是種子下載,其實也是類似的分布式邏輯。

若真要說有什麼比較厲害之處,大抵是它所開創出來的商業模式,讓無需中間機構,就能靠廣大「網友」的力量,執行交易、紀錄、驗證、清算與結算等等。「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之說也由此而來。至於其他衍伸出百花齊放(或曇花一現)的應用,諸如 ICO、STO、Defi、GameFi、NFT等,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而關於加密貨幣的「價值」,一直有不同派系的觀點。像是巴菲特就表示「把全世界的比特幣用 25 元賣給我,我也不會買」;當然,也有推特創辦人 Jack Dorsey,表示「若全世界的貨幣只剩一種,那一定是比特幣」等,各有說詞與舉證。作為吃瓜群眾(或那些號稱很懂區塊鏈卻其實沒多少料的「專家」們),好像也只能外行看看熱鬧而已。

對我來說,倒不覺得爭辯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貨幣,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底層價值」,有這麼重要。畢竟,從經濟學供給需求的角度來看,但凡有「需求」的東西,就要有所「供給」。

管他是虛擬貨幣還是職棒明星卡,是 NFT 還是阿爾卑斯山的空氣(別懷疑,Amazon 上還真的有人在買賣這個東西),價值與價格就是在複雜的市場互動中,不斷磋商、拉鋸、妥協、共識出來的產物。

既然「價值」這件事眾說紛紜,為什麼我仍認為加密貨幣非常不適合作為法幣?

有些人或許會想,比特幣既無中央集權的控制系統,例如美元與美聯儲,也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做到即時的跨境清算與結算,看似可以成為不錯的交易媒介、取代既有貨幣,或甚至作為計價的基礎,故有國家要將其認定為法定貨幣,好像也是個搭上科技風潮的作法。

然而,虛擬貨幣的轉移與交易有其便利性,成本到底能比使用美元匯兌節省多少?考量到其他潛在的成本(例如網路基礎建設不發達與電力供應不穩定下的挖礦成本),和交易風險後,大概也只有見不得人的交易,或不希望被美元體系所監控的財富移轉,才會覺得好用吧?

更關鍵的是,要作為法定貨幣(或法償貨幣)的單位,首重安全與穩定性。而比起薩國原本的貨幣「科朗」(colón),或是自 2001 年開始允許使用的美元,比特幣都不見得在安全與穩定性上佔據絕對優勢。

就算號稱去中心化可以免受政府操縱,但巨大的幣值波動,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是場災難,無怪乎大部分民眾在「比特幣法幣化」一小段時間之後,紛紛回頭使用美元。在美元霸權的世界裡,硬通貨才是王道。

可不是嗎,現行各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和大部分的加密貨幣投資者,仍以「1 比特幣 = xxxxx 美元」作為預設的價值判定依據,在思維與邏輯的根本上,仍以「美元」作為最基礎的計價系統。

當然,把國家的貨幣「美元化」也會有明顯的缺點。因為本國央行無法印鈔,財政容易失去獨立性,貨幣政策也必須跟著美聯儲走,但這也不該作為全國推行比特幣的理由。因作為經濟霸權與強調「America First」的美國雖壞,但至少它的「中心化」是民主程序與專業治理。

比特幣雖問世近 20 年,但仍處於一場大型社會實驗的階段,幣圈人士多半不在乎他的實用性(例如買咖啡,繳費等),而是瘋狂湧向投資與投機,全然把比特幣作為金融商品來對待,或是某種亂世保值的手段。

這點,倒是滿符合現實的,因為目前允許或研擬要把比特幣當成法定貨幣的國家,除了薩爾瓦多外,還有中非共和國、墨西哥,與某些群島或海外領地的地區,皆非政治經濟進步與穩定的地方。

至於支付與匯兌的方便性,比特幣與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確實比起 SWIFT,較為有效率和便利。這在金融體制完善、居民水準較高、市場經濟較為健全的地方或許可行。但對於薩爾瓦多、中非這類官員腐敗、國家體制不健全、經濟極為脆弱的地方,比特幣反而可能帶來更高風險。

再說了,講得好聽與「普惠金融」掛鉤,但當大部分民眾根本連「加密錢包」是什麼都不知道時,這筆教育和基礎建設的成本,又該怎麼算?

國家使用加密貨幣的兩種概念

最後,所謂國家使用加密貨幣其實有兩種概念:一是使用現有的主流幣種,例如比特幣、ETH、USDT等,如本文所說的小國案例;另一則是所謂的「中央銀行數位貨幣」,又稱 CBDC。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主管機關直接認定「虛擬貨幣具有等同於法定貨幣的地位」,以及開放大眾可以自由的交易、兌換、匯兌,與儲備。

但後者就比較「別有意涵」了。雖然 CBDC 可能也用了區塊鏈技術(但絕不會是公鏈),甚至言之鑿鑿「去中心化」,然而本質上仍是由國家機構在「控制」貨幣的流通,只不過採取了更為數位化,且直接由央行發行數位貨幣至使用者的手段而已。

相較傳統金融由「央行-商業銀行-個人」的方式,CBDC 有意打造「央行-個人」的機制,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去中「間」化,增進了效率,但也更方便國家監管每一個人的日常消費行為。

若對 CBDC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也可參考 2021 年由中技社發布的報告「主要國家推動央行數位貨幣之目的、政策規劃與進展」,該報告從普惠金融,有益實踐公共政策(例如直接紓困),提升通貨流通效率等觀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回到本篇主軸,目前市面上的「小國」們,以比特幣作為法償貨幣的嘗試,多半以失敗(或即將失敗)告終。

我認為,若走第二種模式,國家打算推行自己的「央行數位貨幣」來進行法幣的數位轉型,倒還說得過去。

至於要拿比特幣來買午餐,繳水電費,進入日常生活的支付與兌換⋯⋯,不妨自問一下,如果你手上有 1 顆比特幣,你是願意拿它立刻來買一台進口車,還是放著等他漲 N 倍後套現?然後在爽花 N 倍的美元,購買更多滿足慾望的東西?

相信大部分目前持有比特幣的人,多為後者。而且,腦子裡直覺還是以「美元」在衡量手中比特幣的價值,Come On! 這樣的人類根本就還是美元的奴隸,不是去中心化理想共和國的數位公民。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田孟心

【延伸閱讀】

●元宇宙你個頭!區塊鏈你個頭!──為什麼我們該小心「科技的話術」?
●完美諷刺 Web3 炒作熱潮:Signal 創辦人撰長文破除迷思,甚至把 NFT 直接變成「一坨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