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蒂夫.史考特、貝瑞.達文波特;譯/溫澤元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會探討心智紊亂的四大成因。
成因一:日常壓力
著有《快樂,多10%就足夠》(10% Happier)的ABC新聞主播丹.哈里斯(Dan Harris),曾在播報全國新聞時恐慌症嚴重發作,自此他才承認,不堪負荷的心理壓力已對他造成影響。
身為新聞從業人員的他,必須前往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與伊拉克等前線採訪,這份工作要求甚高,競爭激烈,使他陷入憂鬱與焦慮。為了紓解內心的痛苦,他擅自服用娛樂性藥物,反而導致恐慌症在直播現場大爆發。
看過醫生之後,丹才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所警覺。他在ABC新聞網的一則文章中提到:「坐在醫師辦公室裡,我才發現,許多我不假思索採取的行動,已經帶來巨大的傷害。比如說,我當初完全沒想到前進戰區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就毫不猶豫地出發;還有用毒品取代腎上腺素。我彷彿是在夢遊狀態中,做出這一連串愚蠢的行徑。」
丹所謂的「愚蠢行徑」,其實只不過是人類對腦中思緒的反應罷了。生活變得緊繃複雜時,想要逃避或逃跑是最直接的心理反應。外在資訊過多、時常處在負面環境中、必須不斷做出抉擇,這一切都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不利於健康的反應。
成因二:選擇的弔詭
「選擇自由」是自由社會中備受推崇的特點,卻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心理學家貝瑞.施瓦茨(Barry Schwartz)提出「選擇的弔詭」(paradox of choice)這個概念,來總結他的研究發現:選擇越多,反而更容易導致焦慮、優柔寡斷、無力以及不滿足。客觀來看,更多選擇照理來說能促成更理想的結果,實際上卻是無法讓人更快樂。
想像一下,你去採買生活用品時通常是什麼狀況?以前,買完所有生活必需品只要十分鐘;如今,光是掙扎到底哪個牌子的優格最棒,或是哪個品牌的無麩質餅乾比較好,就得花上整整十分鐘。
史蒂夫.賈伯斯、馬克.祖克柏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決定減少穿搭選擇,降低選擇帶來的壓迫感。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曾在《浮華世界》(Vanity Fair)的一篇文章中,介紹前總統歐巴馬的精簡穿衣哲學。根據文章,歐巴馬說:「我試著減少穿搭選擇,所以每次亮相只穿灰色或藍色西裝。我不想一直猶豫該吃什麼或穿什麼,因為我已經有夠多決定得做了。」
成因三:太多「東西」
如今,新舊資訊持續更替,科技越來越普及,大量吸收各種事物與資料數據已非難事。只要輕點滑鼠,就能訂購書籍或馬達快艇等各式商品,甚至享有產品直送到府的服務。
我們在家中塞滿各種閒置的物品,花時間瀏覽一連串推特、最新訊息、部落格貼文還有貓咪影片。身邊的雜物與資訊堆積如山,我們卻不知該如何處理與面對。
這些身外之物與資訊,不僅讓我們耗費大量時間,降低生產力,更會使我們產生消極、被動、焦慮又負面的思想。
每件事都看似既緊急又重要。每封電郵跟簡訊都得回覆,最新發明與科技產品也必須購入。這種心態讓我們靜不下來,總是忙著處理瑣碎小事,逐漸跟周遭的人和心中的感受疏離。
我們總覺得要接收新鮮事物與資訊就已經忙不過來,哪還有時間整理跟大掃除?但是,忙到某個程度,精神和情緒都會感到疲勞。吸收新事物時,我們會不斷分析思考、憂慮煩惱,直到瀕臨崩潰。
我們擔心身體健康、工作、子女、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外觀容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恐怖主義、政治、過去的痛苦、無可預知的未來……這些想法讓我們鬱鬱寡歡,也讓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其實,只要除去腦中這些不斷干擾的聲音,我們在當下就能感受更大的快樂。
成因四:消極偏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高級研究員瑞克.漢森(Rick Hanson),在他的網站上曾發表一篇文章,內容指出:「人類祖先為了存活,大腦經過自然演化,演化後的大腦會不斷誘使人類犯下三種偏誤:高估威脅、低估機會以及低估資源(這是為了與威脅抗衡,並把握機會)。」
「消極偏見」就是這麼來的。
消極偏見代表我們對負面刺激的反應,會比對正面刺激來得強烈。相較於強度相同的正面刺激(例如響亮的聲音與鮮豔的色彩),負面刺激會令人產生較多神經活動。另外,我們比較容易接收負面刺激,接收速度也較快。漢森表示:「碰到負面經驗時,大腦就像魔鬼氈;碰到正面事物卻像不沾鍋。」
消極偏見跟思緒有何關聯呢?這代表,人類天生注定會過度思考、擔憂,而且容易用比事實更負面的角度來看待各種情況。面對威脅時,我們會覺得威脅比實際上更恐怖,碰到挑戰時,也覺得挑戰更艱難。
進入你內心的負面思維感覺非常真實,所以會有一股推力,讓你斷定這就是現實。你或許天生就會負面思考,但你根本不需要乖乖接受這種先天傾向。
作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說:「與其把每個竄入意識中的思緒當成真理,其實我們還有別的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正念」(mindfulness)。正念練習一點也不難,只要透過本書提供的特定練習,就能加強正念。
重新訓練大腦,讓大腦擺脫擔憂未來的心理雜亂狀態,專注在當下的這個片刻,就稱為正念。進入正念狀態後,我們就能與腦中思緒保持距離,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
聽起來不難,對吧?
※ 本文摘自 《人生減壓的思緒清理術》,原篇名為〈心智雜亂的四大成因〉,立即前往試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