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倘若《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這書是俺編的,那麼在選擇這個書名時,俺心裡大約抱了點取巧念頭。
這書的原文書名叫《How Minds Change》,雖然和中文書名一樣沒放主詞,不過看起來講的是「想法如何或為何改變」,副書名「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Belief, Opinion, and Persuasion」則補充書名,說明書裡的內容是「信念」、「觀點」和「說服」當中「令人驚訝的科學」。中文書名雖然也能做出類似解釋,但假若讀者把自己放進主詞位置,就會覺得這書會教讀者「改變別人的想法的方式」,也就是說,談的可能是「說服別人的技巧」,這種理解不算全錯(書裡的確有不少篇幅在談這個),但和原意不大一樣;假若讀者把自己放在書中那個「人」字的位置,那解讀就會比較接近原意一點,也就是這書在談「某些東西會如何改變人(包括讀者自己)的想法」。以此視之,中文副書名的「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其實就是主書名中缺席的主詞,但中文主書名挑起「這書要談說服技巧」的暗示,副書名又強調了一遍說書裡「真的有說服技巧」,於是乍看之下,可能會有讀者認為這是一本在教授說服步驟、手段等等相關技術的書。
上述「取巧」指的是這事──倘若俺是本書編輯,可能會覺得把它如此包裝,能夠吸引「想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說服別人」的讀者,把這類其實在討論行為科學的書包裝成「實用」的商管書,過去有幾本的確展現出銷售力道,商管書的市場畢竟較大。
只是,這書的重點不完全在「說服」上頭,而在一個人的想法會如何形成、加固,以及為什麼看到相同的實證,有些人會改變想法,有些人則會更堅定原來的想法?也就是說,這書探究的是現象之下更裡層更本質的部分,「說服」則是理解那些本質之後可行的執行方式之一。想學習說服技術的讀者讀完這書大約不會覺得受騙,但這書裡提及的幾種說服技術其實不見得適合在商場或職場使用──是不見得合用,不是完全不能用,因為商場職場需要說服技術時,常是成本及目的等等考量相當明確的「談判」,想達成的結果不完全是讓對方同意自己的條件,而是找出雙方各自認為合理的狀態;而這書提及的技術,更適合用來討論彼此「相信」的某些題目,例如醫學(打疫苗有害嗎?)、科學(地球是平的嗎?)、政府陰謀論,或者宗教信仰。
有意思的是,倘若俺是本書編輯、抱著取巧念頭選用了這個書名,也真的因此吸引了一個想學習說服技術的商管書讀者買了書,這過程恰恰映證了書中內容──我們某個想法形成初期,並不見得有足夠的證據,我們一向會先憑經驗、自己的解讀方式以及當下的情緒,把這個想法定形。而作者麥瑞尼(David McRaney)也告訴我們,真正想改變別人的想法,光是列出所有實證、在筆戰當中佔盡上風是不夠的(甚至是沒用的)──我們必須讓對方重新思索自己獲得這個想法的過程,指出有些人會在相同情況下得出不同想法,推動對方回頭檢視過程,詢問對方哪些部分最確定、哪些部分或許有點疑惑,提出假設讓對方換位思考──總的來說,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的想法,「說服」要做的是促使人去思考「自己是怎麼思考的」,藉以讓這事發生。
活在世界上要處理的資訊太多,遇上新題目,先以原有經驗和資訊將其歸類處理,或者先接納專家、同儕的說法,是很合理的。假若這麼處理這個新題目沒什麼問題,那就一切順利,假若冒出新證據說這處理方式不對,那就先放到一邊去,不會妨礙日常進行就可以。大多數人,包括科學家在內,都是那個「放到一邊」的東西實在多到無法忽視時,才會正視它們,設法從中找出新規則;這個新規則可能會補強原有經驗、成為基本資訊,也可能完全推翻舊有架構。
專家、同儕,現實中所屬的團體或者網路同溫層,可能會加固一個人的原有信念(例如把他認為該「放到一邊」的那些東西全都做出看似合理的扭曲解釋),所以書中有些實例並不是當事人「想通了」,而是因種種原因脫離原有團體之後才搞清楚自己從前「想錯了」;或者,當一個人接觸到新團體、產生了新的歸屬感之後,也有機會回頭發現過去的想法有哪裡不對勁。
這書裡提及的第一個實例,是一個認為「911」是場政府陰謀、在相關團體裡頗富盛名的活動分子,與幾個成員一起參加節目、拜訪專家之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公開宣告想法改變,所以相關團體成員視他為叛徒,認為他不是被政府洗腦、被收買,就是原先即為政府派來的臥底,團體成員排擠他、阻撓他求職,還有恐嚇和威脅──因為改變了想法,所以他付出不小的代價。
麥瑞尼很好奇:節目當中的其他成員都沒被影響,甚至更堅定地相信陰謀論,那麼,這個改變想法的活動分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從這個實例開始,麥瑞尼在《如何讓人改變想法》裡開始追索想法的形成、加固的因素,接觸「深度遊說」(deep canvassing)及「街頭知識論」(street epistemology)等等進行中的說服實驗,再進一步綜合不同學科探討這些技術背後的因由。筆調輕鬆幽默,充滿有趣的實例,解釋深入淺出,非常有趣。
這些說服技術的執行方式是俺認為它們更適合用來討論「相信」的原因──它們不是單方面的說服,沒有打算把自己的認定灌輸到對方腦子裡,而是平等、同理、尊重、不帶譏諷地聊天,促使對方思考「自己是怎麼思考的」;對方想法改變的幅度有大有小,但重點是埋下那個思考的種子。俺覺得這樣的溝通態度在商業談判有時也適用(因對象而異),但反過來說,商業談判時大多會有更直接快速的進行方式。
把這書包裝成商管書對銷售而言不是個壞點子(再次重申,俺不確定本書真正的編輯是不是這麼盤算才取書名的),不過只當成商管書讀或許有點可惜;俺認為對科普有興趣,或者對人類行為有興趣,或者搞不懂為什麼親友同事老是傳些假新聞的讀者,都該讀讀。
同時,《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在首尾都提到,在試圖說服別人之前,必須理解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除了希望推動更公平的法案通過之類實際目的之外,這個動作其實也在要求自省,思考「自己是怎麼思考的」。
這約莫是在資訊爆炸、社群極化的時代裡,每個人最需要做的事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