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時移勢易 面目全非的香港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2022年06月20日08:20 • 發布於 2022年06月20日02:49 • 新聞編輯採訪

「物是人非」這個四字成語,形容香港目前狀況最適合不過。現代社會為了與世界接軌,一間又一間的傳統老店,接二連三關了一間又一間,只剩下了現代的科技感設計,老舊又富時代味道的霓虹燈卻一個又一個,像傳統老店一樣,漸漸銷聲匿跡。

2022年6月14號,對所有人來說都只是一個平凡的禮拜二,可是對香港的沙田人來說,甚或對每一個香港人來說,又一個傳統老店,陪伴著所有香港人成長的地方離去香港的一天。「再見了,珍寶海鮮舫。珍重!」筆者也是珍寶海鮮舫的其中一位老客人,可是進去用餐的時候,卻沒有欣賞到裝潢上的細節,筆者也深深明白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滋味。

根據《端新聞》對珍寶海鮮舫的外觀描述和歷史描述,筆者才發現其可愛獨特的地方。據《端新聞》記載,珍寶海鮮舫採用傳統宮廷設計,以畫舫為中心設計點綴整個「海上皇宮」,每走一步,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傳統的金龍雕鳳,不但突出了古時的畫風和歷史,更能讓食客身在歷史當中,以皇與后的身份,與家人共聚一堂,享受美滿的晚餐。珍寶海鮮舫高峰時更能容納最多2300位食客,《端新聞》更形容其為「海上第一食府」。很可惜,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或者她的離開對她會有好處,屹立不倒在香港46年,陪伴每位香港人成長的珍寶海鮮舫終於要退休了,筆者衷心希望她可以展開事業的另一頁,或者她也需要好好休息一會兒再重新開啟另一頁。

為什麼筆者會用「物是人非」來形容香港?筆者對一句歌詞的印象尤其深刻,也正正是原因。「街角,小店,記錄愉快相見,喊又笑的膚淺。別離,幾年,紀錄已經不見,昨日記憶斷線。」來自連詩雅的《舊街角》。

每年每月,總有新店開張;每月每日,總有舊舖離場;每分每秒,總有老店擔心傳統藝術沒人承繼;每時每刻,總有成長了的子女勸導開業多年、擁有傳統技藝的父母,把老店光榮結業,這正正是時代味道的消失。筆者和各位讀者一起細數一下在香港漸漸銷聲匿跡的傳統文化,有些甚至連你們聽也沒聽過的。一是手造雀籠,以前還沒有流行電子遊戲和電話時,很多公子甚至公園大叔都很喜歡養雀,愛雀之人都希望給自己心愛的雀兒找個家,所以當時很流行雀籠工匠。很可惜,時代的推前,科技的進步,這些工匠都相繼離去,沒有人繼承。二是手雕麻雀(麻將),手作工藝總比機器操作來得更特別、更獨特,很可惜,現今世代追求的是速度,傳統工藝手雕麻雀漸漸被遺忘,最後一代的繼承人也相繼離去。三是手繪陶瓷,也是一樣,機器取代手作工藝,現代人只希望所有東西都存有新鮮感,傳統工藝因而消失。四是點心車,「魚翅包、魚翅餃、鮮蝦銀針粉」,有沒有想起一套香港電影的情節?昔日的點心車相繼在香港傳統酒樓離去,這些都是陪伴著每一個香港人的成長,其實文化真的是需要承傳的。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希望每個人都要記著自己成長的地方的每一個文化,若然有一個被遺忘,接二連三便是一個又一個的傳統消失。筆者認為最可怕的是回憶的消退,沒有人記載,傳統文化就沒有人承傳,傳統是珍貴的,筆者希望大家繼續創新之餘,也不要忘本。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