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風評:能源轉型「里程碑」─那些有說與沒說的謊言

風傳媒

更新於 2022年09月03日00:31 • 發布於 2022年09月02日23:20 • 主筆室
政府說離岸風電可確保供電穩定等的說法未必正確。(資料照片)
政府說離岸風電可確保供電穩定等的說法未必正確。(資料照片)

本周離岸風機安裝今年第100支,累計達到143支,官方與媒體大加宣傳,強調拚能源轉型、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甚至誇說離岸風機裝置容量正式突破1GW(100萬瓩),相當於核電廠1部機組容量。不過 這些大內宣即使不算是全然的謊言,也都失之於片面。

依照經濟部的說法,疫情影響全球的離岸風電工程,賴「公私部門齊力」讓工程繼續推動,繼去年完成兩座示範風場共43座風力機後,8月底又完成今年新增的第100座風力機,累計完成143座風力機,預估年底突破累計200座目標前進。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離岸風電,共同達成2025年離岸風力裝置容量達5.6GW以上,「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達成能源轉型政策目標」。

海事工程一直是各項工程中,難度與風險都高的項目,恐怕連長隧道工程都要遜色幾分,台灣的離岸風電有進度,確實值得肯定、高興,但除此之外的諸多溢美之詞,就是蓄意掩蓋與許多能源政策的問題與風險。

例如,說到離岸風電的「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就讓人搖頭,因為這種說法、甚至期待是大有問題。以供電特性而言,離岸風電屬不穩定的綠電,說難聽一點是「時有時無」,要靠風電來「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心臟一定要非常大顆─當風電供應量大時,最好也同時備好可供調度的供電來源─大概就是火力發電。

再從台灣用電供需與本地風電性質來看,更讓人不知如何要靠風電「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台灣的用電尖峰季節大都落在夏天,主因當然是空調冷氣吃電,天熱時用電量可突破4000萬瓩,但偏偏台灣那些風場夏天的風小甚至全無,只要去看台電公開資訊中的「今日電力資訊」,看各機組發電量與比例就知道,夏天風電占比時常不到1個百分點,在全年用電最尖峰時,如此這般的供電能力,要如何靠風電「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有人喜歡拿德國或北歐國家的離岸風電經驗為案例比擬,但這些國家用電高峰季節在冬天,而秋冬則有穩定的強風為風電助力,這與台灣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台灣的風電縱然在秋冬季節占比可能間歇性提高,但整體而言,扮演調節性與補充性供電的可能性更高。能源局要靠離岸風電「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可能吹牛過頭了。

至於說「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達成能源轉型政策目標」,單獨只看風電似乎言之有理,但拿整個能源政策看,就是百分之百的謊言了。國外花大錢增建綠電,幾乎毫無例外的是用來取代排放與空污嚴重的所謂化石燃料的發電,如燃煤發電、天然氣發電、石油發電等,但台灣的綠電是用來替代幾無排放與空污的核電。

因此,整體能源政策最後的結果會是:火力發電占比較今日高,綠電占2成的目標已確定無法達到,到2025年時可能只能占1成(官方估15%,但專家多認為無法達到),屆時核電都除役,因此火電占9成左右。

請問這是那門子的「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總不成花數兆元的「能源轉型政策目標」,竟然是要讓火電占比9成、排放空污增加吧?

相較之下,指稱風電「裝置容量正式突破1GW(100萬瓩),相當於核電廠1部機組容量」,反而只是一個小小的「耍詐」─這種描述讓讀者以為離岸風電發電能力已經跟一部核電機組相同了,但卻不知風電裝置容量是一回事,實際發電量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風電的「容量因子」在3-5成不等,最後實際發電量只有裝置容量的3-5成,核電則可到9成,因此風電可能要3倍的裝置容量,其實際發電量才能與核電相同。(推薦閱讀:今年第100座風力機完成安裝!疫情打亂全球離岸風電工程,台灣如何衝刺達標?

從去年全球因為減碳而「以氣代煤」出現「綠色通膨」、到今年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各國能源政策紛紛調整,核電重新得到青睞,甚至廢棄的煤電廠都因而重啟,台灣的能源政策原本就有問題,大環境改變後更凸顯其錯誤與風險,蔡政府不思檢討修改遺禍後人的能源政策,反而儘用錯誤的訊息大內宣,殆矣!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