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宅品味

環境好壞,決定人的氣質!景觀建築家郭中端:減法規劃居家、庭園、城市,不花大錢但舒適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2年09月23日08:28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3日08:28 • 50+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編按: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從業30多年,曾帶領團隊設計冬山河親水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中都溼地公園、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等知名案件。她分析,多數人有迷思,認為要打造好景觀,人做的愈多愈好。其實,最好的景觀,往往是人做得少的結果。此一減法哲學,如何落實於居家?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走入景觀建築家郭中端位於31樓的辦公室,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落地窗未裝窗簾,竹柏、福祿桐、羊蹄甲、姑婆芋等盆栽形成了自然的遮蔭。她笑說這些植物皆非刻意購買,而是從不同案場採集而來。同事每天早上輪流澆水,植物在陽光下長得欣欣向榮。

明亮素樸的空間內,沒有名貴的傢俱。沙發來自她在溫州街的老家,已有近50年的歷史;堅固耐用的客桌,則是工地用的三夾板釘製而成。工作區和待客區之間,有一扇古典的日式拉門,亦是她家中舊時使用的物件。

說起工作空間的設計,郭中端謙虛地說,「我不是說這裡特別好,但就是不花什麼錢,讓大家感覺很『速西』(台語)。」舒適而不花俏,正好和她多年來景觀設計的精神不謀而合。

▲郭中端說,好景觀不見得要花大錢。耐用的老家具加上植栽,看起來就很舒服。

72歲的郭中端,投身景觀工作超過30年。她和先生堀込憲二共同創立的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曾經手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中都溼地公園、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等知名案件的景觀設計。團隊作品屢屢獲獎,她也於2021年成為第一位得到國家文藝獎的景觀建築師。

坊間的景觀常見「加法」設計,例如,公園要有涼亭、遊具、噴水池,設施愈多愈好。但郭中端則反其道而行。她認為,景觀最重要的工作,是移除不必要的人為設計,盡可能地展露自然的原貌。像是拆除停車場,讓河道重現,找回潺潺溪水;整理一片垃圾山,種植原生樹種。

「空間美化,第一件事是把多餘的東西拿掉。」郭中端說。從家、庭園,乃至於城市空間,都應以減法哲學思考。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曾經手多個公共景觀案件,也獲得國家卓越獎、國家建築卓越獎等獎項肯定。

為何蓋了漂亮新房子,都市景觀仍很「抱歉」?美是講究的結果

入行多年來,郭中端見證台灣經濟起飛,城市裡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新穎、現代的建築。然而,若問生活於其中的人,台灣的城市景觀美麗與否?恐怕很少人能肯定地說「是」。

「城市要變美,不是刻意去蓋幾座漂亮的建築就能達成。」郭中端舉例,國際知名設計師操刀的新建築旁,可能是一整片的違章建築。多年前人們為了過日子,只能將就搭建的臨時建物,成了視覺上不協調的噪音。最終,「你無法感覺這座城市美,只能放任他亂亂的。」

一座城市如何有好的景觀?郭中端特別欣賞幾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例如北京、巴黎、京都等。她印象中,有次走在京都,發現一條漂亮的巷子。巷弄很窄,但兩側種了竹子,住家將牆面整理得乾乾淨淨。人在巷口,會不自覺地被吸引,想深入其中探索。一片清朗的景觀,是講究的結果,也是居住者教養的展現。

「美學,是一種教養。」郭中端認為,教養聽起來抽象,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且於每一天的日常中實踐。她回憶自己兒時和長輩同桌吃飯,家中的規矩是不可一隻手拿筷子、一手拿調羹。若吃飯時還張著嘴,劈哩啪啦的說話,老人家肯定會生氣。

乍聽之下,這些生活規矩似乎與景觀無關。事實上,人的行為、觀念,時時形塑其所居住的景觀樣貌。「景觀不只是我們兩眼看得見的,還包括你看不見卻讓你很享受的種種。」郭中端說。

放下對「不夠」的恐懼 家中要有好景觀,以斷離捨取代無盡求

好教養的人,家中才會有好景觀。郭中端觀察,現代人或許不吝花錢裝潢,追求自己喜愛的居家風格。但是,房子住久了,捨不得丟的雜物愈來愈多。「本來是一個還不錯的空間,被堆滿東西以後,人也變成垃圾的一部份。」她直言。

她有位朋友,本身從事建築相關工作,自家的景觀卻頗為凌亂。為了寵愛家中唯一的孩子,偌大的房子堆滿了兒童衣物、玩具,甚至還有室內鞦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如果無法克制,一直收、一直收,最後就會變成『無盡藏』。」

郭中端坦言,要實踐斷捨離、讓家中無雜物並不容易。早年她在日本留學,因為經濟不寬裕,常在打工領到薪水後,便買一大箱泡麵放在家中。這樣的習慣延續至今,再加上工作忙碌不常開伙,導致她家中的冰箱時常堆滿食物。談起此事,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是該好好斷捨離,努力改善冰箱的景觀。

她感嘆,人體驗過貧窮的滋味,容易對物質缺乏安全感。不論是市井小民的住家,或者眾人生活的城市,皆是如此。「我們窮怕了,覺得建設愈多愈好。很多層層疊加的花俏建築就是這樣出現的。」

郭中端認為,斷開無盡的欲求,人會活得更為舒適。她以自家社區的庭園為例,原本一片開闊的草坪,後來應新住戶的要求,種了幾圈花。草坪上另有一棵松樹,但住戶怕強風吹倒樹幹,又另做屏風遮蔽。花長得不好、松樹又被屏風遮蔽,眾人費了許多功夫,景觀卻反而變差。後來,住戶投票決掉拆除屏風與花,讓草坪回歸原貌。

「庭園擠滿東西,人根本沒辦法好好去呼吸、去享受。」郭中端強調,不論是哪種型態的空間,多不代表豐盛,少也未必是貧乏。適當的留白,才能創造好的環境。她笑說,台灣人常謙稱自己「沒錢」。其實,若真的缺錢,又怎會讓空間物滿為患?「物品減半,你才有辦法感受每件物帶來的快樂。你還多出一半的錢,讓自己活得自由。」

修復人為破壞,凸顯自然美景 好的環境,可以改變居住者的氣質

在郭中端眼中,一座城市要有漂亮的景觀,關鍵從來不是錢。她以某些東南亞國家的小鎮為例,人民的消費能力或許不如台灣,但整體環境乾淨清爽。因為,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這些小鎮不會貿然「多做」不必要的建設。

公司成立30年,經手幾十個公共案件,郭中端認為,讓環境變美的設計手法有二,第一步是減化,去除多餘的物件。第二步是綠化,種原生植物、鋪草皮。人造物如觀景台、步道,只有在能讓人更親近自然的前提下,才應該設立。「我常說,我們做的是修景不是造景,修復被人破壞的景觀。」

她以團隊設計的陽明山前山公園為例,多年前,山上有一片大草坪,不少家庭週末會搭公車上山野餐。後來,山上多了花鐘,草坪面積縮小。再過幾年,草坪變成一大片停車場,供遊客、遊覽車停車。

開工前,有個讓她印象深刻的插曲:團隊到現場考察,剛好有遊客搭遊覽車上山。遊客一下車,直說:「這裡有什麼好看?」原先將草坪鋪成柏油地,是為了方便遊客停車。然而,過度人工化的環境,卻也扼殺了環境的生機。「遊客看到整片柏油,要誇陽明山漂亮,也說不出口吧。」郭中端說。

後來,郭中端和團隊拆除了一半的停車場,重新引入溪流、鋪上草坪。讓山景回歸原貌,也做了讓人能悠閒散步的步道。完工那年冬天,陽明山剛好下雪。潔白的雪覆蓋草皮,景色非常動人。若當地仍是一片停車場,就不會有漂亮的雪景。

(圖)郭中端認為,景觀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做復舊,去除人為的破壞。圖為陽明山前山公園(Shutterstock)。

從事景觀工作多年,郭中端始終相信,環境會改變居住者的氣質。打造好環境的捷徑無他,克制慾望、尊重自然。最終受益的,會是生活於其中的人們。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設計,讓創意可以完成美好生活的想像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LZUDE
➡加入50+FB https://pse.is/M7MPS 每日資訊不漏接!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