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USB-C 版 AirPods Pro (第 2 代) 開箱體驗:蘋果次世代 Pro 級音訊體驗的首塊拼圖

電腦王阿達

更新於 2023年12月01日14:1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01日14:10 • Ross Wang

做為史上最暢銷真無線耳機 AirPods Pro 系列接班人的現役「第 2 代」產品。則也乘著 iPhone 15 發表跟著一起進行了更新 - 這也就是我們這次進行評測的產品:AirPods Pro (第 2 代) 搭配 USB-C,或者很多人都會稱之為 USB-C 版 AirPods Pro 2。繼續閱讀 USB-C 版 AirPods Pro (第 2 代) 開箱體驗:蘋果次世代 Pro 級音訊體驗的首塊拼圖報導內文。

USB-C 版 AirPods Pro (第 2 代) 開箱
USB-C 版 AirPods Pro (第 2 代) 開箱

USB-C 版 AirPods Pro (第 2 代) 開箱體驗:蘋果次世代 Pro 級音訊體驗的首塊拼圖

說到蘋果在行動裝置這邊導入 USB-C 的速度。你要說他慢嗎,倒也還真的找不到有更慢的品牌。但有死踩到歐盟規定的最後一天嗎?倒也沒有,算是提早就在 iPhone 15 全系列都帶來這樣的規格。

更妙的是,旗下原本採用 Lightning 充電埠的配件,也全都以超高效率在新世代手機改為 USB-C 之後改版或直接灰飛煙滅,基本上很難看到 Lightning 充電埠的產品了(大部分啦 - 就不提 M3 iMac 搭配的鍵盤滑鼠沒改版之謎了)。

做為史上最暢銷真無線耳機 AirPods Pro 系列接班人的現役「第 2 代」產品。則也趁著 iPhone 15 發表一起進行了更新 - 這也就是我們這次進行評測的產品:AirPods Pro (第 2 代) 搭配 USB-C,或者很多人都會稱之為 USB-C 版 AirPods Pro 2。

與當初剛發表時候,許多人看到這個更新第一時間會有的疑問相同。就是「這不就只是改了個充電方式而已?」甚至會覺得,既然 iPhone 15 一樣可以透過 USB-C 轉 Lightning 線為先前的配件充電,那麼其實這樣的改版好像有點感覺不到差異?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答案隨著時間,可能會將從「的確感覺不太到變化」轉變成為「有很大差異」。怎麼說呢?就請看看我們這次的開箱評測報告吧。

規格方面 AirPods Pro (第 2 代) 搭配 USB-C 基本上除了產品本身提到的實體充電埠的改變,其次則是可以看到耳機與充電盒都更加強了防塵抗水的等級來到了 IP54(先前為 IPX4)。

此外,蘋果還是有針對這次改版帶來一些 One More Thing 等級的隱藏驚喜。也就是首度將 Lossless 保真壓縮音訊支援導入 AirPods 產品系列之中 - 但(目前)要搭配 Vision Pro 才能啟動。也因為如此,這次測試中自己是會很想確認聆聽感受在還未搭配 Vision Pro 目前的狀態下,新版 AirPods Pro 2 在聆聽體驗上是否會有不同。

▲圖片來源:Apple

除此之外的其餘規格包括:比初代要高兩倍的主動式降噪效果,以及調整趨向相對適合流行、搖滾、嘻哈和電子舞曲等音樂類型的低失真音訊驅動器、放大器與音訊運算法的在硬體與軟體的配合下所提供的更好音質等增進。還有更高 33% 續航,啟動主動降噪可聆聽最高 6 小時的續航。基本上都與 Lightning 的版本相同。

所以包括各種透過 H2 晶片的運算式音訊能耐表現,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們之前的評測,裡面有更多相關的測試心得 - 這次我們雖然還是會有開箱,但會有更多部分放在後續更新功能的長時間使用心得分享。

開箱

AirPods Pro (第 2 代) 搭配 USB-C 盒裝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後面的標示已經加上了「各種 USB-C」,產品圖也改成了 USB-C 的線頭。

盒裝內最主要的差異是線組換成了單純 USB-C 的充電線(看起來是跟 iPhone 15 系列相同),其餘則是還有看到盒裝內附的耳塞組新增了 XS更小尺寸的版本。

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的話,個人會推薦把「個人化音訊」以及「耳塞套服貼程度測試」都設定起來,以確保最服貼的佩戴以及包括 3D 音效的沈浸效果表現。

耳機充電盒本身依然保持著堪稱集合各種蘋果充電之大成的能耐。包括超通用的 Qi 無線充電 / MagSafe,甚至是用 Apple Watch 的磁吸充電器也可以。再加上更好「蹭充電」的 USB-C 充電埠 - 說真的,在這小小的充電盒裡可以塞得進這麼多充電支援真的蠻猛的!

因此,相信大家出門在外如果真的遇到忘記充 AirPods 之類的狀況,應該是都能找到可以補充電量的方法 - 這次的 iPhone 15 系列也能夠直接幫忙充電(只要有帶線的話 XD)。

耳機充電盒的「多才多藝」不僅止於充電的多樣形式而已。包括吊飾孔、支援充電時還有透過 U1 晶片精確尋找時的尋機音效都可以支援(下面這張是想順便現一下我超愛的 Alto 皮革保護殼,跟 Lightning 的版本通用沒問題喔!)。

AirPods Pro (第 2 代) 的配對體驗依然保持蘋果「開蓋即彈出配對視窗」的無縫體驗。不過隨著後續系統更新,也新增了對於搭配 iOS 17 開始提供的新世代功能,包括適應性音訊、個人化音量與對話感知的說明與設定流程。

開完箱了,接下來我們也來分享 USB-C 版本 AirPods Pro 2 的聆聽與使用體驗吧!

使用體驗:軟體先行,硬體解鎖驚喜再等等!

先來解答這次體驗最想了解的「音質有無差異」這個問題。以筆者對照 Lightning 版與 USB-C 版本目前聽到的差異是… 並沒有什麼感覺(咦)。

這也不意外,畢竟現有條件下,基本上即便聆聽的音樂檔是無損的保真壓縮音訊格式,但在耳機本身沒能透過 Vision Pro 來正式解鎖保真壓縮音訊支援的前提之下,似乎很難有太多差異 - 這點也可以從透過儀器分析音質表現的其他頻道的測試中可以用更客觀的條件驗證。

另一項關鍵的硬體改進,則是在原本的 2.4GHz 藍牙頻段之外,加入了對 5GHz 的規格支援。

雖然感覺上是為了與超近距離使用的 Vision Pro 合作之下達成更大的資料吞吐量與超低延遲,是實現保真壓縮音訊的關鍵。不過也有人提到,這似乎有機會讓 AirPods Pro 與裝置之間的連線的頻段塞車可能導致的斷連問題更不容易發生。

但這樣的「溝通」顯然也是需要 iPhone 等設備端也能支援才能確定有用上 - 這部分我們會再進行追蹤詢問。不過就目前自己在家中搭配 Mac 使用的心得,是真的覺得在室內移動時訊號干擾的問題少了很多。這就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了!

無縫融入生活的「適應性通透模式」

現有 AirPods Pro 2 都能透過 H2 晶片得以在裝置端每秒進行 48,000 次處理的 H2 晶片效能,再加上後續更新所提供的新功能部分的體驗。其中最令人好奇表現的是透過數萬小時不同場景的學習分析,號稱可以根據環境甚至是甚至互動情況來主動控制降噪程度的「適應性通透模式」在實際使用上到底有哪些好處。

在我們的體驗之中,可以發現適應性通透模式基本上是在融合入了高音量聲音消除,可以主動壓低過高音量(約莫 80dB)噪音的功能,再加入一層能根據環境聲音來調整不同聲音的降噪程度的功能。

就官方的例子來說,基本上可以讓你身處有著吵雜車輛聲音或是廚房抽油煙機聲響的環境下,依然可以透過運算音訊來壓低噪音來突顯周遭的互動人聲。

▲ 圖:在適應性通透模式下,即使關閉「高音量聲音消除」也依然會執行噪音降噪的功能(顯示為:在家裡播工地影片測試噪音 - 希望鄰居不會生氣)。

說真的,與之前通透模式開啟「高音量聲音消除」的使用心得類似,就是真的會讓自己因為噪音而焦躁的情況少了很多很多 - 這次的適應性通透模式更能讓你可以更保持聚焦。

個人推斷蘋果依然是以「運算餘裕」的概念,在運算音訊效果更好的 AirPods Pro 2 上改進了通透模式的效果。透過主動降噪降低高音量噪音之餘,以「類 · 助聽」的效果來為使用者分析出環境音中相對重要的部分,延伸消除不同程度、類型噪音。

個人覺得一直以來 AirPods Pro 的通透模式之所以評價這麼高,就是因為它的反應與效果好到可以很輕鬆融入生活之中。甚至如果不聽音樂的話,有時候甚至會忘記自己有戴著 AirPods Pro - 但其實你已經在更好的噪音消除與環境音的平衡模式下了。

更深度適應你的「個人化音量」與「對話感知」

如果你手上有 AirPods Pro 2 的話,個人很推薦大家在最新更新之後打開音量的系統選項,觀察一下不同情況下音量與降噪模式的「主動變化」。

開啟「個人化音量」功能時,音量就會針對不同的環境音以及你選擇的噪音模式來調整音樂或媒體的大小聲。

像是如果是在很吵雜的環境下,你就會透過介面看到(當然也會聽到)音量會默默地變大聲一些;從通透模式切換到降噪模式時,很多時候使用者會因為干擾的聲音變小而會想要調低音量 - 此時如果有開啟個人化音量的話,AirPods Pro 就會幫你代勞漸漸降低音量 - 是不是很智慧!

雖然前段講的好像我對這個功能給予超很好的評價。不過我也遇過像是坐在窗邊風聲忽大忽小、在飛機上因為飛行狀態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噪音。這時候個人化音量功能高高低低調整音量來對應這些環境音量的情況就會變得很明顯。

只能說雖然這個功能的調整幅度已經盡量不突兀了。但終究還是比起適應性通透效果要來得容易察覺到音量調整的跡象。所以在這種時不時會因為隨機的高噪音而導致自動音量時常起伏的場合裡,我就會關閉這功能。

再來是個人覺得蘋果下的功夫超乎想像多的「對話感知」功能。

它會透過 AirPods Pro 上面的感測器與麥克風,偵測「聲音」與「張嘴的動作」。當你開始講話的時候,AirPods Pro 會很快速降低目前播放的媒體音量來對應可能的對話。雖然介入時會比個人化音量更突兀(廢話),但我卻相當讚賞它可以懂得在不同情境相應調整的貼心。

首先,對於使用者開始講話的偵測機制,我發現隨著 AirPods Pro 後續的更新(或學習?),它的反應方面與公測版初期相比好了不少 - 基本上只要一出聲甚至是只說聲「嘿」或「Hi」就很快會降低媒體音量並切換為「通透模式」。

這項功能的貼心之處在於,除了會「確定」是使用者發出聲音才會做動外(打哈欠跟伸懶腰不會觸發!)。如果在發出聲音的同時也有偵測到環境中有人聲的話(也就是判定為正在對話中),這個效果就會持續到不再有人聲為止;而且對話越久,恢復的時間也會相對更長些。

這裡也分享一個小祕技,就是如果你觸發了對話感知之後,因為各種巧合的關係導致狀態一直持續(可能只是打聲招呼,結果旁邊有其他人在持續聊天之類的)。此時我發現可以透過耳機柄的觸控音量調整功能把音量調高,就會立刻恢復媒體播放音量。

這時候會覺得,雖然眼前預期到需要主動對話的時候是可以直接長按耳機柄來暫停音訊。不過若是可以在周遭有對話的時候,能直接透過「降低音量」的手勢來觸發對話感知,個人覺得也會是一個相當直覺的操作 - 畢竟 AirPods Pro 後來其實也有導入,通話時短按一下「靜音」的快速功能囉。加入這樣的操作感覺也算合理?

另一個使用後才發現的有趣細節,是當感知到對話而啟動對話時,AirPods Pro 不僅會切換到通透模式,甚至還會因為啟動針對人聲的降噪效果,降低噪音並突顯對話聲音協助聆聽。

重點是,這個效果其實不播音樂也能感受到,甚至降噪效果會比「適應性通透模式」時要更明顯 - 這裡的邏輯我也覺得怪,畢竟通透模式降噪效果應該會比適應性通透模式要差才對?但真的就是這樣運作的沒錯 XD。

綜合自己使用的心得,個人認為日常大多狀況大家都可以很放心的將噪音控制的模式放在相當智慧的適應性通透模式,讓長按耳機柄的模式切換在適應性通透與降噪模式間變換即可。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由於這個模式會對被判定「不重要」的聲音來降噪。

所以雖然 Apple 先前就已經提過不建議在操作車輛等狀態使用了(畢竟還是可能有延遲以及降噪導致未能即時注意狀況)。但如果你生活會常常需要從走路切換為騎單車/機車或操作機器,很容易忘記自己還一直戴著耳機的話。就建議可以考慮改成常駐使用「通透模式」並開啟「高音量聲音消除」,應該就能最大程度兼顧保護聽力與對環境聲音的感知。

結語

像是 AirPods Pro 這樣的真無線降噪耳機,無論是被拿來當作父母抵禦小孩爆哭造成的神經緊繃問題、透過降噪來提升媒體聆聽品質又或者是單純用來在生活工作中,隔離出一個相對專屬於自己的空間等使用情境。這樣的產品其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必備的行動配件。

因此,個人認為會看到 AirPods Pro 會隨著目前蘋果裝置中的主角 iPhone 轉用 USB-C 後就快速改版,其實也不是太奇怪的一件事。畢竟能夠在各種 Apple 裝置包括:iPad、Mac 甚至是 Apple TV 之間快速切換的 AirPods 系列,已經可以說是實現無縫生態系體驗效果的最佳配件了,自然會更需要快速地跟著裝置一起改版。

所以購買建議方面,個人會覺得 AirPods Pro 2 依然是我們十分推薦,搭配蘋果產品一起使用的絕佳配件(送禮也不賴,別忘了可以雷射鐫刻啊)。

雖說這次 USB-C 版本的 AirPods Pro 的測試中,我們還無法搭配 Vision Pro 啟用並體驗無線版本的保真壓縮音訊支援,因此可能會覺得改版的差異並不太大。

但至少可以確定,AirPods Pro (第 2 代) 搭配 USB-C 將是接下來蘋果 Pro 級音訊體驗的第一塊拼圖。這也是它相對於先前版本的最大差別之一 - 另一個就是 USB-C 充電,也是這次改版唯二比較能推薦上一版使用者升級的主要理由;反之,完全沒打算入手 Vision Pro 的話,就覺得應該暫時是沒有必要升級這個版本。

是說,個人其實很期待未來在 Vision Pro 外,還會有哪些裝置可以搭配新版的 AirPods Pro 2 啟用這樣的聆聽效果支援 - 改款的 MacBook Pro?還是 iMac Pro?不知道大家覺得有機會在其他裝置提供這樣的支援嗎,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啊。

延伸閱讀:

2023 年 App Store Awards 得主揭曉:生成式 AI 成熱門趨勢啟發更多獨特 App 發展(開發者訪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