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動漫

話題》有夢就有現實,與斷裂共處的療癒漫畫《再見機器人》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2024年09月22日08:14 • 發布於 2024年09月17日03:30 • 陳蘊柔

圖像小說《再見機器人》是美國漫畫家與童書繪本作家莎拉・維朗(Sara Varon)近15年前的作品,最近因改編動畫登上大螢幕廣受好評,而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

《再見機器人》故事描述小狗買了一隻機器人,與機器人共度了許多美好時光。他們一起去圖書館借書、看DVD。但某一夏日去海邊游泳,機器人碰到海水損壞,在沙灘上動彈不得,小狗拋下機器人,獨自離開。從此以後,小狗和機器人分道揚鑣,小狗回到住處,開始認識其他動物,機器人則留在沙灘上,開始做夢。

一開始,機器人的夢裡都是現實之外,他和小狗的其他可能性。現實裡,他們是兩條平行線,從此沒有交集。他們各自遇見新的朋友,建立新的情誼,經歷生活中的許多挫折與痛苦。直到某天,機器人偶然看見了小狗。雖然物是人非,機器人仍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給予祝福,小狗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收下了這份祝福。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時光流轉,誰都不曾駐留

這本圖像小說是以月份作為每一章的分野,故事時間剛好一年。一年之中,小狗遇到了特定季節才會出現的朋友:冬天就飛往佛羅里達避冬的鳥;天氣轉暖就消失的雪人和離去的企鵝;也有一起玩樂,但食性不相合的食蟻獸。小狗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每一次相聚之後,他都會回到孤單一人。

另一方面,機器人的夢是以漫畫經典敘事手法表現,雲朵框總能清楚分出夢裡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機器人的夢起初完全構築在他跟小狗的回憶之上,他的想像由那裡開啟,卻因為自己受困沙地,被迫獨自面對往後的生活,夢境開始出現變化。

機器人的夢是有階段性的,剛開始他還會夢到與小狗的其他美好可能性,或是有人可以幫助他脫離動彈不得的現況,但他很快就受到殘酷現實打擊。他在11月完全無夢,然後先是夢見小狗有了新的機器人,接著夢到自己遇見新夥伴:一株花人,令人聯想起《天空之城》裡被自然環境包圍的機器人。最後,他夢見自己隻身一人,自由、視野廣闊。

機器人的身體雖困在同一個位置,但在夢裡夢外,他來去自如。變動的不只有他的夢,四季更迭,他的心境也逐漸改變。機器人被丟到廢棄物回收站後,他的夢消失了。機械能手浣熊將他接回家修理,但真正的改造卻是由機器人自己親手完成的。最後,機器人與浣熊變成最好的拍檔。

利用彎曲線條的畫格來表現夢境。(《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利用彎曲線條的畫格來表現夢境。(《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無話卻非完全無文字

《再見機器人》沒有對話,卻並非沒有文字,許多敘事含文字(在敘述世界中出現的文字,例如:角色閱讀的書籍名稱)或是擬音文字,反而因此被突顯出來。一本無話的漫畫,代表角色想說的話、想的事情,都無法直接告訴對方,讀者也只能閱讀對話缺席的部分,從場景、表情、動作尋找蛛絲馬跡。

《再見機器人》雖有文字,但大部分的敘事不依賴文字,因此仍能看做廣義的無字圖像小說。無字的圖像小說在市面上並不罕見,根據學者米歇爾・尼浩司的研究,有幾本具代表性的當代無字圖像小說(如:陳志勇的《抵岸》、托馬斯・奧特的驚悚圖像小說《數字73304-23-4153-6-96-8》),雖然創作手法迥異,但有個共同傾向,即以這樣的「無文字敘事手法來處理電影式的『觀看』邏輯。」

若以這點來看,會發現《再見機器人》這本書自始至終都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敘事,完全避開角色的視角。讀者以接近全知的角度,觀看小狗跟機器人的後續發展,甚至能窺看機器人的夢。無對話加上近乎全知的視角,可能會讓讀者比當事者更著急,因為知道他們想念對方,彼此卻毫不知情。多想在機器人隻身躺在沙灘上時,告訴他:小狗其實有去找你,他有想要修好你,只是出於種種原因,這件事沒有發生。

作者巧妙地形塑出這種類全知視角的極限:讀者即使知道了這麼多,也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分開。而這點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總是摻雜著許多無解的謎,尤其是追問一段關係為何走向分離。有時,一段關係即是建立在各種無話、各種錯過和遺憾之上。況且,就算使用語言,人也很難不經過掩飾、轉化或是扭曲,將自己的思念不捨、羞愧與悔恨告訴對方,甚至連對自己的心思也是懵懵懂懂。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互文性:艾西莫夫《機器人之夢》、雷蒙・布力格《雪人》

《再見機器人》的中文譯名與英文原文書名《機器人之夢》(Robot Dreams)偶然形成了一種對照關係。兩種名稱裡都有機器人,但出發點剛好相反。《再見機器人》是用小狗的角度,強調與機器人告別的漫長過程,同時也呼應最後一幕,雙方如何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再次相見」。

《機器人之夢》則是以機器人出發,英文標題「Robot Dreams」可以看作兩個名詞並列,或者,「dream」作為動詞,強調「機器人」(單數,且為主詞)做夢,著重在機器人的夢境與想像,及其與現實的各種對照,還有機器人如何靠著夢一步步學會孤獨、體會遺憾並重獲新生。

科幻大師艾西莫夫1986年曾出版過一本短篇小說集《機器人之夢》(Robot Dreams),書名取自收錄的同名短篇小說。艾希莫夫的作品雖與這本圖像小說的創作形式、風格和設定截然不同,但兩本書使用同樣的英文書名,也都以「機器人的夢」為重要母題。

在艾西莫夫的作品裡,機器人夢境的內容是科學家盤問出來的,因為機器人做夢這件事本身是危險的訊號。機器人夢境的深度甚至是一種評判標準,決定摧毀機器人大腦與否的標準。這篇故事也改編進電影《機械公敵》,機器人辛尼以繪畫表現了自己的夢,夢裡他是機器人的領導者。

若從創作者與被創作出來的「人」之間的情誼或衝突來談,與艾西莫夫〈機器人之夢〉相比,《再見機器人》的機器人與小狗更像是寓言裡的角色。畢竟故事裡既沒有探討機器人是否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涉及「人工產物」是否會對創造者構成威脅。

機器人在《再見機器人》裡是一個有感情的實體,介於生物與物之間的存在。機器人是小狗買來的商品,機器人體驗的第一段情誼即是與創造者的關係。小狗對於自己第一次做出來的機器人,也投入很深的感情。這點能從小狗過了很久才終於下定決心買第二個機器人看出來。小狗挑選的機器人與先前的機器人完全不同:一個頭是圓的,一個頭是方的,組裝的最後一步剛好相反。

閱讀《再見機器人》也很容易聯想到的另一部作品:1978年出版的經典繪本《雪人》。這部作品曾於1982年改編成動畫,並入圍第55屆奧斯卡短篇動畫獎。

《雪人》是漫畫也是繪本,同樣沒有文字。故事講述小男孩堆雪人,半夜與雪人一起冒險的故事。男孩是雪人的創造者,在冒險的同時,小男孩必須時刻注意雪人怕火、怕高溫。《再見機器人》的小狗則是沒注意到機器人怕水。另外,小狗在故事裡也曾與雪人當過朋友,這個雪人的結局跟《雪人》裡的雪人一樣。

《雪人》的故事同樣構築在一個「夢」之上。但不是雪人的夢,而是小男孩的夢。我們不確定小男孩前一晚是真的跟雪人一起冒險,或那只是夢一場。他跟雪人的情誼戛然而止,或甚至更殘酷,這段友誼只是小男孩單方面的想像。

《雪人》(圖源:上誼文化)
《雪人》(圖源:上誼文化)

➤漫畫改編動畫的成功案例

莎拉・維朗與《怪物少女妮莫娜》的漫畫作者諾爾・史蒂文森(ND Stevenson)曾在對談中提到,在《再見機器人》之前,她從未在作品中畫過機器人。她畫這篇故事的契機,是因為有熟識的人在做機器人主題的選集。

一開始這篇故事只有8頁,講述一隻狗做出機器人後,將它丟棄在沙灘上的故事。某次維朗在安頓自家愛犬睡覺時,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在拋棄牠,那種拋棄摯友的感覺,成為這本書的核心,於是8頁的故事就延伸成一本書。雖然故事不是寫實作品,故事內容卻跟她的生活經歷十分切合。也因此,她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再見機器人》的動畫時,心裡有種暴露個人經歷的古怪感覺。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身為故事的原創作者,維朗非常喜歡《再見機器人》的動畫改編版。她在訪談裡透露,西班牙導演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曾買下她之前所有作品,讓動畫師,尤其是角色設計組的人閱讀。動畫裡有一些角色就是引用、改編自她的其他作品,讓她筆下不同作品的角色都出現在同一個世界裡。她認為導演十分尊重她的作品,沒有做過多的更改,也很喜歡電影裡增加的細節,尤其是笑點。

動畫電影的敘事手法與漫畫本就有許多不同之處,改編漫畫的長篇動畫增添音樂、音效、人物、情節都是常見的做法。如諾爾・史蒂文森所說,原作品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要表達的意義十分深沉複雜。成功的改編電影通常能抓住漫畫原作的精神,展現出簡單故事中複雜的層次。這點和製作團隊掌握故事的能力有關,《再見機器人》的動畫製作團隊成功做到適度增添、取捨橋段和敘事元素。

《再見機器人》的圖像小說可說是因為動畫才受到注目,那為什麼還要回去讀圖像小說?從《再見機器人》的好評程度,可看出導演跟製作團隊功力了得,但絕對不能忽略的是,他們對原作精神和作者風格的重視。導演在訪談中說過,這部圖像小說本身的敘事風格與主題,是他決定要以無對話動畫翻拍的主要原因,這位導演之前從未拍過動畫,因此對他來說,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這本圖像小說裡,核心主題俐落貫穿整本書,沒有太多旁枝末節,而在動畫中要呈現原作核心主題有千百種可能,卻不能因為增添元素而太過偏離。若能重回原作、深讀原作,對於持續抓住故事精神很有幫助。導演透露,他第一次讀這本圖像小說是在2010年,事隔8年再次拿起這本書,讀完比第一次感受更深刻,甚至流下眼淚。能讓導演有這樣的體會、這樣的熱情來翻拍動畫,這本圖像小說的精彩之處便不言而喻。

莎拉・維朗擅於描繪動物表情,故事本身簡單卻深刻感人,框格之間也展現她獨到的幽默。機器人與小狗的故事,可以換一種跟看電影很全然不同的方式來接受,即靜靜慢讀,以無聲去體會。圖像小說原作的精彩之處,也在於提供了這樣的閱讀經驗。喜歡動畫版的觀眾,也能從原汁原味的圖像小說中,找到最初觸動導演至深的故事精神。●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漫遊者文化 ROBOT DREAMS © Sara Varon

再見機器人
Robot Dreams
作者:莎拉.維朗(Sara Varon)
譯者:白水木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莎拉.維朗(Sara Varon)

圖像小說作家暨童書作家、插畫家,作品皆以非人類事物作為故事角色,搭配她特殊的敘事視角創造出一個個風格獨具的故事,是書籍獎項的常客,2006年出版的《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為其代表作之一,2008年被選入歐普拉的兒童閱讀書單。維朗的其他作品也獲得許多讚譽,例如《Hold Hands》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年最佳童書、《Odd Duck》被《柯克斯評論》評選為2013年最佳童書、《Bake Sale》被美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協會(YALSA)選為2012年優秀圖像小說。維朗於2013年榮獲選入「桑達克交流計畫」(Sendak Fellowship),才華與實力備受繪本創作界肯定。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陳蘊柔(漫畫研究者)
    2024-09-17 11:30 再見機器人, 圖文書, 改編電影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