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可以發現比暴龍還要大的史前動物——古菱齒象,你不覺得這件事很令人興奮嗎?」
1983年生的蔡政修,現任台大「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外表斯文、談吐儒雅的他,談起台灣古生物與演化學,眼神總是閃閃發光。
如果古生物朋友受到不平待遇,他會由衷心痛:「暴龍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好像每個人的遠古寵物一樣,但是對於台灣特有種的古菱齒象,大家卻很不熟悉。古菱齒象在台中科博館站了幾十年,化石標本那麼巨大,推估生前重達13公噸,卻一直沒有被認真研究,這讓我很難過。」
難過,是蔡政修接受OB專訪時反覆出現的詞。難過、好難過、超難過⋯⋯這份情感推動他從青年到壯年,孜孜矻矻地做研究、發表論文、寫科普文章,都是出於對台灣古生物的愛。
➤一個人的武林,長出一座「台灣更新世公園」
時間回溯到2004年,大學二年級的蔡政修參與了台南市抹香鯨自體爆炸事件的解剖工作。他需要鑽進抹香鯨龐大身軀內清理,也要爬上鯨魚頂端測量。就從那時起,他迷上水中巨型脊椎動物,並且確立要鑽研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
「我想做台灣本地古生物的研究,」當他徵詢身邊師長,卻碰了一鼻子灰:「每一個人都勸我,在台灣不可能做古生物研究。」理由不外乎台灣很小、台灣地質太年輕,就算找到古生物化石,也難登國際期刊的大雅之堂,意味著沒前途。
面對周遭一面倒的不看好,蔡政修選擇踏入一個人的武林。「研究本土古生物是我的選擇,取決於我想要回答的問題。」
蔡政修心中的大哉問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從遠古演變而來?那些100萬年前活躍在台灣海峽陸棚的巨大動物,以及那麼豐富的遠古台灣特有種,究竟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同時,把台灣古生物演化及滅絕的議題放進全球架構,可以帶出什麼新觀點?
蔡政修的碩士論文便是以台灣新發現的灰鯨化石為線索,試圖解答學術界對遠古灰鯨繁殖地的懸案。這份成果有助他申請到紐西蘭全額獎學金,也順利發表到國際期刊。
在紐西蘭攻讀古生物學博士期間,蔡政修曾帶外國同僚到台灣的博物館參觀,卻被對方反問:「為什麼博物館都是美國或中國的古生物化石?台灣有自己特別的古生物嗎?」他心心念念台灣的古生物,於是主動投稿網路媒體《環境資訊電子報》,開啟他科普寫作之路。
後來選擇在日本做博士後,也是考量離台灣近:「這樣方便回台灣演講,持續推廣古生物學。而且,有越多人認識本地的古生物,我才有機會在台灣拿到工作。」蔡政修說。
2018年蔡政修取得台大教職,並在系方支持下,在台大生科館508室建置「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他暱稱為「古椎508」。在這裡,他手把手指導碩博士生,也展開夢寐以求的台灣古生物大探索。
➤古生物學家的熱血職人劇
今(2024)年10月,蔡政修交出台灣第一本從在地視角出發的古生物學科普書《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挑選的8種古生物都是他從2020年起一邊寫書一邊研究的主題。至於從名單割愛的物種如猛瑪象、台灣特有種鸚鵡螺,也只是要等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下一本書就會寫到。」
蔡政修從博士班就醞釀撰寫關於台灣古生物的科普專書,書名「好久不見」也早就放在口袋裡,「希望讓本土的古生物們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樣親切招呼。」他透露,當學生時為了提升英文寫作的能力,閱讀很多英文小說,無形中也轉化為他寫科普文章的養分,「不過,寫一整本書畢竟跟兩、三千字科普文章不同,要思考架構、首尾連貫,也一直琢磨怎樣寫讀者才會覺得有趣。」蔡政修說。
有讀者意識加上長期磨練的筆觸,以及最重要的,作者本人的坦率與熱情,構成本書的魅力。即使不是化石控,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職人書寫來讀,跟著古生物學家走訪「後台」,比如與化石收藏家間的往來試探、追查神祕失蹤的化石下落、解讀文獻的蛛絲馬跡,乃至投稿期刊被拒再改等等經驗,連接上科學史及台灣歷史上的相關事件,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
你也會讀到古生物學家的熱血瞬間——手中摩挲著不起眼的化石標本,身體微微顫抖起來,腦袋已跑過一圈分析,預感這件化石能帶來全新發現。又或是透過鍥而不捨的追查,終於在日本的博物館庫房裡,重尋在發掘現場被盜、消失半世紀的化石,甚至還找回包在圍岩裡的原始標本。那份喜悅就像中樂透一樣——「古生物學家的兌獎方式是發表到學術期刊,廣為周知。」
➤你眼中的石頭,他眼中的化石
這種偵探解謎的本領是怎麼練成的?古生物學家平時都在做什麼?
「首先,要讀遍國際期刊發表過的相關資料,對既有研究發現必須非常熟稔,也要隨時關注最新研究,才可能往前探索未知。」蔡政修說。同時,依據研究對象才去規劃採集的田野,要掌握野外環境的地層年代、沉積狀況,鎖定範圍,才有機會瞥見地層中的「化石之光」。
在古生物學發展超過200年的歐美地區,學者可以從機構或私人贊助中得到充足的經費和人力,持續挖掘與收集,從而不斷有新突破。(全世界平均每週都有關於恐龍的新論文發表!)
相較之下,台灣顯然樣樣條件都缺。這些年,蔡政修若從事野外工作,經常是戴著安全帽、穿上長筒雨靴、包包裡帶著地質槌,就輕裝上路,助手則是他太太。不過,野外採集猶如大海撈針,從發現、發掘、清修,到能夠研究、發表,每個環節都不容易。因此,蔡政修與他的學生還是會去各大博物館或私人的化石收藏家,尋找可能的研究標地。
「台灣有非常多私人收藏家,累積了半世紀的化石收藏,豐富度和精彩度讓人大開眼界。」蔡政修指出,台灣西半部以沉積岩為主的地層,埋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容易暴露在河岸岩層,或是被溪流或大雨從地層沖刷出來,自日治時代就受到日籍古生物學家關注。
自從二戰結束、日籍學者離去後,台灣的古生物研究就陷入沉寂,但民間化石獵人及收藏家持續不輟地採集與收藏,也有交易買賣,「台灣化石的金庫其實在私人藏家手裡。」
無奈的是,古生物學者要把研究成果投到國際學術期刊並獲得認可,前提必須是,所發表的化石標本是典藏在公開的研究單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被後續研究檢驗。
換言之,即使檢視私人收藏的過程,蔡政修驚喜發現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化石,但若收藏家沒有意願將該化石標本讓給相關研究單位,也只能默默錯身。蔡政修非常感謝還是有兩位與他長期互動的收藏家,認同學術研究且願意把化石標本提供出來,「我能回報的是扎實的學術研究,把化石標本背後的故事好好說給全世界聽。」
➤這個實驗室管很寬
走進「古椎508」,大木桌上矗立著巨大骨骼化石,三面牆的落地層架除了書、海報,還擺放各式鳥類、鯨豚、爬蟲類的骨骼標本——蔡政修特別聲明,這些大多是現生動物的骨骼標本,而立在一旁的人骨標本當然是複製品。「脊椎動物的骨骼系統有許多相通之處,上課時用人骨講解最方便,同學也會摸摸自己的骨骼,很快就能領會。」
至於現生動物骨骼標本,都是實驗室自己製作的。蔡政修解釋,古生物化石發現時只有局部,必須拿現生動物的骨骼做詳細比對與型態分析,才能確認種類。
不過,台灣既有的自然史典藏中,關於現生動物乃至台灣特有種的骨骼標本非常有限,因此實驗室必須自己建立,從解剖、骨肉分離、脫脂、漂白到標本組裝樣樣要會做。動物的屍體主要來自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簡稱為「路殺社」),隨著實驗室逐漸為人所知,也會收到來自私人的捐贈。
推開實驗室側邊小門,是迷你的清修室及更深的收藏室,工作枱面上擺著氣動或手動的清修工具,一籠籠塑膠籃靠著牆面堆疊到與人等高,其中幾籃標示是「河口鱷」——現存體型最大、咬合力最強的爬蟲類。蔡政修興奮解說,這個骨骼標本是受贈的,台灣沒有現生鱷魚,然而團隊重新發現了台灣更新世的鱷魚化石,它的體型長達7公尺,並且重新命名為特有種的台灣豐玉姬鱷,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怎麼覺得,要在台灣當一名古生物學家好忙,研究對象包山包海,光文獻就讀不完了,還要動手做標本⋯⋯「的確,國外古生物學者通常是專注在一個類群,只是台灣過去沒人做,所以我們現在遇到了就都做。」蔡政修說得一派輕鬆。
➤期待台灣古生物的文藝復興
近年也有人討論,對於古生物化石的發掘、保存、典藏是不是該訂定法規——目前,文資法只規範到「與過去人類所生存生態環境有關」的古生物化石(意思就是被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動物殘骸、貝類等)。
蔡政修認為,修法需要時間,但地方政府現在就可以行政手段推動保存與教育。例如,他透過台南市政府聯繫水利署第六河川局,未來在河道挖掘過程,如果遇到疑似古生物化石,請通知研究團隊來調查與後續處置。
在歐美等國家,研究單位藉由能見度高的大型古生物研究計畫,常能吸引到大筆捐款。蔡政修至台大任教後,為了籌措古生物研究經費,也向校方申請了實驗室的捐款專戶,5年多來累積募到超過300萬元,涓滴都花在刀口上。
蔡政修經常自我鼓勵並鼓勵學生:「我們如果做得好,累績的成果越多,不久的將來,其他學校或博物館就會需要聘用古生物學背景的人才。」在他看來,中南部的大學就位在古生物化石大本營,發展潛力大,「希望更多人一起投入,讓台灣古生物研究長長久久。」●
好久・不見
作者:蔡政修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政修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的興趣與研究領域為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在紐西蘭攻讀古生物的博士學位和在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前往美國或歐洲各地進行研究工作時,不時會被國外各地研究古生物的同事們好奇的詢問台灣有發現什麼有趣的古生物。因此,在2018年回台灣、任職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和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之後,除了持續進行長期的海洋哺乳動物化石與演化研究之外,回台後也開始了有系統的從事台灣所發現的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工作。
經過了這幾年在台灣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很開心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能來書寫我們最近在台灣所發現的有趣及重要的大型古生物們,讓更多人知道與了解在台灣這些「好久不見」的遠古居民,和他們在全球生命史中的價值與意義。
閱讀通信 vol.305》在臺文館的一日作家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陳歆怡(文字工作者)
許𦱀倩 2024-10-28 11:00 好久・不見, 蔡政修, 台灣古生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