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閱讀,在雲端

科學人

發布於 2022年12月23日01:00 • 鄭谷苑

大量無選擇、無差別的網路閱讀,降低了人們對於訊息處理的主動性和判斷力。

▲ (圖片來源:Juraj Varga, Pixabay)
▲ (圖片來源:Juraj Varga, Pixabay)

人類大約在三萬年前演化出口說語言,這種溝通方式的改變,很可能是劃分人類與其他動物心智的分水嶺。大約在9000年前,人類發明了文字的雛形,知識的傳遞因此跨進了另一個領域。而今,訊息的儲存與取得更跨越了書本與個人電腦,進入雲端。

三萬多年在演化上只能算是一瞬間,但是語言湧現(emergence of language)的這三萬年,卻不可等閒視之,它讓人類心智蓬勃發展,同時也可能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從口說、書寫,到記憶放雲端

語言的出現並非演化的必然,這個偶然使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心智產生了質的不同。很多動物的溝通方式複雜精妙、令人激賞,但是都不足以視為語言。

霍克特(Charles F. Hockett)在1960年發表於Scientific American的〈語言起源〉(The Origin of Speech)文中指出,一種溝通方式需符合13項核心特徵,才能算是語言。例如,「置換性」(displacement)讓人類可以討論非現時現場的事物;「雙重性」(duality of patterning)則是數量有限、本身不具意義的基本語音單位(音素)透過無窮的組合,產生無限的語意(詞素)。置換性讓思考超越了物理世界的限制,雙重性讓語言能表達的概念無限延伸,這都是其他動物的溝通方式無法做到的。

在口語之後,人類發明了文字。閱讀,讓語言的使用提升到更廣、更複雜的境地。說話的能力讓人可以即時面對面溝通,文字則能夠分擔我們的記憶儲存功能,透過閱讀,我們可以了解數百、數千年來前人的思想,或是歷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完成這些任務並不容易,需要複雜的大腦結構以及足夠的認知能力。

然而,為何只有人類有語言?為何只有人類大腦發展出如此複雜的結構?過去研究者以「雞生蛋、蛋生雞」為比喻,想知道是大腦先演化得夠複雜,後續才發展出語言;還是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大腦才演化得越複雜?到後來則衍生出共同演化(co-evolve)的概念,也就是說,數萬年前,語言與大腦的演化無論是何者走了第一步,後續應該都是互相刺激、互相啟發,並且共同演化。演化是不停歇的歷程,共同演化仍是進行式,語言發展對人類心智的影響也可能有利有弊。

語言的發展從口語到文字,對人類心智至少有三項好處。第一,訊息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而永久保留。第二,書寫記錄下來的記憶,不容易遭修改、扭曲、重新建構。第三,使用文字可以降低個人記憶的負擔,節省下來的認知資源可以用來進行思考、判斷、決策這些較困難的工作。而到了資訊時代,大多數人使用網路已是日常生活的一環,這讓我們更不需要把訊息鉅細靡遺記在腦中。搜尋引擎變成個人隨身助理,無論是交通導航,還是查詢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諾(Annie Ernaux)的作品,動動手指,訊息立刻送到眼前。藉由文字和網路,大腦已經連結到雲端了。

驟看之下,這樣的演變對人類心智運作應該是利大於弊。我們的確不需要、也不會把所有資訊都記在腦中。規劃旅行時,不用再翻出厚重的地圖集;想了解長照2.0,也是滑滑手機,圖文並陳的資料就在眼前。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查證的資料都在網路上,供我們隨時取用。以心智運作來說,不需把所有腦力用來記憶,可以把寶貴的認知資源拿來進行更有價值的事情,真是前人夢寐以求的事。但結果真是如此嗎?大腦連結到雲端,訊息取得大為便利,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嗎?

巨量訊息若無選擇,就是雜訊

網路訊息的特色是快速、大量,人類心智運作的發展是否也跟上了資訊時代的變化?要在很短時間內接收龐雜的訊息,變成我們生活的日常課題,因此至少有四件事值得注意。第一,大腦會來不及主動處理每項訊息,換句話說,我們容易變成「被動的訊息接收者」。第二,訊息的便利和大量,使我們來不及對所有訊息的正確性做出判斷;這也很可能是錯誤資訊、假新聞橫行以及網路詐騙得逞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對於多數訊息,我們只有瀏覽、沒有思考,而眼睛瞄到訊息產生一定的熟悉感,讓我們誤以為已經理解內容,這正是學習理論中的「熟悉的錯覺」……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22年第250期12月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