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一直是許多台灣人留學的首選,但過去幾年,因英美工作簽證取得不易,加上學費較高,讓許多想出外留學的人們開始注意到德國。根據我國教育部,台灣留德學生從 2010 年的 700 人成長到了 2019 年的 1,600 人。相應地在過去 10 年間,德國也廣開招生大門,其國際學生人數從 2014 到 2021 年間增加了 12 萬人。
究竟是什麼吸引著大家來德國念書呢?
為何越來越多人留學德國?
首先,歐洲許多國家的公立高等教育收費都相當低廉,德國也是其中之一,且大多數的公立學校不論是大學或是碩士都幾乎不收學費,僅有少數的地方政府會針對延畢太久或是雙主修的學生收取學雜費。
德國的賦稅制度也對於在德國念書的學生相當優惠,只要學生畢業後在德國開始工作,唸書時衍生的費用例如買書、買筆電、校外教學的交通與住宿費等,都可以用來抵稅。而對於來唸私校或是付費學程的學生來說,學費本身也可以抵稅,因此即使付了數十萬台幣來念德國的私立學程或是 MBA,開始工作後也可以拿回 3-4 成不等的金額,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實惠的選擇。
德國有世界名校嗎?
但接著就有人要問:免費有好貨嗎?如果沒讀到「世界名校」,這個學位還有用嗎?
相較於英美或是法國的菁英教育,德國高等教育不太熱衷排名。這是因為德國較少綜合型大學,常見的是以幾個相似領域的學院所組合成的學校,因此若以世界百大作為留學的選校依據,會發現德國大學很少排進百大;但若以單一領域來看,很多德國學校的表現都很頂尖。例如海德堡大學的文學院、法學院;曼海姆大學的商學院;阿亨理工學院以及卡斯魯爾理工學院的電資學院;慕尼黑理工大學的工學院;萊比錫大學的醫學院等等。從這些頂尖學院的畢業生在德國的就業市場都炙手可熱,在歐洲地區甚至世界上也都享有盛名。
此外也有一些德國大學,在台灣可能不為人知,但專業表現不見得差,只是因為不追求排名,所以在德國以外的知名度偏低。如果畢業後不留在德國工作,這個學歷的加分效果確實較為有限。
學士、碩士、博士,哪個階段適合?
其實不管處於哪個就學階段,在德國都有很多學校和系所可以選擇,但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優缺點。這裡提供幾個大原則供讀者參考:第一個是德國對於越進階的學位限制越多,例如德國公立學校的碩士通常會限制學生大學的專業背景。如果大學在台灣念德文系的學生,要轉到德國公立大學的資工學院念碩士是沒有辦法的,博士就更不用說,一般都要有相關科系的碩士學位才有資格申請。
第二個原則是越進階的學位,可以用英文就讀的可能性越高。德國的公立大學蠻少英文學程,而要在台灣高中學齡就有可以上大學的德文水平,對多數學生來說相當困難。會開設英文學程的,多半是能和國際職場接軌的科系,例如部分的商管科系;其他領域的英文學程則大多由私立學校開設。而在就業導向與當地法規息息相關的科系,例如稅務、會計或是法律等,幾乎不會有英文的學士學程
碩士跟博士的學程使用英文的學程較多,近幾年為了吸引各國的高階人才,許多學校都廣開英文的碩士學程,大部分的科系都可以找到開設英語學程的學校,是許多非德文母語人士的選擇。
第三個原則是越早進入德國高等教育的體系,越有時間能夠融入當地職場。不論是哪個科系,德國的職場相當重視有過實務經驗的學生,若是就讀德國技職體系類的學士學位(Fachhochschule),會有幾個月在學校唸書,幾個月在公司實習,畢業後通常直接進入該公司工作。若是就讀一般大學(Universität)的學生,許多學科也會要求學生到公司去實習或是當工讀生(Working Student)。
以工讀生(Working Student)來說,大多數的公司都會希望能與學生簽 1-2 年的合約,因此會偏好大學部的學生多於碩士班的學生。這些工讀生因為待在公司的時間夠長,也很容易探索自己適合的崗位,甚至畢業後就在同公司裡找到全職工作者亦不在少數。
碩士生不太有當工讀生的機會,但還是可以花幾個學期到當地公司實習,或是跟企業一起合作寫畢業論文,這些都是想留在德國工作的留學生常見的就業路徑。留學的博士生相較起來就較缺乏與當地企業長期合作的機會,會花較多時間在個人的研究上。
一定要會說德文嗎?
終究我們還是不能跳過這個最關鍵的話題:德語。不論你就讀的大學多麼國際化,在德國大多數地方生活,德文還是主要語言。要能應付生活大小事、跟當地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在職場上融入團體,都還是得會說德文。
放眼德國現在的就業市場,大城市的英文職缺目前約佔 10%-15%,小城市則更少。而在特定領域例如餐飲業、服務業、法律相關行業,較少有非德文的職缺。若打算長期在德國就業生活,不要猶豫,把德文納入學習計畫吧!
畢業即「當地」就業可能嗎?
我在德國工作、生活的 5 年來,感覺德國對外國求學及求職者越來越開放,除了開放擁有高級專業者申請前往歐盟國工作的歐盟藍卡(EU Blue Card)核發數高居歐盟之最外,德國去年上任的聯合政府也允許非歐盟國籍者可在德國持有雙重國籍;換句話說,新移民不需要因為入籍德國而放棄原有國籍。這一切都在在凸顯德國希望吸引外來人才的野心以及努力,加上這幾年英文職缺的逐步增加、疫情推動遠端求職的可能等,都開啟了更多外國人對德國職場的認識與想像。
之前曾經在《換日線》專欄中一篇訪問曼海姆職涯中心總監 Jens 的文章提到,德國未來每年都會需要數十萬的外來人才,且高階人才的市場需求大於供給。考量到德國經濟體龐大,各產業都有國際級的公司,職涯展望其實相當不錯,加上完善的勞工保障,聽起來簡直是求職者的天堂;但事情終究有現實的一面,在薪資上德國相對英美國家給得就沒這麼大方了。
根據統計,2022 年德國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大約落在稅前 41,300 歐元,以目前匯率換算台幣近 130 萬元,但以單身的外國人試算保險及稅後薪資,大約僅剩下 27,100 歐元,約近台幣 85 萬元;換句話說,每個月收入大約是台幣 7 萬元。碩士的薪水平均則落在 46,700 歐元,依同樣的條件試算後,大概會有 30,000 歐元的收入,折合台幣約近 93 萬元,月收入約 7.8 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物價偏高的大城市如慕尼黑、法蘭克福、漢堡等地區,大概可以應付房租及生活費,但稱不上寬裕,加上這一兩年物價高漲,對許多社會新鮮人而言更加緊繃,這也是有志在德國留學、就業者必須考量的面向。
小結
來德國留學可能不若英語系國家簡單,除了德文的語言障礙以外,也需要適應德國的文化及生活。有鑑於此,德國政府及學校正努力的把法規跟語言障礙減少,無非就是想讓學生能安心在這裡留學、就業。若你願意來此一試,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於認識並且擁抱這個國家!
備註:本文刊載於換日線冬季刊,更多後疫情時代的留學故事與趨勢,請參考《這一次,換你大膽走出去——給所有人的留學指南》。
【延伸閱讀】
●不會法文,卻第一名完成法國碩士──儘管不願回想,但感謝有甘有苦的留學人生
●「在德國生活,到底需不需要會講德文?」──曾經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如今這麼認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