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鄉民

【林彬命案】那年香港,一個廣播電台主持人之死

疑案辦

更新於 2020年01月08日13:45 • 發布於 2020年01月09日04:00 • 唐嘉邦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爆發至今已延續半年,對於大批民眾自發上街頭抗爭所引發的社會效應,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是「暴動」。但如果反送中稱能被稱為是暴動的話,那麼52年前香港的「六七暴動」大概就不只是暴動了吧!由左派人士發起的「六七暴動」中,有5名香港警察殉職、7名無辜市民遭恐怖分子放置炸彈炸死,其中包括一對年僅7歲及2歲的姊弟。另外還有本文要敘述的香港商業電台主持人──林彬,遭到汽油彈攻擊身亡。

 

文化大革命的血色漣漪

1967年,香港受到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影響,由親共的「工聯會」領導人物楊光等人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公開呼籲左派人士走上街頭,發起對抗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的運動。起初運動只是罷工及示威,但後來演變成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示威者以暗殺、放置炸彈和製造槍戰,造成香港社會極大的動盪,甚至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民兵與香港邊境警察間的軍事衝突,試圖引導中國出兵收復香港,事件一直從當年5月延燒至年底12月才告平息。

1967年警方與民眾對峙

當時的香港商業電台立場與左派不同調,節目中常指責左派人士的暴行。其中由著名主持人林彬主持的節目《大丈夫日記》、《欲罷不能》及《時事評論》,更是直接抨擊左派是「暴徒」,對左派的行為及目的諸多嘲諷,痛斥左派擾亂社會秩序,更是直言策畫暴動的人「無恥無良、低能邋遢,下流賤格」。

 

一切始於北角清華街慘案

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

林彬,原名林少波,1929年出生,是來自廣東省廣州市的孤兒,和當時許多人一樣,孤身來到香港打拚。1960年代在商業電台擔任廣播播音員,主持午間新聞後的《時事評述》,以及晚上7時15分的《欲罷不能》,同時也是晚間10時的廣播劇《大丈夫日記》中的主角,1964年《大丈夫日記》甚至改編為電影,林彬也在電影中飾演一角,在當時算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其妻鄭潔梅,又名鄭安娜,曾當選「工展小姐」冠軍,兩人育有三女。

六七暴動期間,從7月12日起,香港開始出現滿城炸彈,左派人士連續數月於港九各地放置爆裂物欲阻止香港警察的行動(其中以10月13日,一天內港九地區出現真、假炸彈共189枚為最多)。雖說放置炸彈者有時會在爆裂物外書寫「同胞勿近」,但炸彈不長眼睛,不時傳出爆炸案傷人,讓市民陷入極度恐慌,拆彈專家及軍警更是疲於奔命。

1967年8月20日下午,位於北角清華街的街邊,擺放著一個用包裝紙包裝好像是禮物盒的物品。當時正在街邊遊玩,分別只有7歲及2歲的黃氏姊弟,被包裝精美的物品所吸引,好奇地上前把玩,沒料到這是左派人士放置的炸彈,兩名孩子被炸得血肉橫飛,當場慘死。

為此,林彬在廣播節目上痛斥左派「喪盡天良」,根本是「野獸行為」。他除了在新聞類節目批判暴動外,每天的《欲罷不能》、《大丈夫日記》原本只是單純的廣播劇,但林彬在劇中編入許多諷刺影射左派活動的橋段,對於當時的香港人來說非常有共感,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據說,每天全香港有超過100萬人收聽他的節目。

 

左仔,儘管放馬過來吧!

由於北角清華街慘案深入人心,加上林彬對公眾的影響力,這段期間,林彬接到過無數的恐嚇信,左派報紙《文滙報》更是把林彬的名字改為「臨殯」,甚至公開聲明要置他於死地。

其中有一名神祕女子曾致商業電台位於九龍又一村的總部,恐嚇並宣稱不久後就要對林彬不利,接聽電話的著名播音員李我覺得事態嚴重,連忙通知林彬,並陪同林彬到石硤尾警署報案。警方表示願意提供他保護,但大概因為林彬每天都收到恐嚇信、已經麻木,對這次的電話恐嚇警告也不以為然,婉拒了警方好意,甚至還在電台節目上對這些激進的左派分子嗆聲:「左仔(左派人士),儘管放馬過來吧!」

結果,左仔真的來了!

 

猝不及防的汽油彈攻擊

1967年8月24日早上8時10分,林彬開著自家的福斯轎車離開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山文福道12號仁華園的住所,準備前往電台上班,同行的還有堂弟林光海。和往常一樣,他駕車出門後往右轉,沿著斜坡一路向下滑行約一分鐘,便抵達文福道與文運道交叉口。

但這天交叉口處似乎在施工,一大段路面被掘開,一名貌似工人的男人站在此處,他手持紅、綠兩面旗幟擋路,示意林彬停車,同時旁邊還豎立起「前面修路」標誌。

林彬不疑有他,以為真是修路施工,便按照男子指示停車,正當他準備倒車掉頭時,後方駛來一輛大房車擋住去路,三名男子下車朝著林彬座車而來,其中兩人突然拿出兩桶汽油向林彬轎車內潑去,另外一人則往駕駛座位投入一枚汽油彈。

林彬還來不及反應,隆然一聲!整輛汽車宛如烈焰煉獄,車內的林彬及林光海頓時成為兩個火人,汽車則不受控制地撞上路旁人行道的「明德圍」圍牆。做案的四人見得手後,立刻跳上大房車逃逸。

1967年8月25日的《明報》,記述了當時案發後的場景:

 

「困在車內的林光海似火球般開了一邊車門逃出,倒在地上打滾,但滾來滾去仍不能壓熄滿身火燄。後來仁華園及明德圍目擊其事的看更人首先大聲呼救,而附近居民即奔下,用滅火筒噴熄。林彬無法逃去車外,後給鄰人拖出,撲熄身上火燄,已不省人事,傷況奇慘。

「燃燒中的汽車已不能用滅火筒救熄,汽車的電油箱已爆炸著火,整座汽車有如一座洪爐,直至可供燃燒的燃料及物體自行熄滅為止。」

 

林彬與林光海雖立刻被送醫急救,但林彬因為傷勢過重,儘管一度甦醒,對著妻子大喊:「左仔害死我咯!」仍於隔日於伊利沙伯醫院宣告急救無效身亡,當時他年僅37歲。其堂弟林光海則昏迷至8月30日,也宣告不治。

 

何謂「執行民族紀律」的暗殺?

林彬死去的當天晚上,商業電台依然在固定時段播出《大丈夫日記》,當節目中宣布林彬已死時,所有播音員忍不住大哭起來,情緒感染了全港聽眾。而香港商業電台的辦公室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一直掛有林彬及林光海的遺像,以告誡員工不要忘記他們的犧牲,商業電台因而被香港市民視為敢言的電台。

林彬死後,留下妻子鄭潔梅及3名年幼的女兒,由於擔心遺族也會遭到激進左派攻擊,在商業電台及香港市民的捐助下,於同年9月17日赴台灣,三女兒完成學業後移居加拿大,鄭潔梅近年則定居法國。

林彬發生意外後,立刻有匿名者自稱「鋤奸突擊司令部」承認犯案,並稱林彬為「民族敗類,港英走狗」,他們進行暗殺是為了「執行民族紀律」,還聲稱會繼續「制裁其他敗類」。

「鋤奸突擊司令部」同時宣布林彬有四大罪狀:

1.通過電台散播仇視偉大祖國的言論

2.勾結美英帝國主義,投靠蔣邦

3.為港英推行奴化教育鳴鑼開道

4.誣衊愛國同胞是暴徒,為港英當局的血腥鎮壓歌功頌德

儘管有所謂「鋤奸突擊司令部」宣稱犯案,但因為是匿名,實際上香港警方難以查緝。警方為此懸賞五萬元緝兇,林彬所屬的商業電台也立即追加十萬元,總計十五萬元的懸賞金,成為當時香港有史以來最高的懸賞金額,顯見各方對此案的重視,希望能早日逮獲兇手。

然而兇手真實身分為何人?至今仍是個謎。

 

很多人聽說了兇手是誰,卻無法證實

當時兇案發生後,包括《英文虎報》及《明報》都曾直指兇手及同黨藏匿在澳門,但由於澳門當時已為中共勢力滲透,導致港英政府未能透過澳葡政府引渡兇手歸案,後來則傳說兇徒落腳福建藏匿。

前港共地下黨員梁慕嫻後來在《我與香港地下黨》一書中寫道:「林彬一案從幾位黨員和多位在暴動中加入『青年先鋒隊』的隊員以及一些親共者的口中輾轉相傳,知道是『XX總商會鬥委會』屬下的『戰鬥隊』幹的。」

香港新聞工作者張家偉的著作《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則指出,一名不願透露姓名之人士曾表示,其中一名凶徒姓許,來自福建,是該知情人士的同鄉,犯案時年約20歲,事後逃到福建南安市官橋鎮老家。

儘管各界言之鑿鑿,但林彬命案至今已超過五十年,香港早已從港英殖民政府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此案兇手到底是誰仍未有定論。如今當權的建制派對於此案,認定是「懸案」,並表示即便有人宣稱自己是屬於左派的「鋤奸突擊司令部」、殺害了林彬,但只要沒抓到兇手,就代表和共產黨、左派無關。

不過,親共左派真的脫得了關係嗎?

左派在港督府外示威和張貼反英大字報

讓我們回到案發當天:林彬遭到暴徒攻擊發生在上午9點前,但幾小時後,當日中午出刊的極左派《新晚報》就已用頭版二條、約2,000字報導林彬出事之經過,更列出四大罪狀,指他「死心塌地賣身投靠港英法西斯當局、勾結美蔣特務、仇視祖國、惡毒攻擊毛澤東」,並報導了宣稱作案的「地下鋤奸突擊司令部」執行格殺令聲明,還畫了一幅林彬的肖像漫畫,註明「反華小丑林彬」。

要知道,當時的媒體採訪可不像現在有電腦、網路、數位相機,靠著突發記者隨採隨發,而是要記者先趕赴現場採訪、回到報社寫稿、編輯改稿、校對排版、進廠印刷等一連串程序,且不說各環節作業需要多久時間,單說交通往返時間就極為耗時。《新晚報》的速度之快,恐怕連如今《蘋果日報》的突發中心都比不上,要說親共左派事先沒有得知情報、提前作業是說不通的。

 

真正的香港人意識誕生

然而,林彬之死似乎成為「六七暴動」中港民憤怒的引爆點,香港民眾因此案普遍對左派的暴行感到憤怒,各報刊媒體陸續撰文表達追悼;原本對於左派激進活動敢怒不敢言,或是並不反對共產黨、對政治不理解的民眾,由於林彬的死,開始紛紛表態斥責左派及暴動,間接導致「六七暴動」最後以失敗收場。

香港警察與示威者對峙街頭

「六七暴動」使得當時的香港人被迫在中共政府和香港之間作選擇,由於左派的過激行動,導致大多數香港人在當時選擇認同英國殖民地政府。也就是說,左派引起的「六七暴動」,反而助長香港人的反共和本土意識、削弱了香港的親共力量;甚至導致30年後、香港回歸後的反中情緒強烈,加劇中港矛盾。

《彩色香港1940s-1960s》一書更指出,「六七暴動」導致香港「前所未有地視自己為一個特殊群體的成員──香港人」。

2017年8月,適逢林彬遇難50周年,許多香港民眾、關心歷史的學者來到當年林彬的遇害現場致祭。在景致看似無甚改變,但其實早已變化得翻天覆地的文運道街頭、林彬座駕著火撞牆的位置,眾人以吹奏口琴、讀舊報章及悼文的方式紀念這位敢直言批評暴行而犧牲的廣播人。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許多當年「六七暴動」的參與者,如今則是香港的當權派,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角度看待現今的群眾運動?

他們還記得林彬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Chuyiting
    我以前為是小馬哥總統年輕時的照片。
    2020年01月10日02:0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