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23天內父母接連在家辭世,施昇輝回顧爸媽最後一哩路:不後悔沒送他們去醫院,唯一遺憾只有這件事

50+好好

更新於 2023年09月13日09:32 • 發布於 2023年09月13日09:16

文/劉子寧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施昇輝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理財作家施昇輝的父親與母親,在2022年相隔23天接連在家離世。沒有叫救護車、沒有送醫院,讓父母在家善終,但並非施昇輝刻意追求。原本都是抱持在家長照的準備,哪裡知道,卻是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聽到施昇輝這個名字,多數人的第一直覺可能是0050、0056等ETF投資,他用人生下半場分享理財觀念,讓沒有時間研究股市的一般民眾,也有機會靠著理財慢慢致富。

理性、耐心、紀律,是在股市中取勝的原則,但用在人生上呢?

2022年夏天,是台灣疫情高峰時刻。施昇輝的父母,也在那個夏天離世。但有別於多數人們習慣將病人送醫急救,施昇輝決定讓自己的父母在家中自然過世。不叫119、沒有醫師的診斷、沒有旁人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各種「如果當初……」無法被驗證,所有罪惡感都只在施昇輝一個人的心中自我消化。

「我是否太快放棄父親了?」「如果送醫院,父母現在會不會還活著?」……種種疑慮曾徘徊腦中,但一年過去,施昇輝說,他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唯一感到遺憾的只有自己沒有好好陪在他們身邊。

但他仍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讓所有正在面對父母善終、或是還走不出去的讀者們,有機會在故事中得到療癒。「如何善終」並無最好的決定,子女們也不應沉溺在自我懷疑與罪惡感之中,而是相信自己當下已做了最好的安排

擔心疫情下送醫見不到最後一面 決定在家照顧父親

你能想像至親父母在23天內相繼離世,會是多大的衝擊?對施昇輝而言,他的挑戰與困難又更甚一般人,因為他沒有將父母送到醫院急救,而是選擇在家中送走父母。

2022年7月10日,施昇輝90歲的父親突然不明原因發起發燒,意識不清。父親已失智多年,平日只能在家中活動,生活品質早已不佳,當時更是直接臥床不起,連餵藥或進食都有困難。施昇輝眼看父親情況不妙,因防疫期間父母幾乎未與外界接觸,覺得不太可能是確診,但心中還是陷入天人交戰。

「我擔心疫情嚴峻,如果將爸爸送到醫院,他年紀這麼大了,治療優先順序可能很後面,這我可以理解;更怕的是,如果他確診,若過世了會在24小時內火化,可能連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在與母親討論過後,決定將父親留在家裡照顧,並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特別看護,願意來家中協助。(相關閱讀:留一口氣回家心願如何達成?阿金醫師:別讓病人承受更多痛苦,找一個對病人與家屬都好的解法

7月12日,特別看護到了,施昇輝大費周章買了抽痰機等各種醫材,還有一大箱營養補充品,準備好長期抗戰。但想不到的是,看護才剛剛將鼻胃管安置好,灌入第一罐營養品,父親彷彿就在等這一餐,吃完後就悄悄的過世了。施昇輝想不到父親這麼快就離開,在床邊就崩潰的哭了起來。

「我有時候也會想,我是不是太早放棄,」施昇輝說,「但如果救活也沒有生活品質,不如讓他至少留在家裡走,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走,而不是在醫院走掉,沒有受到治療折騰,也算是一種善終。」

媽媽嚴重貧血又突然骨盆碎裂 仍難接受只剩2週壽命

在處理父親喪事期間,施昇輝的母親也開始出狀況。他先是發現她的行動一天比一天差,到後面連坐著都開始喊痛。就連父親告別式那一天,她都痛到沒辦法參加。直到7月22日,母親因為常年的貧血問題必須前往醫院輸血,才被醫師發現,原來母親的骨盆碎了。

施昇輝大吃一驚,也才想起在7月初時,母親的確有摔一跤,但因為母親原本就常常跌跤,加上當下感覺似乎還好,因此低估了嚴重性。醫師評估母親已經88歲,開刀手術恐怕有生命危險,施昇輝與母親討論後決定回家休養,同時,施昇輝也趕緊搜尋其他的治療方式,成功取得骨骼癒合劑,只要在家持續施打2個月,骨頭就有機會修復。

其實,早去醫院輸血的前2天,有一位長年幫母親看診的醫師就曾語重心長的跟施昇輝說,母親的貧血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大概剩2個禮拜」。但他當時還不肯相信,「心情很矛盾,我其實有心理準備,甚至已經打電話給禮儀師,但聽到醫生說只有2個禮拜,我還是沒辦法接受。」

患者痛不欲生、照顧者精疲力竭 爆出至今無法原諒自己的一句話

回家後,又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跟父親不同的是,母親的意識清醒,包尿布、疼痛、動彈不得,這些不適她通通得要忍受。隨著日子過去,母親的疼痛益發劇烈,「讓我去死吧!」變成她生前反覆說的一句話,聽在施昇輝耳裡,既心痛又生氣,「我這麼努力要救你,妳為什麼老是說悲觀的話?我還去醫院申請了藥,妳只要每天打一針,妳會好起來的。」

有時在夜晚,母親因為痛,就連吃了安眠藥也無法入睡,幾乎是每10分鐘就要把施昇輝叫醒,1次、2次、3次⋯⋯整晚無法睡覺的施昇輝,耐心被疲累消耗殆盡,終於他不耐煩爆發了:「為什麼父親很好照顧,他從來不麻煩我,妳就一直叫我!」

一句睡眠不足、一時衝動說出的話,卻也成為施昇輝直到現在都無法原諒自己的一句話。他回憶這段仍滿懷愧疚,「如果重來一次,我當時應該要調整安眠藥、讓她好睡,才不會累到沒控制好自己。」

到了8月3日下午,看護一通電話打來,說母親把早上吃的東西跟藥全都吐了出來,當下施昇輝就意識到時間不多,立刻趕了過去。到家後一個小時,母親安靜的過世了。「我不太確定她那一個小時神志是否清醒,知不知道我有來。她本來會一直喊痛的,但那天她一聲都沒有喊。」

而算一算日子,真的跟那位醫師說的一樣,母親2個禮拜就走了。她沒等到癒合劑生效,就先被貧血帶走。但這一次,施昇輝不像父親過世時那樣痛哭,因為他知道,母親是真正離苦得樂了。

沒人知道盡頭在哪 喘息逃避卻換來沒有好好陪伴的自責

在家中送父母離世的決定,施昇輝從未後悔,但他最過不去的,反而是自己在最後那段日子裡,內心深處偶爾浮現的逃避心情

在父親狀況最糟的那幾天,施昇輝雖然住在老家,但多半時間只敢坐在客廳裡,不敢坐在父親身邊,直視他的樣子;在母親過世的前一天,施昇輝剛好有一個演講工作,請阿姨來家中探望母親。工作結束後,施昇輝突然一個念頭,非常不想回家,「我跟自己說,如果找到停車位我就上去看她,找不到停車位就不上去了。結果一下就找到停車位,所以我還是有上去看她。」

那種逃避的情緒並非是不想面對,而是混雜著對於父母病痛慘狀的不捨,正是因為不忍心看見他們痛苦的模樣,所以下意識想要逃走

就連女兒傳來跟阿公的合照,他都不敢看、直接刪掉,「人到最後真的是很憔悴、形如槁木,只要看到就會很傷心。」

施昇輝坦言,自己並不後悔讓父母在家中離世,但非常後悔沒有好好陪伴他們到最後,「最難的是你永遠不知道盡頭在哪裡(餘命剩幾天、幾個月還是幾年)。如果我知道父親只剩下2天壽命,我一定願意在床邊陪伴(而不是只待在客廳),但是沒有人希望他那麼快走,不是嗎?」

父母不在心也空了 整理遺物也整理心情

2022年的夏天,就在一陣手忙腳亂中過去了。身處風暴時還沒機會沉澱心情,但當塵埃落定,施昇輝忽然感覺到自己「空了」。

以前每天傍晚5點半要叫外送送餐給爸媽吃,現在不必叫了;以前每天晚上9點半都要打電話給母親,現在不必打了;以前每週六都要回家看父母,現在不必再去了;以前看電影時都要心驚膽顫會不會有家裡的緊急電話,說父親又摔跤走丟,現在也不必再擔心了。

「那種五味雜陳,不是無依無靠,是心裡就空掉,就沒有一個重心,好像其實也是解脫,很矛盾、很微妙。我其實願意每天做這些事,這些事是父親母親都還在的證明,現在解脫了,我也會慢慢習慣,已經沒關係了。」

在父母離世後,施昇輝也開始整理遺物。在老家不起眼的角落,成年後的施昇輝第一次看見父母年輕時出遊的照片,在照片裡,他們的笑容如此年輕燦爛,施昇輝一面看著,一面也彷彿洗淡了父母離世前的憔悴模樣,而是喚回這些開心的時刻,內心的難過與遺憾也一點一點的減少。

在老照片裡看見父母親年輕時燦爛的笑容,施昇輝彷彿也被爸媽安慰了。
在老照片裡看見父母親年輕時燦爛的笑容,施昇輝彷彿也被爸媽安慰了。

他還找到一只盒子,裡面打開,全部都是阿公的遺物,有日治時期的古幣、有字畫,妥妥的收著。雖然父親晚年失智,可能早已忘記這只盒子的存在,但施昇輝此刻整理父親的遺物,不知是否也與當年父親整理阿公遺物時的心情相同?「我才感覺到,以前沒有機會跟他好好聊天,他工作很忙,大部分都是跟著媽媽,透過整理他的東西,也才讓我有了了解他的機會。」

子女哪裡捨得決定父母的死期 只能在當下做最適合的決定

由於父親離世得突然,又得緊接著照顧母親,身為獨子的施昇輝因為分身乏術,並沒有在靈堂為父親立牌位,而為了公平,母親也比照辦理。當時,許多親威忍不住說:「你這樣辦得太簡陋了!」

但這一年來,其實施昇輝每天都會念心經百遍給父母,並每週都去追思會館。有時候他對著父母念心經,有時候身旁沒人,就放媽媽最愛的《千風之歌》。不過,今(2023)年8月,父母的骨灰移入了施家的祠堂,施昇輝反而很不習慣,「以前可以每週去,現在入了祠堂,反而不能想去就去了。」

雖然父母離世的過程,並非如想像中的「善終」那般安詳,而是帶著病痛離世,甚至就連喪葬禮也做得簡單,但施昇輝說,有一件事情最終安撫了他的心。「從父母去世到現在一年,每一次做完儀式之後,都會擲筊確認說父母親是不是滿意,我每次都是聖筊。才覺得,雖然我做得很簡單,但似乎他們都滿意,也才終於化解了自己的guilty(罪惡感)。」

其實,所謂「善終」絕非1或0,世界上更沒有完美的善終。施昇輝透過自身經歷,更對此有著深刻的感觸,「講理論都很簡單,當自己面對時真的是很難,因為你永遠會覺得還是有希望的、有機會的,你怎麼捨得判父母的死刑?」(相關閱讀:如果可以好死,誰想要歹活?《病主法》上路後,善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糾結一定會有,但我們必須要讓它走。未來若有一天必須面對至親的離世時,不需要糾結自己的決定是好是壞,而是相信自己已在當下做出最適合的決定,在那之後就是接受、放下,並且讓自己的人生可以繼續走下去。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Suyue
    如果你一直是與父母親住在一起 也有請看護或兄弟姐妹也共同照顧父母親 打團體戰 你會更積極照顧父母親 找/想各種方法醫治父母 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更希望他們能活更久 因那是人生的根/希望 誰希望失去?
    2023年09月20日02:51
  • Aili
    「那種逃避的情緒並非是不想面對,而是混雜著對於父母病痛慘狀的不捨,正是因為不忍心看見他們痛苦的模樣,所以下意識想要逃走。」................... 真心無法理解因「不忍心看見父母痛苦的模樣,所以下意識想要逃走。」的為人子女們內心的想法為何? 父母有難,獨自一人與眾死神拔河的賽局中,若無法傾全力助父母一臂之力,隨侍在側會是父母最大的安慰與力量,賽局輸贏交給天意了。 前一天,某人回我:「隨侍在側難道病況就會變好或改善?」,聽到此回答時,真是無與問蒼天! (本不該評論,卻還是下筆留下個人主觀的言論,對不起了!)
    2023年09月20日02:2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