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船新三箭,能逆轉「海運賺、造船廠卻慘賠」命運?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8月05日06:53 • 發布於 2022年08月04日11:16 • 王昱翔

近兩年,全球航運景氣大好,許多航商都趁滿手現金、瘋造新船。但奇怪的是,明明新船訂單數創下史上新高,全球幾大造船廠今年第一季卻仍慘賠上億,台灣唯一商船造船廠「台船」也不例外。為何海運大賺,造船廠依舊苦哈哈?台船又該如何轉型?

近兩年,一隻新冠肺炎病毒攪局,意外引發全球海運之亂,更令海運業躋身最會賺錢的產業之一。

今年第一季,台灣貨櫃航商龍頭、長榮海運稅後淨利高達1014億元,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中高居第二名,僅次於護國神山台積電。

許多航商都趁滿手現金,瘋狂砸錢造船。據航運機構統計,目前全球待交新船數已超過900艘,訂單甚至一路滿到2025年。

但奇怪的是,理應成最大贏家的造船業,今年卻是一面倒苦哈哈

以韓國三大造船廠(三星重工、現代重工、大宇造船)來說,今年第一季稅後淨利都虧損數十億至百億新台幣;台灣唯一商船造船廠──台船亦然,首季就虧損1.99億台幣,可說是做愈多賠愈多。

台船法說會上,法人針對虧損和財務問題,連番追問。對此,台船透露,目前正打算降低商船(如貨櫃船、散裝船、遊輪等)比重,透過多角化,扭轉虧損困境。

究竟,為何全球現在最火熱的商船市場,竟成造船廠虧損來源?台船又該如何轉型因應?

造船業長年虧損,海運之亂也沒分一杯羹

其實,造船業的虧損和低迷並非頭一遭。2008年前,全球造船業曾一度隨海運景氣大好,瘋狂接單造船,迎來獲利榮景。

然而,金融海嘯過後,當初這一大批新造船,卻成了海運市場供過於求的病灶,導致運價大跌、航商虧損,造船量也大幅下降。

業界指出,2008年全球一度有多達934家造船廠,但歷經近10年產業低谷後,許多造船廠不堪虧損、倒閉,如今只剩下約200多家造船廠。

本來,造船廠有機會趁這兩年海運之亂一起復甦,但原物料大漲又令一切亂了套。

台船副總周志明無奈表示,2020年時,許多船廠都因苦無生意,在船價低檔時,爭相搶單求存。但沒想到,2021年原物料竟一路飆漲,導致當初的低價訂單,成了入不敷出的虧損來源。

儘管2021年後,船價也隨海運景氣上漲,研究機構Clarksons的新造船價格指數更漲到161點,較2020年11月成長逾28%,但仍遠遠趕不上原物料價格上漲速度。

新傳船價指數
新傳船價指數

新傳船價指數

Clarksons指出,「如果扣除通膨漲幅,其實現在船價的真正水準,甚至比2016年還低。」

更慘的是,這兩年台灣還爆發缺工潮,同時又因疫情封鎖邊境、外國技師也無法來台,導致台船許多生產業務延宕,成本進一步堆高,導致首季虧損。

台船壯士斷腕商船,發展另外兩大支柱

面對載浮載沉的商船市場,台船並未坐以待斃,而在力求「壯士斷腕」。

台船處長余茂華透露,2017年以前,台船有九成營收來自商船,但考量商船利潤低(約3%至5%)、競爭者多、又易受海運景氣影響,不利公司經營,所以當時便啟動多角化策略,希望打造第二、第三隻腳,降低對商船依賴。

首先打造的第二隻腳就是是國艦國造。從2018年起,台船就陸續接下海軍22年建軍願景計畫的多艘戰艦,包括國造潛艦、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等,未來打算搶下高難度、大型、複雜的飛彈巡防艦訂單。

周志明指出,由於軍艦建造難度高、風險大,其獲利空間也遠高於商船,估計有10%左右利潤。未來隨政府推動最有利標制度,加上海軍4700億元造艦預算投入,預計將助力台船轉虧為盈。

台船的第三隻腳,則看準近年快速成長的離岸風電商機。台船處長袁國龍表示,按能源局規劃,2026至2035年,每年都完成1.5GW的裝置發電量,意即未來十年,台船有望搶下穩定的「公家」商機,且利潤有望比國艦國造更高。

目前,台船與旗下子公司台蝕,以及DEME Offshore合資的台船環海,正積極搶攻從水下基礎生產、鋼構防蝕、海事工程及運維,希望藉由台船多年造船技術,提供統包工程的完整解方。

此外,台船還有一項秘密武器。近年和學研單位接下科技部計畫,合作開發「浮式離岸風機浮台」。相較傳統固定式風機只能裝在水深50公尺以內海域,浮式風機則在水深達200公尺的深水區安裝。

一旦淺海區風機飽和,浮式風機便會是突破發電量的關鍵。日前,上緯新能源、天力離岸、永冠、雲豹能源共組的「離岸風電台灣隊」,也宣布以浮式風場通過環評,可見浮式風場開發已箭在弦上。

不過挑戰在於,目前全球能真正運轉浮式風場並不多,各國也還在爭相研發,目前並無太多前例可循;反過來說,如果台船進展順利,也有望奪得全球先機。

歷經五年的壯士斷腕,台船已將商船營收比重降至約20%,另外60%來自國艦國造,20%來自離岸風電。

余茂華說,台船要善用過去49年累積的造船技術,持續跨入國艦國造、離岸風電等新商機,並慎選傳統商船業務,只接精緻化、高品質訂單。期待多元戰略下,公司能擺脫虧損困境。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