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女嬰耳後紅斑誤當胎記 「隆起變大」竟是血管瘤險影響聽力

中廣新聞網

更新於 2024年10月08日02:19 • 發布於 2024年10月08日02:19
女童在1個月大時,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斑塊隆起且越變越大。(圖: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女童在1個月大時,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斑塊隆起且越變越大。(圖: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1歲女童在1個月大時,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奇怪的是耳後斑塊隆起且越變越大,從0.5公分長到1公分,女童常常去抓癢讓家人很擔心。到醫院小兒科施打常規疫苗時,女嬰母親向醫師諮詢,經由理學檢查才發現原來紅色斑塊不是胎記,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立即安排住院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確認沒問題後返家繼續服用藥物治療5個月,血管瘤成功消滅,紅斑完全消失,醫師說,所幸有及早治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血管瘤恐怕無法完全恢復,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影響聽力!

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指出,新生兒血管瘤屬於一種血管性腫瘤,在新生兒期間較為常見,台灣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略是1%~2.6%,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研究顯示新生兒血管瘤可能涉及胎兒期間的血流變化、遺傳因素和生長因子作用。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開始出現,主要分為:表淺型、深層型及混合型,根據統計約有6成屬於表淺型,由於這名女童的血管瘤除了有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另外更有隱藏在皮膚下深部血管瘤不易察覺,屬於混合型的血管瘤。

醫師說,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出現在頭部和頸部,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隨著時間推移而急速增大,在某些情況下恐會引發併發症。建議到小兒科藉由理學檢查發現有無新生兒血管瘤,也可以透過掃描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病變深度和位置,及早確診有助於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大多數新生兒血管瘤是良性腫瘤且會自行消失,一般而言無需治療。然而,對於生長迅速或可能引發併發症的血管瘤,治療是必要的,尤其當血管瘤位於特定危險區域,如眼睛、口腔或鼻腔時,恐影響感官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視力或聽力問題。

1歲以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治療選項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表示,首選為藥物治療。建議在兒童心臟科醫師的監督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療過程中,醫師會密切監測患兒的生長和減少副作用發生。

廖立勤主任提醒,新生兒血管瘤雖然在嬰兒期相對常見,但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自行縮小和消失的。然而,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嬰兒的皮膚狀態,及早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地管理病情,減少潛在的併發症。同时,醫學科技不斷進步,對於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和改進,提供了更多選擇。(張文祿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