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面對壓力事先跟它拚了?還是先打電動?適度的壓力是助力

信傳媒

更新於 02月14日09:47 • 發布於 02月16日07:04 • 信傳媒編輯部
壓力是個人和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產生,採取不同的評估和因應策略,壓力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能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圖片來源/JESHOOTS.COM@Unsplash)
壓力是個人和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產生,採取不同的評估和因應策略,壓力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能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圖片來源/JESHOOTS.COM@Unsplash)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擺爛的孩子或大人沒有壓力,但其實,這可能就是慢性壓力。

當壓力來襲,我們常用以下這兩種方式因應:

1.問題焦點因應策略(problem focused-coping):

簡單來說,就是試著解決問題,直接和壓力事件拚了。

例如,如果你覺得你考試的成績不理想,那麼,就訂定讀書計畫,找到考不好的原因,以及好好念書,直接對症下藥。

如果你覺得你的口才不好,你可以去上溝通技巧的課程、對著鏡子練習、請教口才好的朋友。

2.情緒焦點因應策略(emotion focused-coping):

當壓力山大或感到煩躁不安時,我們常常不是使用上述的「問題焦點因應策略」,因為,我們往往不想直接面對問題,而是選擇逃避、先讓心情好起來再說。

例如大吃大喝、借酒澆愁、瘋狂購物、追劇、打電動、各種拖延、運動、找人訴說……這些方法,是我們試著在照顧我們的心情、調解或抒發情緒,但可能無助於處理壓力事件。

你可以觀察,你最常使用什麼因應策略呢?你所使用的方法,對於降低壓力是否有用,還是反而讓你壓力更大呢?

你最常使用什麼方式面對壓力?

那麼,當壓力來襲,我們的心理是怎麼因應的呢?

1.初級評估︰

我們會先評估這件事是否和我有關。如果有關,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這是非常主觀和自動化的反應,評估這件事對我是否會產生威脅。

2.次級評估:

接著會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應付。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那麼,壓力就會小一些;如果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可能就會感到壓力山大。

接下來,我們便會採取以上的因應策略︰問題焦點因應策略或情緒焦點因應策略,然後進行重新評估。

因此,壓力有個簡單的公式︰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因應=壓力大小。

我們看看以下這個常見的例子。

‧壓力源︰明天要考段考。

‧初級評估︰明天要段考,我完蛋了!

‧次級評估︰平常根本就沒在念書,已經來不及了!

‧採取「情緒焦點因應策略」︰管他的,反正都來不及了,先把《進擊的巨人》追完再說!

‧重新評估︰落差更大,覺得自己完蛋了!

‧結果︰感到更緊張,覺得胃痛、頭痛。

‧新的壓力源︰身體不舒服。

‧評估︰這些狀況讓我更難念書。

‧因應︰關注自己身體的不舒服,無心念書。

‧結果︰失眠。

我們看看另一位同樣覺得段考就要完蛋的同學的例子。

‧壓力源︰明天要考段考。

‧初級評估︰明天要段考,我完蛋了!

‧次級評估︰平常根本就沒在念書,已經來不及了!

‧採取「問題焦點因應策略」︰只好趕快臨時抱佛腳,多少念一點。

‧重新評估︰雖然還是覺得沒用,但沒辦法,只能念多少,算多少了。

‧結果︰感覺安心一些。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評估+因應=壓力。

壓力是個人和環境不斷地交互作用所產生。當我們採取不同的評估和因應策略,那麼,壓力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能就有非常大的不同。

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不同

另外,壓力可分為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

急性壓力是我們面對挑戰性狀況時的反應,是一種短期壓力,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壓力類型。

例如你明天要談一個很難談,卻很重要的case,晚上你緊張地躺了很久才睡著,腦海中預想到各種最糟的狀況,早上起床還拉肚子。但當談完這個case,壓力就消失了,你的情緒和身體很快就恢復到正常狀態。

若我們無法適切地處理急性壓力,可能導致急性壓力慢性化,而變成慢性壓力。

與急性壓力相比,慢性壓力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壓力,例如︰令人疲倦不堪卻又無法離開的婚姻;工作上已有過勞的狀況,但為了餬口而不敢離開這份工作。壓力也可能源自童年創傷或你遇到的創傷經歷,例如︰被家暴、被劈腿、被性侵、被霸凌……

慢性壓力是一種警訊。因為你曾經試著改變,但卻改變不了現況,於是,你不再嘗試改變,你開始慢慢地適應壓力。但這樣一來,你反而任由壓力磨掉你的生命力,讓你活得像行屍走肉、槁木死灰。

因此,慢性壓力可能助長慢性或急性的嚴重疾病,影響身心健康。

在學校,幾乎每一個班級都有放棄課業的孩子。他們的雙眼無神、上課趴睡、考卷都猜C,甚至還有孩子模擬考睡到口水沾溼了答案卡,導致無法讀卡,熱心又氣急敗壞的導師,只好再拿一張答案卡,請孩子重新畫卡,沒想到孩子還是一樣全部寫C,然後趴下去繼續睡。

那些酗酒、吸毒者,或許也都面臨無法解決的人生重大困境,而選擇麻痺自己。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已經擺爛、放棄的孩子或大人根本沒有壓力,但其實,這可能就是慢性壓力,正一點一滴慢慢侵蝕我們的心靈。

在慢性壓力下,你還是有選擇權

如果你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下,你可以找人聊聊、尋求心理諮商、閱讀心理健康的相關書籍。因為,縱使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之下,你還是有些微的自由和選擇權。

例如:在令人疲倦不堪卻又無法離開的婚姻中,或許可以尋求個別諮商或婚姻諮商,能讓你有機會宣洩情緒、提高自我覺察;另外,也能從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過去的經驗,以及和配偶的互動關係中,去發現可以從哪裡「微調」。

如果在工作上已有過勞的狀況,但為了餬口而不敢離開工作,那麼,你是否還能選擇其他薪水低一些,但不會過勞的工作呢?或是尋求社福機構的經濟協助?或是透過個別諮商,談一談你被卡住的點,或許也會有新的發現。

若壓力源自童年創傷或你遇到的創傷經歷,例如︰被家暴、被劈腿、被性侵、被霸凌……這可能需要尋求個別諮商或身心科的協助。

壓力一定是不好的嗎?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平常練習都會算,考數學時卻緊張到忘記怎麼寫;平常彈琴練習得有模有樣,一上台卻失常了,讓人扼腕不已。

究竟心理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

高中,我就讀雄中音樂班。每學期期末的術科考試,我很常出現這樣的感覺。明明努力練了很久,覺得自己彈得還不錯,但等待考試時卻緊張得手冒冷汗。看著同學談笑風生的樣子,更覺得自己很弱。

果不其然,一上台,第一個音就沒有處理好。我心裡一涼,曲子後面也就草草地結束了。

出考場之後,那個扼腕的感覺,讓人很想揍自己一拳。

當壓力來襲,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可能激發我們的潛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效能、表現變好。

但根據研究發現,工作壓力與工作表現的關係,並不是正相關的線性關係,而是呈現倒U形的曲線。當壓力太小,可能使我們意興闌珊;當壓力超過一定限度,效能也會開始降低,讓我們面對比賽、考試時容易失常。因此,適度的壓力才能帶來最佳的工作表現。

葉杜二氏法則(Yerkes-Dodson law)指出,在面對複雜工作時,壓力越大,反而越容易失常;但倘若工作太簡單,則會降低成就感,甚至無心工作,例如學生如果沒有平時小考,可能就沒有念書的動力。

因此,在簡單、易做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成績;在複雜、困難的工作環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好的成績。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這個理論,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

1.在簡單、易做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成績。

例如:抄寫資料、照稿念等不費大腦的工作,可能會讓你做得意興闌珊、提不起勁來。

因此,若事情太過簡單,或是你評估某件事情已經做到熟能生巧,可給予自己較高的心理壓力,像是要求自己抄寫得又快又工整、念得又快又好,以增進學習效果及效率。

這也很適合父母或教師運用在孩子身上,以提升學習動機。

2.若是在複雜、困難的工作環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好的成績

例如困難的數學考試、學測、指考、參加各式比賽、完成一個困難的專案、談一個難談的生意等等,可能因為太強的動機(太想贏、太想成功)、太多的焦慮反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干擾記憶和思考,而導致容易失常。

這時,我們應該努力降低心理壓力的干擾,例如給自己充分的時間練習和準備,幫助自己放鬆心情。

在現在的生活中,你的壓力是太大、太小,還是適中呢?希望我們能調整為適度的壓力,成為我們的助力!

<p><span style=
內容來源:《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