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已經進入了川普2.0的時代,不管你是反美、疑美,還是友美、親美,這都沒辦法否認,美國對臺灣而言,是屬於重量級的國家。臺灣的前途,命運甚至是生死存亡,都在一定程度上,跟美國息息相關。回望風雨飄搖的50年代,說一說美援的故事,搞清楚中華民國對於美國而言,到底是棋子,還是塞子,應該是很有必要的。先從馬歇爾調停國共內戰失敗,美國對中華民國切斷軍援,讓馬歇爾成為蔣中正一生之中,最痛恨的三個人之一開始說起。
杜魯門跟馬歇爾斷絕美援
話說1945年12月,美國的杜魯門總統,任命剛卸任的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作為特使,來調停國共內戰的爭端,希望國共能夠停止內戰,召開各黨派會議,商討統一的方案。但經過了將近一年的調停,馬歇爾的任務落了空,他憤怒的認為,是蔣中正統領的國軍不配合停火,請杜魯門斷絕一切對華援助,導致國軍的補給陷入了困境。
馬歇爾的調停雖然失敗了,但回到了美國以後,卻被杜魯門任命為國務卿。1948年,國共內戰的天平,開始倒向了中共,國軍的作戰連續遭到挫敗,國統區出現通貨膨脹、士氣消沉、物價飛漲、金融崩潰的亂象,迫切需要美國的援助。但在馬歇爾的影響下,白宮傾向不提供軍援,以及大規模的經濟援助給中國。參眾兩院則主張,仿照援助歐洲計劃,盡量提供對華援助,以對抗蘇俄共產勢力在中國的擴張,國會跟白宮,在援華的事務上看法不一致。
為了平息國會的情緒,馬歇爾提出一個只有經濟援助,沒有軍事援助的計劃,他用的藉口是,提供軍援擔心蘇俄會報復,這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啊!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馬歇爾制定的經濟援助,規模遠遠小於歐洲復興計劃,只屬於救濟的性質,也只能延緩中國經濟的惡化速度,讓蔣中正得到喘息的機會而已。
因為馬歇爾版本的援華法案,沒有軍援、只有經援,國會為了反制,提出援華計劃的國會版本,支持中國的議員,甚至寫信給馬歇爾,要求他加速辦理對華軍援,否則就要從預算裡面,取消國務院遠東司的編制。因為擔心援華計劃會遭到親共的中國通議員否決,支持蔣中正的議員決定,把歐洲復興計劃、援華計劃、對華軍援,合併成為一項提案打包表決,不是全部贊同,就是全部否決,最終促成了《援華法案》的通過。
杯水車薪的《援華法案》
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總數6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法案》,其中援華的總數是4億6300萬美元,包括1億2500萬美元的特種贈與。特種贈與其實就是軍事援助,因為馬歇爾堅持不提供軍援,這顯然是美國國會,為了顧全杜魯門政府的面子,跟白宮妥協的結果。
《援華法案》通過以後,需要經過國會撥款委員會協議以規範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因此召開了秘密會議,馬歇爾領導的國務院,提出書面報告,對中華民國軍事、政治、經濟情形,表達悲觀的看法,認為援華除了浪費錢以外,不但不能幫到中國,反而有損美國在國際上的威信。
曾經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的魏德邁將軍,當場反問國務院,美國政府既然奉行抵制共產勢力全球蔓延的政策,以中國所處的地位,在美國對抗蘇俄的戰略上,算是至關重要的,杜魯門卻不給中華民國援助,這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最後經過協商,援華的金額減去6300萬元,其中經濟援助是2億7500萬元,軍事援助為1億2500萬元,合計為4億美元。也就是說,削減的是經濟援助金額,但軍援的數額不變,表明美國國會沒有受到杜魯門政府不利於中華民國政府證言的影響。爾後中美雙方雖然簽訂了《關於經濟援助之協定》,但是當時國民黨在內戰的敗局已定,等到中央政府敗退到臺灣之後,這筆援華的款項,美國實際上只支出了1億7000萬元。
美國的國務院對援助,始終抱持反對的態度,馬歇爾認為,在現今領導人的統治之下,中國是沒有希望的,而且也不是援助就可以挽救的,援助是白白浪費,中國唯一的希望,就是更換領導人。
抗戰勝利以後,有大約30多個師的國軍部隊,先後接受了美式裝備跟訓練。美械裝備火力強大,但是彈藥消耗快,後勤補給要求高,在國共內戰的時候,國統區的兵工廠,根本還沒有能力生產美械彈藥,如果不能及時補充彈藥的話,美式裝備就是廢鐵。
國軍第一位出關接收東北的第13軍軍長石覺就透露,他們在抗戰末期換裝美械裝備,一開始領到3個月份的彈藥,但是在1945年年底,國軍從共軍手中,收復了錦州以後,就一直沒有子彈補充,美式步槍跟國軍步槍的口徑不同,兩種彈藥不能通用,導致到最後,拿美械裝備的國軍,每個人只能分配10發子彈作戰,只帶10發子彈上戰場,這仗真的不知道怎麼打?
美國國務院負責執行《援華法案》,但還是反對軍援、陽奉陰違,表面上合作,實際上是採取拖延戰術。因為局勢危急,蔣中正為了迅速得到美援,曾經兩度致電杜魯門,發出緊急呼籲,請求加速軍援中國。第一批軍事物資,在千呼萬喚之下,終於在《援華法案》通過的7個月以後,在1948年11月運到了中國。根據時任聯勤副總司令黃仁霖的回憶,在1949年1月,北平淪陷以前,曾經交給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一批550噸的軍火,這批軍火是1億2500萬美元《援華法案》裡面的第一批,但是幾天以後,傅作義就開城投降了,這批援華物資就這樣落入了中共的手中。
宋美齡訪美請求美援
1948年11月,遼西會戰,也就是中共所稱的遼沈戰役結束,東北失守,為了爭取緊急美援,宋美齡到美國遊說。這次遊說行動其實一開始就不被外界看好,畢竟駐美大使顧維鈞,在前不久會見杜魯門所提的援華要求,多數遭到了拒絕,因此蔣中正很清楚,期待美國的緊急援助,是根本就沒有希望的。但宋美齡卻毅然決然的說:「個人榮辱事小,國家存亡事大。」
宋美齡以馬歇爾夫婦客人的私人身份,在1948年12月1日到達了華盛頓,因為馬歇爾是援華的關鍵人物,所以宋美齡分別在到了美國的第二天,第四天兩次去醫院探視生病的馬歇爾。12月10日,宋美齡拜訪杜魯門,提出了三點請求:1,發表支持南京政府的反共救國聲明。2,派遣高級軍事代表團,來華制定作戰計劃以及後勤供應等工作。3,希望華盛頓能提供更多援助。杜魯門回答說,中美友誼在歷史上是留下了重要的一頁,但是很抱歉,因為美國只能給已經承諾的4億美元,直到耗完為止,不能無限期地支持中國。
1949年1月,馬歇爾辭去了國務卿,繼任的艾奇遜揣摩出杜魯門的真意,那就是對中國「袖手旁觀」,8月美國公佈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大力批評蔣介石治國無能,國共戰爭會失敗是本身的領導問題,跟美國無關,艾奇遜認為在「塵埃落定」之前,無法預見中國的前途,對華援助採取消極觀望的態度。
《白皮書》辯解美國的對華政策,嚴詞批評蔣介石,還引述了1949年5月,李宗仁寫給杜魯門一封信裡的文字,李宗仁在信中指出,蔣介石對美援使用不慎,沒能實行適當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以致美國的援助沒能起到預期的效果。而蔣介石政府的這些失敗,是造成美國目前所處困境的原因。
為了打擊政敵,李宗仁以中華民國代總統的身份,坐實了美國政府批評中華民國使用美援不當的指控。儘管領導人更迭,但中華民國在國際關係上還是一個實際的個體,李宗仁為了政治鬥爭,置國家整體利益而不顧,白紙黑字的認錯,嚴重損及了中華民國的利益,只能說是真的不行。
1950年3月,蔣中正在臺北宣佈復行視事。這時的臺灣百廢待舉,情況是岌岌可危,杜魯門在援助問題上拒不表態,國務院在阻遏共產主義,向東南亞擴張的同時,還在期待跟中共建立外交關係。1950年1月,杜魯門發表聲明,美國無意介入中國內戰,也不會提供軍援或意見給在臺灣的中國軍隊。
華府為了執行杜魯門禁止軍援臺灣的政策,任何間接有助於改善國軍軍事戰力的計劃,都不會給予通過,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像是臺灣想買一座承重16噸的鐵橋,美國第一個想到的是,會不會也能讓中型坦克通過,因為商用汽車只需要載重10噸的橋。還有稻米跟布匹,美國也反對援助給臺灣,認為有可能使用到國軍的身上,而變成了間接的軍援。這種變態的限制,一直要等到韓戰爆發才終止。
美援政策的改變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0月中共參戰,中美之間的敵對立場確定,國務院依然反對蔣中正的領導,但迫於國內外的強大壓力,對華美援進入了轉變期。
韓戰爆發以後,防止中共侵略臺灣,成為了美國的當務之急,所以美國允許臺灣用現金,向美國購買「純為保衛臺灣,所需要的精選武器跟物資」。到了11月,約1000萬美元的輕武器彈藥,運送到了臺北,但杜魯門派官員私下轉告蔣中正,這個政策短期有效,將來會視遠東局勢的演變而定。
1951年1月,聯合國大會宣佈,共產中國為侵略者,同天美國遞交照會給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願意派遣軍事顧問團來臺灣,防禦共軍可能的襲擊。但是蔣中正心知肚明,這不代表杜魯門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而是證明台美關係,會根據美國的安全利益來決定。
自從1949年1月,美軍顧問團撤離了南京以後,蔣中正就一直寫信告訴美國老大哥,希望可以重新派遣軍事顧問團來幫助中華民國。1951年5月1日,睽違2年多的顧問團正式成立,作為美國駐臺大使館的一部分,顧問團將提供軍事諮詢、監督美援的使用,以及協助技術合作。
顧問團的到來,表明美國軍援,從短期過渡的性質,變成長久穩定的計劃,而且從1951年下半年開始,臺灣內部局勢慢慢穩定,在美國決策者的心中,臺灣逐漸從負債變成資產,美國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可以利用臺灣,作為防堵中共擴張的工具,臺灣地位穩固,有助於美國的國防利益,這也讓蔣中正開始在美國面前,挺直了腰桿。
1953年,美軍顧問團強制要求,國軍改革政工體制,因為美國覺得,政工體制來源就是蘇俄,但是蔣中正覺得,他在大陸之所以會戰敗,就是因為軍隊沒有向心力。所以還是照預定方針,據理駁覆,不讓二戰時史迪威將軍的故事復萌。畢竟之前史迪威讓蔣中正吃足了苦頭,把國軍幾十萬精銳的指揮權給奪了。最終蔣中正成功守住了國軍的政工制度。
1951年10月,美國制定《共同安全法》,把過去復興歐洲經濟的援外計劃,整合成對蘇俄的冷戰手段,從經濟援助為主,轉變為軍事援助為主,新成立了共同安全署,取代舊有的經濟合作署,管理所有援外事務。美國在1952年財政年度,向中華民國提供了大概2億8000萬美元的軍事、經濟跟技術援助。
美國經援的目的,在促進受援國發揮自助精神,為了平衡預算,需要制訂削減軍事跟行政預算的計劃,但只削減行政預算幫助不大,它只占了中央政府預算的15%,而其餘85%用於軍隊。為了有效的運用軍援,美軍顧問團要求,對軍援密切監督,國軍眾多將領反對,認為美國這是在干涉我們的內政,但蔣中正認為,這對行政效能跟核實收支有益,所以「准許美顧問團參加,編訂軍事預算跟會計工作」,希望徹底整頓,國軍的貪汙跟浪費行為。
為了協助發展臺灣經濟,美國從1951年開始,用經援的款項在美國培訓臺灣行政人員、技術人員跟專家,受訓人員來自政府各單位,涵蓋農業、工業、教育跟交通等等,人員培訓是有效施政,以及成功執行改革計劃的基礎,能促使中華民國壯大,自立自強,成為美國有力的盟友;從表面上看,這種援助是對它國人民的直接援助,但與此同時,美國也得到了好處,美國的經濟跟國防安全,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其他國家的合作跟支援,這也是不能少的,美國也需要其他國家,能生產更多的產品,賣出更多的東西,培訓外國人才,是非常有遠見的政策。
漸入佳境的對華美援
1953年,共和黨的艾森豪總統就職,台美友好關係復甦,軍援設備裝運速度明顯加快,美國提供的先進噴射戰鬥機也開始送到了臺灣。不久以後艾森豪總統宣佈,解除臺灣海峽中立化政策,這是對杜魯門時代掩護中共、阻止蔣公反攻大陸限制的廢除。
聲明給蔣公提供了很好的宣傳機會,認為「艾森豪總統,解除臺灣武裝部隊限制的決定,不論是在政治與軍事上,以及在國際道義上而言,都是美國最合理而光明的舉措。」以此來安定人心,提振士氣。而後美國參眾兩院,舉行了聯席會議,通過1954年,財政年度援外法案,臺灣的美援總數,達到了3億多美元。
但隨後蔣中正馬上就發現,雖然美國加大對我們的援助,但是在反攻大陸的規劃上,美國沒有具體的積極行動跟承諾,因為當時的國軍,根本沒有單獨反攻的力量,美國取消制止國軍反攻大陸的真實意圖,是對毛澤東施加壓力,讓他從朝鮮轉移部分兵力,到中國的東南沿海,從而削弱中共在朝鮮的軍事力量,只是想早點結束朝鮮戰爭而已。
根據統計,從1949年到1965年7月1日,美國「以我經濟好轉而停止」經援為止,美援的經援部分,總額大概是17億美元,臺灣每年接受一億美元左右。以當年的物價,還有臺灣的經濟規模而言,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而經援對中華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左右了我們經濟發展的方向。
軍事援助在1973年終止。軍援的內容也比較單純,大多是武器彈藥、設備跟軍用物資等等,部分資料涉及機密,所以軍援的種類跟數字至今還是一個謎,只知道軍援總額大概是23億美元,主要開始於杜魯門下臺以後的1953年。
因為大量的軍民,跟隨中央政府退守臺灣,從1948年到1951年,臺灣的人口增加了130多萬人,人口在短時間大幅增加,造成臺灣的物資供應匱乏。需要進口民生必需品,像是棉、黃豆、小麥、麵粉、牛脂等等,以彌補消費物資的不足;而國防支出龐大,外匯短缺,供不應求導致通貨膨脹,在中華民國命懸一線的時候,韓戰爆發,美援又重新進來了,臺灣的物價上漲率,從1951年的57%,降到了1953年的4.5%,由此可見,美援在各方面都對中華民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以至於宋美齡,在1954年會感慨的說:「美國的援助,關係到我們的生死存亡」。
讓我們回望歷史,1949年8月,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1950年1月,杜魯門下達禁運軍火令,同年6月韓戰爆發,杜魯門宣佈臺海中立化,1951年5月美軍顧問團來臺,1953年2月,艾森豪總統解除臺海中立化,為了對付共產勢力的威脅跟擴張,臺灣成為了大國博奕裡面的棋子,美國對華政策,隨著不同時期的美國利益而變動。
但是美國跟蔣中正的目標,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要遏阻共產勢力的擴張,如果杜魯門從現實主義出發,而不是感情用事,盡快援助國民政府,而不是採取回避、拋棄的消極態度,也許可以免除後來美國花費巨額代價,去承擔對付共產主義的責任。
當然在抗戰勝利以後,一邊是國共戰火重燃,一邊是國府吏治不彰,官員貪腐引發美國不滿,拒絕提供軍援。但是更多的,似乎是馬歇爾跟蔣介石之間的交惡,成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因素。馬歇爾在1947年1月到1949年1月擔任了國務卿,1950年9月到1951年9月,擔任了國防部長,掌管對中華民國軍援的生殺大權,馬歇爾一生事業成功、順風順水,卻在調停國共內戰裡面鎩羽而歸,從此不願對老蔣提供更多的援助,而蔣中正為了顧全大局,並沒有公開惡言相向,卻選擇在日記裡面發洩,被歐洲視為重建之父的馬歇爾,成為了蔣公終生最痛恨的三個人之一。
作者》龔與劍 參與1989年湖南益陽六四民運,後遭勞改2年。2012年組讀書會遭關切後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