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送走寅虎,迎來卯兔。過去這一年,影響全球最烈的莫過於俄烏戰事。在台灣長達10天的春節連續假期期間,美國宣布,軍援烏克蘭31輛「M1艾布蘭」(M1 Abrams)戰車,並訓練烏軍操作;德國宣布援烏14輛德製「豹2」主力戰車(Leopard 2),同時許可其他手上擁有「豹2」的歐洲國家,將這款戰車提供給烏克蘭使用。簡單地說,俄烏戰事不是「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而且可能進一步「升級」,不僅影響歐洲,更可能擴展至亞洲甚至全球。
俄烏戰事是1991年冷戰結束後最重大的國際政治事件,嚴重性大於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2008年的「金融風暴」,衝擊以美國為中心的政經系統架構。現在看起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美國可能是這場戰爭的最大獲利者;但隨著時間的拉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美國是不是還能維持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應付另一名挑戰者?或許值得思考、討論與早做準備。
美國M1艾布蘭主力戰車。 圖:翻攝美國陸軍官網(資料照片)
加薪添材 歐戰升級
歐美提供重型主戰坦克進入戰場,雖然強調「不是參戰」,認為對俄羅斯來說,也不是進犯威脅;但俄羅斯表示,「此一危險決定將衝突提升到新的對抗狀態」。雖然拜登指軍援重型武器是因為烏克蘭「需要抵禦及嚇阻俄羅斯侵略的持久能力」,但澤連斯基是要拿這些坦克「奪回被侵佔的領土」,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主動攻擊,還要求西方國家提供遠程導彈和戰鬥機。烏克蘭會設限只「奪回領土」?又或者會「反攻」打進紅場?俄羅斯無力反擊?反擊區域不會波及北約國家?俄國不會「死豬不怕滾水燙」動用核武?任何一個問號出現肯定答案,戰爭升級的可能性就大了。
俄羅斯今年徵兵擴軍,將俄軍總兵力從約100萬增加到150萬,按2022年8月普丁簽署的法令,從2023年1月1日起,俄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增至115萬人。此外,俄羅斯也調整軍備生產,原先的「未來武器」計劃,都先暫停,全部轉成製造戰場所需的裝備。儘管許多英美媒體的「認知作戰」一再宣稱俄國受制裁無法取得高科技晶片影響軍需,長時間作戰使武器彈藥耗盡;但是另一方面卻報導,基輔市區拉響防空警報,多達30枚導彈空襲,搭載先進超音速導彈的軍艦、潛艦進入戰鬥輪值。到底何者為真?從現實狀況看來,俄國似乎還沒到兵疲馬困,民窮財盡的地步,而「垂死掙扎」的反應,恐怕將會更為激烈。
有人說,俄烏戰爭是讓美國在不必派美軍上戰場的情況下,削弱俄羅斯戰力的絕佳機會。用「銀子」對決「槍子」。從2022年2月24日戰事發生至2022年底澤連斯基訪美的10個月期間,外媒估算,美國陸續對烏克蘭提供軍事、經濟以及各式人道援助的預算總額達570億美元。美國從剛開始的「刺針」、「彈簧刀」,到後來的「M777」、「海馬斯」,再到最近的「愛國者」、「艾布蘭」;其他包括英國、德國、波蘭等國家也提供各式各樣軍事裝備給烏克蘭使用,真要說烏東地區是「武器試驗場」似乎也名實相符。有人說,整體看來,美國援助烏克蘭,猶如獲得對俄羅斯進行「實彈演習」的良機,不必出兵上戰場,就能間接展示自家武力,對俄羅斯「示警」。但不可否認的,不斷加壓可能逼得俄國「狗急跳牆」,當「相互毀滅」產生的嚇阻效應小於亡國失權,就有從常規戰爭升級到核戰爭的可能風險。
擁有近萬人口數的烏克蘭頓涅茨克州波克羅夫斯克區馬林卡市,1月15日曝光的殘破景象。 圖:翻攝Марьинка
戰火襲捲 經濟重傷
戰火肆虐下,烏東戰場,斷垣殘壁。很多城市都被打爛了,人民背井離鄉;外媒統計,烏克蘭產生1300多萬的難民,其中從烏東跑到西部的難民有幾百萬;約有900萬人出逃到歐洲其他國家。大量難民湧入,帶來巨大的社會負擔,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安置、吃飯是問題,就學、就業是問題。時間拖得愈久,問題浮現愈多。所以不僅烏克蘭受害,連同整個歐洲都被牽連。
戰火還點燃其他如歐元貶值、資本外流、製造業外移等問題。其中,2022年9月26日,由俄羅斯向德國輸送能源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一號」與「北溪二號」位於波羅的海海底管道發生爆炸,經瑞典的調查後發現,管線破損的地方發現爆炸物的痕跡,確定管線破裂是人工蓄意所為。是誰破壞?4個多月過去還是「不好說」?戰爭造成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量減至2021年的20%以下,價格飆漲;法國總統馬克宏去年10月初在巴黎的一場企業家大會上抨擊美國以4倍的價格販售液化天然氣,措辭強硬說「這可不是友誼的真正意義」,但不爭的事實是法國年初已傳出電價帳單漲幅高達1200%;另外,糧食、麵粉、雞蛋、牛奶等原物料價格也屢創新高。整個歐洲,甚至全球經濟市場同樣面臨「災難」。
美國被視為俄烏戰爭中最大的獲利者。就現實狀況看,扼阻了俄羅斯油氣輸出後,美國確實發了一筆「戰爭財」;在所謂「民主陣營」國家認知到需要加強武裝防衛力量時,急急下單採購軍武裝備,美國再賺進一桶「戰爭財」。但世界銀行預測美國2023年經濟成長僅有0.5%!美債從歐巴馬上台的8兆美元,飆升到現在的31兆,這可不是「債多不愁」,明顯的入不敷出顯示的是美國國家經濟有隱藏的危機。在大手筆援助烏克蘭之際,是不是也在美國財政問題上添加些許重量?
美國海軍造艦重鎮--漢普頓錨地附近,美國規模最大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圖:翻攝陸網/百家號 軍情一刻
美國空虛 趁病要命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的國家戰略就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就是絕對不允許歐亞大陸出現一個能夠挑戰美國的國家或國家集團。這一目標從柯林頓時代開始,小布希、歐巴馬、川普、拜登都承接持續。很明顯地,能夠挑戰美國的幾年前就是俄羅斯,而中國也已經被列入「假想敵」名單。只是當美國以援助「代理人」的方式將俄羅斯拉下後,有能力在亞洲找到一個可以代理美國應付中國的「代理人」嗎?或者有能力應付Quad或AUKUS的「張網」需求嗎?或者美軍需要自己去面對中國的挑戰?
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2022年11月27日引述國會官員及消息人士指,美方對台軍售自2021年12月起延遲積壓的訂單金額已超過140億美元,截至報導日增至187億美元;美國官員指對台軍售延遲主因是這些武器多半都是「新造」,加上新冠肺炎打亂產品零組件供應鏈,才使產能「跟不上」,但也坦承因軍援烏克蘭有短期「優先順序」調整。而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月初對中國2026年攻台進行24次兵棋推演,得出「最終美軍以慘勝結束」的結論,月底再度發佈報告,進一步預測稱,一旦台海衝突爆發,美國將在不到7天內,耗盡關鍵遠端精確制導武器及彈藥,出現「空箱」危機!CSIS的報告示警,美國國防工業基礎沒有為當前競爭性安全環境做好充分準備,俄烏戰事暴露美國軍工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或削弱美軍對中國進行持久戰的能力。明白指出,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很可能是一場「工業戰爭」,需要國防工業能夠製造足夠的彈藥、武器系統和材料來替代耗盡的庫存。
事實上,中國的挑戰並不限於台灣問題,包括東海、南海都是可能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的所在。真正的問題是,不管在俄烏戰事僵持膠著的狀況下,或是戰爭結束一定的時長內(3年?2026?),美國是否有能力應付另一名挑戰者?美國軍工產業已經恢復製造、維修產能?而從1991年至今,美國直接出兵攻打8個國家,分別是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葉門、蘇丹和尼日;另外,間接透過政變和顏色革命等手段,打擊中亞和東歐等20餘國;經濟制裁則包括北韓、伊朗、古巴等。每一個都可能「再」消耗美國的軍事力量。這些國家或許無法單獨與美國作對匹敵,但經由俄烏戰爭的「分邊」催化,隱約似乎看見一個「反美」陣營的狼群集結,誰可能成為這個陣營的領導者?美國有能力騰出手來撲滅這樣的遍地烽火嗎?
俄烏戰事「出乎意料」地打了將近一年,不得不讓人佩服烏克蘭人的韌性與堅強。筆者認為戰爭升級的可能性持續上升中,而且接下來的戰況將可能更為殘忍、毀滅性更高。烏克蘭和俄羅斯都不會是贏家。美國會不會是「漁翁得利」?歷史是詭譎的,筆者不是預言家,不敢妄言。只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說:「天道極即反」,筆者認為是有道理的。順帶一提,美國認為烏克蘭「需要抵禦及嚇阻俄羅斯侵略的持久能力」,怎麼不給台灣軍方宣稱可以有效阻絕、遲滯裝甲車輛,發揮不對稱戰力的M136火山車載分散式地雷系統?反而給重型戰車上演坦克大對決,令人難懂!
延伸閱讀:
留言 14
ming szu
總而言之,21世紀是中國人興盛崛起的世紀。
2023年01月30日04:40
François DiD
各國只是借烏克蘭的土地打仗,再順便汰舊換新
2023年01月30日04:50
enzo
因為壕溝戰,平原戰,坦克有利。
用坦克做先鋒,可逕行佔領領土。
2023年01月30日03:46
李俊傑
用坦克和俄羅斯決戰,主要的目的是消耗歐洲各國的德制豹2坦克,換裝美式坦克,搶佔市場!
2023年01月30日05:41
Jim Wu
唬爛
去年一年新頭殼報過多少次假新聞了
找路人來寫文章
2023年01月30日04:0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