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新買的手機也許不需要這些功能,外媒整理十大手機噱頭

電腦王阿達

更新於 2022年04月05日05:47 • 發布於 2022年04月05日01:25 • Amola

有些手機在用料跟功能上格外用心,售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有些手機宣傳的功能事實上只針對少數人適用,但為了讓手機的銷售更好,通常原廠也會將這些看起來不重要的特色包裝得美侖美奐。為了讓自己花在手機上的每一分錢都用得恰到好處,首先至少要先了解哪些功能不是你真的需要,而不是盲目認為只要買最貴最旗艦的就好。

外媒 PhoneArena 最近整理出了 10 條被認為過譽,或者說吹捧過度的手機規格。這些規格在宣傳畫面中看起來都很棒,實際上也都是每家公司的研發心血。但對消費者來說是否真的需要,這些就有待商榷。

一、最強的處理器與 12GB 記憶體其實沒那麼重要

旗艦手機的處理器往往都相當強,甚至還會搭配相當高容量的系統記憶體。但日常使用上其實未必用得到這些效能。

如果平常的使用情境更多的是上臉書跟 IG,那超強的處理器基本上也多半是散步的狀態。甚至大容量記憶體也是如此。對於 iPhone 來說,只需要 4GB 就能跑得很順,Android 旗艦機雖說動輒 8GB 至 12GB 甚至更多,但系統並不會讓太多 App 在背景運作,除了部份需要大容量記憶體的遊戲以外,手機上基本沒有什麼應用需要這樣過量的記憶體。

另外,由於有些消費者很容易誤會「記憶體」與「儲存空間」兩者,因此在選購前必須先搞懂,「記憶體」並不能決定你存放多少照片或影片,「儲存空間」才是真正決定要存放多少東西的空間數字。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旗艦晶片代表效能的高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麼強的效能,還是要看自己的需求來決定[/caption]

二、更多的鏡頭不代表更好拍

手機上的鏡頭設計已經進入多鏡頭時代,就算是不怎麼重視拍照表現的平板電腦,似乎都會考慮從善如流的使用上雙鏡頭。但鏡頭再怎麼多, 多數消費者真正有用到的也就只是長焦/變焦與廣角鏡頭,除去這些以外的功能鏡頭多半使用率極低,或者拍攝品質僅僅堪用。因此不應該以手機鏡頭的數量多寡,來當作手機一定在拍照上厲害許多的依據。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圖片來源:Ben Geskin (@VENYAGESKIN1/Twitter)[/caption]

三、一億畫素未必比 1200 萬畫素拍得好看

講到這個規格想必有廠商會露出苦笑……雖說除了一億畫素外,還有 6400 萬、3200 萬畫素這種超高規格,但有心研究拍照的玩家或許會注意到,其實很多主流手機的鏡頭畫素仍然很保守,甚至還在用 1200 萬畫素鏡頭的手機還有不少。高畫素或許可以拍出更豐富的細節,但手機上的拍照表現通常還得經過廠商的微調,系統的演算才能呈現出讓大家都覺得討喜的畫面。

例如 iPhone 13 Pro Max 主鏡頭仍然是 1200 萬畫素,但該機的 DXOMark 分數卻是 137 分,截稿前仍為 DxOMark 手機排行榜上前五名,比起很多以高畫素著稱的手機還來得高分。或許一億畫素的拍攝細節會更加豐富,功能應用也有更多層面,但如果拍完照要直接放上 IG 或 Facebook,也許拍得漂亮會比拍出很多細節來得討喜。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很多手機廠商都會以超大畫素作為主鏡頭的行銷術語,但實際上手機拍照如何,還得看廠商的調校功力。[/caption]

四、微距其實比你想的還雞肋

很多人都會因為多了微距功能而考慮更高階的手機,例如 iPhone 13 Pro 。但耐人尋味的是,手機相機中使用率最低的,往往也是微距鏡頭。一般人甚至可能不會在一年內用超過五次。至於那些熱愛微距攝影,喜歡拍花、昆蟲的攝影達人,恐怕也只會更願意投資在專業相機上,而不是一隻更貴的 iPhone。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iPhone 13 Pro 的微距鏡頭吸引很多人,但實際上微距鏡對不那麼常拍這種角度的用戶來說,使用率實在低得驚人。[/caption]

五、更大的電池不代表續航時間更長

手機上有很多零件都需要吃電,其中螢幕跟 SoC 晶片所需要的電量比例更大。此外續航時間還得考慮到手機系統對電池用量的優化程度,以及使用者打開手機的情境。在客觀條件相同,只有電池容量不同的情況下,自然是電池更大的一方續航時間更長,但手機上不可能適用這樣的邏輯,因為變因多到難以完全控制。

更大的電池有時也容易造成災難,例如三星 Galaxy Note 7 手機就因為電池設計問題引發一連串爆炸事故,重創該公司形象。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650"]

圖片來源:Android Authority[/caption]

六、無線充電更多的是噱頭

旗艦手機上很常見到無線充電這個技術規格,有的人或許會因為手機不用線也能充電的理由而列入購買考慮,但這個功能其實目標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因為有線充電更快,還有一堆廠商爭取更快的充電速度而研發出各種奇葩黑科技。

至於無線充電……首先不提速度緩慢,最麻煩的是需要額外的配件,通常這項支出並不包含在手機的購買預算中,你得另外提錢出來享受這個功能。而且雖說手機端不需要接線,但配件總是要接的,而且通常還得要仔細對到位置才能充得了電。繞了一圈回來,或許你真的沒那麼需要所謂的無線充電。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圖片來源:NOMAD[/caption]

七、Gorilla Glass 並不是無堅不摧

你一定聽過大猩猩玻璃,很多手機廠商現在都會這麼宣傳,稱自家手機螢幕用的是第幾代大猩猩玻璃,配上一個威武的猩猩臉,好像在說不管怎麼摧殘,這塊玻璃永遠都會一塵不染那樣。但……如果真的這麼威武,為何大家買新手機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先去包膜或貼保護貼呢?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康寧大猩猩玻璃確實很耐摔,但對於見不得自己愛機上有一絲一毫傷痕的人來說,還不如包膜[/caption]

八、玻璃手機真的比塑膠的更讚嗎

手機外殼的質感也是很多人關注的目標,筆者自己也喜歡看起來精緻漂亮的玻璃後蓋,質感就是跟塑膠殼手機不同,甚至金屬外殼手機感覺也比較有「檔次」,即便手機一跑遊戲就會明顯感受到溫熱。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會主動添購保護手機的週邊產品,舉凡防摔殼、螢幕保護貼等不一而足,裸機握起來手感好不好可能不那麼重要,美背也可能被包裹在保護殼底下不見天日。這麼一來,材質如何似乎也不是值得多掏點錢的理由。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796"]

玻璃背蓋除了質感出色外,摔到地面時心痛的感覺也更大。圖片來源:EverythingApplePro[/caption]

九、多了 Ultra、Pro 之類的字樣有時只是更貴的意思

除了 iPhone 以外,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這年頭手機廠商喜歡一機多用,改過螢幕尺寸或一些小零件就可以變成升級版,或者說 Pro 版。有的廠商喜歡發揮減法哲學,推出名為 Lite 或青春版之類的版本,爭取那些認為性價比更重要的用戶。但說穿了這些都只是話術,買了 Pro 甚至 Pro Max 版並不代表自己高人一等,只能說明自己更花得起這筆錢。

甚至於有的廠商喜歡創造名詞,卻不提自己的手機到底哪些不同。例如有所謂的 Ultra 機,Fan Edition 機。有的可能只是因為多了隻用戶未必需要的手寫筆而多了三四千塊,或是給予更大的電池或更高階的處理器。

由於 Lite 或 Mini 一類的詞給人東扣西減的印象,因此這類手機通常也賣得沒有比較好,如果把所謂的 iPhone 13 Mini 改名為 iPhone 13,而 iPhone 13 改名為 iPhone 13 Max,也許銷售數字會跟現在的大不相同。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為了說服消費者接受這些手機的定價邏輯而硬加入的命名。

十、8K 錄影真的有用嗎

手機規格越來越強,自然就需要一些可以說服消費者用到高階硬體的應用。如果一時沒有這方面的應用,可以利用行銷話術變一個出來。8K 錄影就稱得上是一例。然而,現實是 8K 顯示器根本沒有普及,8K 相關的內容即便拍出來也沒有太多有用的地方,連 Youtube 目前也不支援 8K 影片播放 (更正,Youtube 已支援 8K 播放),拍 8K 影片的意義在哪,就成了一個好問題。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8K 電視雖然各家大廠都有對應產品,但普及度相對低,只有少數願意投資高檔家庭劇院設備的用戶願意多看幾眼[/caption]

Bonus:5G 網路其實還不成熟

現在台灣各家電信業者均已推出 5G 網路服務,但 5G 仍有許多問題令人詬病。像是 5G 網路費率目前還是不夠親民,4G 降速吃到飽仍然便宜大碗。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或地區仍未普及 5G 網路,甚至就算有相關服務,連線品質也大打折扣。

這樣一來,以 5G 連線為訴求的手機就面臨尷尬的局面。它們通常會有 4G 版本的兄弟款,但掛上 5G 二字就能賣得更貴一點。很多人有時候即便想選個便宜的手機,但舉目四望都是 5G 機種,明明買了 5G 機卻還在用 4G 吃到飽的人還有不少。

不過, 5G 終究是未來的趨勢,4G 相信很快也會慢慢被淘汰。但現階段為了未來幾年才可能真正讓人覺得好用的網路規範而考慮手機規格,似乎不是個好主意。

Bonus 2:手機不是越貴越好

筆者與很多消費者一樣,認為更貴的東西肯定是更好的。這點在很多領域或許適用,但手機就不一定可以這麼認為。例如一些中高階手機實際上增加的功能或特色,並不是一般人真的需要的東西。

例如, Face ID 或許是個酷玩意,但在疫情流行的現況下,指紋辨識解鎖的應用範圍更廣。防水防塵設計對常常往外跑的人很實用,但對於平常只是家裡跟公司通勤的上班族來說,實用度又沒有想像中高。

其實還有很多功能值得一試

當然,上面雖然吐嘈了許多現代手機常見的規格話術,但這不代表他們真的沒有任何用處,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會需要這些功能來滿足自己對手機的需求,因此把這些條件通通劃上紅線,也是不理智的。

現代手機也有些很有趣的功能,這些或許可以作為換機的參考。例如高更新率(有的公司稱為高刷新率)螢幕在很多 Android 手機用戶中有很好的反應。無線充電雖然略顯雞肋,但反向無線充電功能卻常常能帶給玩家方便。對用戶來說,選個好手機不一定只能從價格或處理器快慢上去比較,規格表內的一些小細節有時可以幫助自己選出更符合預算與需求的手機。

這些小知識或許能讓你少花點冤枉錢,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手機的需求,有的人可能更重視拍照表現,有的人需要手機來當隨身 Vlog 紀錄工具,有的人更需要用來打電動之類的。針對不同的需求去分析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手機,會比盲目跟隨潮流購買 iPhone 來得更聰明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