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至今滿十年的金融科技公司TransferWise改名為「Wise」,並於近日(18日)宣布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此舉將成為倫敦證交所最大的直接上市交易。如同Spotify、Coinbase和Slack等知名公司採取在美國直接上市的策略,這背後代表著Wise相信投資者會對他們有足夠的興趣,也表示Wise不需要籌集額外資金。
生活中討厭的瑣事卻替創業起了頭
Wise在2011年由來自愛沙尼亞的商人Taavet Hinrikus和Kristo Käärmann共同成立,總部設於英國倫敦。Wise最初推出的原因是想替人們處理匯款服務,後來才逐漸發展為替個人和企業用戶提供更便宜、更快捷、更愉快的跨國銀行業服務。
在公司創立前,Hinrikus是Skype的員工、Käärmann則在德勤(Deloitte)從事金融顧問的工作。Hinrikus的薪資是採歐元計算,而Käärmann則必須把歐元的薪資所得,用來償還他在愛沙尼亞的貸款,但兩人非常討厭傳統的國外匯款方式,因為當你想向居住在另一個國家的人匯款,傳統銀行會向你收取額外的匯費和交易費。
兩人因此想出一種巧妙又簡單的換錢方式:互相利用彼此,他們先在路透社上查詢實際匯率,然後Hinrikus把歐元存入Käärmann愛沙尼亞歐元的銀行帳戶,而Käärmann則把錢存入Hinrikus在英國的銀行帳戶,這個方法既不產生任何費用也無需等待,甚至非常安全,這也讓他們興起創業的念頭。
低廉的交易費與便利多元的匯款方式,成功吸引大量客戶
全球化讓跨國貿易盛行、金錢流動頻繁,所以要進行跨境匯款也不是非Wise不可,知名的國際快速匯款公司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和速匯金(MoneyGram)都有提供便利的匯錢和取匯方法,但它們在交易費和匯費收取上,還是比Wise貴。
在Wise若要從事跨境匯款,用戶首先需要使用銀行轉帳或簽帳金融卡,將錢存入他們的Wise帳戶,然後他們可以選擇以另一種貨幣向收款人的銀行帳戶匯款,Wise在遇到涉及固定收取或可能因交易而變動費用的匯款時,會盡可能做到透明和提前告知。根據《TechCrunch》的報導, Wise在早期可以處理約62億的跨境交易,與傳統銀行相比,每年替客戶節省約13億的費用 。
比起傳統銀行有限的外幣選擇, 客戶在Wise能以56種不同幣別持有自己的資金,並可擁有10種不同貨幣的帳戶和簽帳金融卡 ,這些特色對於想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接受其他幣別付款的自由業者或短期移居國外的人,相當具吸引力。除了擁有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帳戶外,對於企業也推出Wise Business,讓企業可以開立商業帳戶,至今已有超過150,000家企業加入;此外,Wise的業務還擴展到B2C,支持第三方服務的跨境交易,例如Monzo和N26。
當大眾在從事購買行為時,總想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從事跨境匯款也不例外,誰能夠提供簡便且收費低廉的匯款方式,誰就能獲得客戶的青睞。在滿足操作便利和收費便宜的兩個條件下, Wise擁有1,000萬名客戶,每月需處理約70億美元的跨境交易,最近更推出許多新產品,如簽帳金融卡、綜合外幣帳戶等,以實現收入多元化 。
十年磨一劍,打造跨境支付王國
Wise的市值在2020年達到50億美元,更是歐洲最大的獨角獸之一,最近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從4.22億美元成長到5.86億美元。看似勢不可擋的Wise其實是一直到2017年才開始獲利。
在這之前Wise因為在行銷活動投入大量資金,曾讓自己陷入困境,後來是利用廣告和引人注目的噱頭,才創造一點話題性,但他們發現沒有進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是不可能長久抓住客戶的目光,所以他們在2015年開始投資關鍵字廣告, 現在Wise有43%的交易都是因搜尋引擎的結果而來 。
對於Wise的成長,創辦人Käärmann說:「我們現在已發展到不僅可以解決匯款問題,也更容易讓大家感受到Wise比起其他同性質公司的快速、便宜和方便,而 我們的使命——讓金錢可以無國界的被使用——將不會改變 」。
今年2月底前Wise仍沿用創業時的公司名TransferWise,但它在上市前選擇重塑其品牌,改名為Wise。拿掉舊名前方「Transfer」只留「Wise」的易名方式,彷彿在告訴全世界「 十年過去了,TransferWise已變聰明(Wise) 」。Wise歷經十年的努力,的確也磨出一把好劍,不僅贏過傳統的國際匯款方式,更成功建立跨境支付王國。
資料來源:TechCrunch、TechStory、GrowthHackers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