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Panasonic Lumix S1R / S1 評測報告|霸氣外型與專業性能兼備,47.3MP 進軍高畫素戰場!

Mobile01

更新於 2019年05月06日09:42 • 發布於 2019年05月02日01:40 • 吉姆林

在 M4/3 系統耕耘許久的 Panasonic 於去年投下 Lumix S1R / S1 這兩顆震撼彈,正式投入全片幅領域。Panasonic Lumix S1R / S1分別主打 4730 萬的高畫素機身與 2420 萬畫素的平價市場,雙機均具備 0.08 秒的高速對焦速度、-6 EV暗部對焦能力、576 萬點的 OLED 電子觀景窗、4K 60fps / FHD 180fps 錄影能力、內建 5 軸 5.5 級機身防手震機構,搭配鏡頭 2 軸的光學防手震讓 Dual I.S. 2 混合防震技術達到最高 6 級的快門補償效果。其中取消低通濾鏡的 S1R 擁有出色的高解像力,在高解析度拍攝模式下更可以記錄 187MP 的超高畫素影像,緊接就從小編的動手玩影片開始看起吧!同時文中也提供多項測試及人像、風景的實拍。 

▲影片中我會從外觀及規格介紹起,包括操作時的小撇步,可以說是 S1R 頗具特色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有小編的初步使用感想能給各位做為參考,記得開聲音唷!(因為無字幕)

▌S1R / S1 外觀及特色介紹

這次官方同時提供 S1R 與 S1 供小編測試用,不過雙機的主要差異還是在畫素方面,外觀及硬體規格幾乎是完全一樣,若沒有看到正面的銘牌應該是無法辨別型號,也因為這樣小編本篇的測試主軸還是放在高畫素的 S1R 身上,在輔以 S1 來進行畫質方面的比較。 

S1R外觀

搭配24-105mm f/4

不論是 S1R 或 S1 一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它所散發出的專業氣息,機身以鎂合金全壓鑄框架打造,支援防塵、防滴與 -10°C 的抗低溫,正如同過去 GH5 帶給我們的美好記憶,即便躍升全片幅機身,依舊保留當初在 M4/3 系統上的優勢。S1R 的體積為 148.9 x 110 × 96.7(mm),淨重 898 公克若加上電池與記憶卡的重量為 1016 公克,另外若再搭配 S1R 的 Kit 鏡頭 S-R24105,那麼總重將會來到 1696 公克,甚至比 Canon 5D Mark IV +  EF24-105mm f/4L IS II USM(共 1685 公克)還要重上一些,由此可見 S1R 的設計概念與用途就是為了專業用戶所打造,而這樣的體積也更容易打進歐美市場。

閃燈同步孔

兩顆自訂鍵

握感也是 S1R 的優勢之一,畢竟歐美人士的手比較大,一般的 MILC 對他們而言還是稍小了一點,另外市面上的全片幅 MILC 耐候能力可與 S1R 平起平坐的應該沒幾台;留意正面右上方的閃燈同步孔,也是為了方便搭配棚燈系統作業,且可以不受廠牌的限制。在鏡頭釋放鈕一旁設有兩顆自訂鍵,用戶可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賦予不同的功能。

去年 Panasonic 與 Leica、Sigma 三方結盟成為「L-Mount」聯盟,同時也讓 Panasonic 全片幅 MILC 機種的未來充滿更多可能,不論是影像的調校或鏡頭的開發,憑藉這三大品牌的實力絕對是大有可為,小編也滿心期待松下未來能推出全片幅的平價機種。

放眼全片幅 MILC 市場,早期的高畫素機種一直是 Sony A7R 系列獨霸一方,直到現在擁有 4240 萬畫素的 A7R III 依舊是熱銷機種,去年 Nikon 以 4570 萬畫素的 Z7 打破僵局,而今年 Panasonic S1R 則挾帶 4730 萬高畫素迎戰;但比較不同的是唯獨 S1R 不是採用「背照式感光元件」,當然這也是它較吃虧的地方,尤其在連拍性能與高感光度的表現上。

S1R 所採用的 L-Mount 內徑為 48.8mm,法蘭距為 19mm,這其實就是 Leica SL 當初的規格,S1R 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下打造 4730 萬畫素的全片幅 CMOS,並取消低通濾鏡藉此提升解像力,同時搭載全新維納斯影像處理引擎。

過去小編評測 G9 時已經體驗過 Dual I.S. 2(雙重影像防手震)的實力,而 S1R 同樣擁有 Dual I.S. 2(雙重影像防手震),具備 5 軸 5.5 級的穩定能力(BIS),搭配內建光學防手震(OIS)機構的 S-R24105 與 S-R70200 可讓防手震能力提升至 6 級(最望遠端),後續也會有詳盡的實測給各位參考。 

S1R 的外型與 G9 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除了機身正面就連機頂也有許多 G9 的影子在,包括左肩的雙層轉盤、右肩上的資訊指示窗與功能鍵。 

S1R 的快門手感與 S1 相同,回饋感相當 Q 彈且快門延遲極短,機械快門的聲響也相當小,在戶外距離五公尺以外就幾乎聽不到快門釋放的聲音,電子快門最高支援到 1/16000s,另外它的快門壽命為 40 萬次,這裡指的是機械快門,如果平常都用電子快門作業的話,我想使用年限可以拉更長。

S1R 的搭載超實用的雙層轉盤,上層是用來調整曝光模式且提供三組自訂模式,下層則是連拍及縮時的模式設定,使用者可以在這裡快速切換你想要的連拍設定,操作上非常有效率!

早期 Leica SL 應該是全片幅 MILC 唯一在機頂搭載「資訊指示窗」的機種,後來 Nikon Z7/Z6 與 Canon RF 也起而效尤,現在 S1R/S1 也保留 G9 時期的優勢;上圖的「資訊指示窗」能提供豐富的機身資訊,即使在電源關閉的狀態下依舊能顯示「電力與可拍攝張數」,光線不足時也可以按下點燈鍵來輔助閱讀。雖然需要與不需要「資訊指示窗」的用戶分為兩派,但對於測試過上百台相機的小編來說,資訊指示窗對我這樣的進階使用者的確有其必要,一來在拍攝前我可以更快的掌握各項重要設定,二來我不用時時刻刻都需盯著 EVF 或 LCD,當我檢視機頂的「資訊指示窗」同時也是讓眼睛在休息,主動發光的螢幕看久了對眼睛還是不小的負擔。

S1R 在按下點燈鍵的同時,除了機頂資訊指示窗會亮起橘色背光,機背的主要按鍵也會同步發光,像是播放鍵、Q.MENU、刪除鍵…等等,在拍銀河或螢火蟲這類的環境下,可說是超便利的功能。

如果真的要拍螢火蟲又想用機背螢幕取景的話,建議可以切換成「夜間模式」,此模式下對眼睛的負擔比較小且也比較不容易嚇到螢火蟲(建議還是用 EVF 取景比較不會干擾到別人)。

S1R 機背的設計就看不到 G9 的影子,機頂加機背共有三組指令轉盤,觀景窗的圓形接目器深得我心,因為遮光效果良好且肉眼靠上去的感覺也比較舒服,S1R 的 OLED 電子觀景窗解析度高達 576 萬點且擁有 0.78x 的放大倍率,可說是業界的標竿,為此當然也帶來良好且豐富的細節,我只能說用 S1R 的觀景窗來取景真的是種享受!更值得一提的是 2420 萬畫素的 S1 也搭載同規格的 EVF。

機身鎖定鍵設在機背左上方,鎖定後機身的主要轉盤及搖桿將無法操作,這功能在專業機種上算是必備的功能之一,這裡就不多聊了。

S1R 的錄影鍵刻意設計在觀景窗旁,雖然不容易誤觸但也實在不容易操作,在正常拍照模式下我的大拇指是觸碰不到錄影鍵的,必需要刻意改變握姿才能按到,可能需要些時間去適應它。

上圖「對焦模式撥桿」的設計,與松下過去的機種看似接近但卻大不相同,操作起來較為輕鬆且省力,但另一個缺點就是誤觸的機率較高,例如把相機掛在身上時,我自己就曾碰過幾次,儘管如此這是我最喜歡 S1R 的操作介面之一;「對焦模式撥桿」中央鍵則是用來切換自動對焦模式,連續按壓便可依序切換,操作上相當直覺。

機背的對焦搖桿長短適中,面積大且帶有止滑顆粒,支援八向操作回饋感也很不錯,這就是專業機該有的樣子啊!自動對焦點的移動速度提供「正常/快速」兩種選擇,建議用「正常」比較不會跑過頭。

機背的指令轉盤採半外露的設計,用大拇指指腹操作時更省力,轉盤的中央則是四項按鍵與 MENU/SET 鍵。

垂直拍攝(上翻)

水平拍攝(上翻)

水平拍攝(下翻)

機背搭載 3.2 吋 210 萬點的電容式觸控螢幕,附帶三軸傾斜功能,除了常見的上翻與上翻之外,它還支援側翻供垂直取景時使用,就跟 Fujifilm 的 X-T2 一樣;順帶一提 S1R 螢幕翻出後 EVF 的感應器會暫時失效,目的就是避免構圖時訊號一下顯示在 EVF,一下又出現在 LCD 上,是個相當貼心的設計呢!

機身左側提供豐富的傳輸埠,包括電子快門線、3.5mm 耳機監聽孔、3.5mm 麥克風插孔、Type-C 傳輸孔(支援充電)、標準 HDMI(A)輸出埠。

當我將 S1R 的訊號輸出至監看器時,操作選單的當下同步還是可以監看畫面不受影響,我想這對拍片作業來說是個優勢。

S1R 支援雙插卡設計,但比較可惜的是並非雙槽都 SDXC,而是 SDXC(UHS-II)+ XQD 介面,未來透過韌體更新將可支援傳輸效率更高的 CFexpress 記憶卡,只不過首購禮並沒有送 XQD 記憶卡實在有點可惜。

再來看到機底的部分,從標籤上得知 S1R / S1 的產地都是中國,再來原廠也為它們推出原廠電池握把 DMW-BGS1,可容納兩顆電池同時也具備快門、轉盤及對焦搖桿等操控性,裝上電池把手後的防塵、防低及耐寒能力也不會因此被打折扣。

S1R 所使用的電池為全新的 DMW-BLJ31,單顆電池的標準續航力為 360 張,這是機背螢幕取景時的電力表現,我自己的使用經驗 EVF / LCD 各半的情況下,續航力大概有 450 張上下,其中還包括少量的 4K 錄影與 6K 連拍,但這也只是一個上午的事情,如果要應付一整天的拍攝建議還是準備兩顆電池比較妥當。

原廠附上的座充並非傳統的八字線插頭,而是 Type-C 傳輸介面,好處是單顆電池沒電時可立馬換上備用電池,而沒電的電池就直接靠這座充,再搭配行動電源來充電即可,小編親自測試過是沒問題的啦!

隨著 S1R/S1 發表的三顆鏡頭也全數到小編手上,由左至右分別為 Lumix S PRO 50mm f/1.4、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Lumix S PRO 70-200mm f/4 O.I.S.,這三顆鏡頭都有高水準的表現,特別是 Lumix S PRO 50mm F1.4 這顆大塊頭,對焦速度快且開放光圈的畫質就很驚人,設有手動光圈環與手動/自動對焦離合器。 

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Lumix S PRO 50mm f/1.4

Lumix S PRO 70-200mm f/4 O.I.S.

S1R + 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手持

  

▌高畫素的「裁切」優勢

介紹完外觀現在終於要進入重頭戲啦!現在就讓各位看看 S1R 這 4730 萬畫素的實力!首先以白頭翁做為例子,搭配的鏡頭是 Lumix S PRO 70-200mm f/4 O.I.S.,100% 裁切後的鳥身羽毛細節非常的豐富,但看到原圖後你會發現白頭翁在原圖中的佔比根本是微不足道,但這對有裁切格放需求的攝影師來說,S1R 絕對能擔負此重任。再來是以 MD 做為例子,搭配的鏡頭是 Lumix S PRO 50mm f/1.4,高解像力的鏡頭與高畫素機身相輔相成,光圈 f/1.4 就利到你不要不要的,以下均提供原圖記得點擊檢視。

【鳥 / 100%裁切】

【鳥 / 原圖】S1R 199mm ISO400 f/4.0 1/320s

【人 / 100%裁切】

【人 / 原圖】S1R 50mm ISO100 f/1.4 1/400s

▌S1R / S1 高解析度拍攝「187MP vs. 96MP vs. 47.3MP」

S1R 及 S1 均內建高解析度拍攝模式,利用機身防手震的機構快速連拍八張,進而合成畫素高達一億八千七百萬畫素的靜態影像,等於是 S1R 原生畫素的的 4 倍;拍攝當下僅能儲存 RAW 檔,不過同時也可儲存 47.3MP 的 RAW+JPG,至於 187MP 的 RAW 要怎麼處理?好在 Lightroom CC 很早就支援 S1R / S1 的 RAW 格式,當然輸出後的 JPG 檔案量也相當驚人,以 S1R 解 RAW 之後的 JPG 為例檔案量達到 136MP。

此項目要比較的就是「高解析度拍攝」與「一般模式」下的解像力差異,拍攝時我有開啟「MODE2」其優勢在於可抑制畫面中可能出現的殘影,拍攝時光圈我不敢縮太小,擔心影響畫質,所以光圈都維持在 f/5.0~f/5.6 之間,各位可以先看下列 S1R「187MP vs. 47.3MP 」的細節差異。

S1R / 187MP(原圖)24mm ISO100 f/5.0 1/400s

S1R / 47.3MP(原圖)24mm ISO100 f/5.0 1/400s

187MP(中央裁切)

47.3MP(中央裁切)

繼續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