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收集海洋雪 探析溫室效應影響

中時新聞網

更新於 2019年04月05日23:35 • 發布於 2019年04月05日17:34 • (國研院提供、記者李侑珊整理)

「海洋雪」是海洋生物殘骸的聚合體,主要是死亡的藻類和浮游動物的殼體、糞粒等生物顆粒,沒有固定的形狀。陸地上一旦氣溫低於攝氏零度,且空氣溼度高,便有機會飄下白雪。但在深海中,也可見身旁隨時都有「海洋雪」漂落。

目前科學家認為沉降到深海的顆粒碳,主要由「海洋雪」提供,如能了解「海洋雪」性質與數量,就能推算海洋碳通量,而海洋碳通量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影響溫室效應。

國研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博賢表示,為了解「海洋雪」組成與性質,還有「降雪量」和氣候變遷的關係,在台灣西南方、距離墾丁670公里遠的南海建立國際研究站,放置「沉降顆粒收集器」收集「海洋雪」。

王博賢說,沉降顆粒收集器外型像一個大漏斗,盡量增加收集顆粒的面積;漏斗下有旋轉台可定時更換接收瓶,可據以估計顆粒降落的時間,搭配收集到的顆粒體態、類型和成份,就可進行各種分析。

王博賢指出,藉由沉降顆粒收集器的紀錄,科學家已知現代海洋的「降雪量」會受日照強度、水溫、表層水營養濃度、生物群落結構等環境因素影響,因而有季節和年際變化;但還不清楚人為活動對海洋「降雪量」的影響,包括使用石化燃料所引發的氣候暖化,以及人為汙染引發的生態結構改變。

現在科學家也還不了解極端環境變化對於海洋降雪的效應,例如颱風、南海內波、沙塵暴、火山灰等。種種的疑問,只能依靠持續監測、收集「海洋雪」,才可望釐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