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部二戰懸疑劇集《聽海湧》開播便引起巨大迴響,甚至有網友大讚是「臺灣人必看的劇集」,LINETODAY追劇這次訪問《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及演員吳翰林、黃冠智,暢談籌備期以及實際拍攝時的過程,一起來看《聽海湧》導演與演員分享的幕後拍攝故事吧!
Q1:在收集資料是如何確保劇情既有歷史真實性又具戲劇張力的?
孫介珩:我們拿捏了一個原則「不會去改變那些參考過的審判結果。」也就是說,在歷史上他因為什麼樣的罪行、被判了什麼樣的刑期,那些基本上是參考真正的法律文件,虐待俘虜的刑期也都是完全遵照歷史上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戲劇張力和節奏,我們把程序簡化,這可能是我們做的一個平衡吧!以結果來說,還是希望觀眾看到的是歷史上某個角落曾經發生的事情,也貼合臺灣人真實遭遇。但看故事的感覺並沒有因此被減損。
Q2:在挖掘史實時讓你印象特別深刻或對劇情產生重大影響的史料發現?
孫介珩:我們在臺籍戰俘監視員柯景星老先生的口訪資料裡有描述說,他曾經在戰俘營裡面幫助過一個中華民國的領事夫人和她的小孩,但是人對於自己的回憶其實是有選擇性的,尤其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的記憶是會出現偏誤的。所以我們不太確定在戰爭很極端的狀態之下,柯景星老先生以臺籍日本兵的身份,究竟能對敵國的領事夫人釋出多大的善意?我們心中其實一直打上問號,直到後來,我們找到《Three Camp Home》這本書,作者當時跟她的先生是駐婆羅洲的英國政府人員,也同樣被抓進了戰俘營裡。她寫下這本在戰俘營裡面的回憶錄,內文提到一位時常幫助他們的臺灣監視員,給她和她的小孩東西吃,甚至在她小孩發生危難時跳出來救她的小孩。她記得很清楚,臺灣人幫助他們。在戰爭結束時,臺灣人淪為戰俘,她也特別寫了一張英文紙條,讓這個臺灣人帶著,上面寫著:「這個臺灣人在戰爭期間有幫助過我們,請善待他。」讓這個臺灣人可以保護自己。
我們看到時很感動,雖然不能確定書裡面講的臺灣人是不是柯景星,可是至少證明一件事情:
就是在戰爭這麼扭曲極端的狀態下,人們其實還是有那個善意,會幫助別人。
Q3:您希望觀眾能從《聽海湧》獲得什麼啟發?以及您想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孫介珩:作為導演,我第一個當然會很希望是觀眾享受這個故事!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先喜歡這個故事,才能夠去思考這個故事想要講什麼。
這是一部以臺灣人角度出發的戲,我覺得臺灣即使到現在,都存在著蠻大的認同歧義。這個認同歧義就是「我是誰」、「我們是誰」?臺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很多元的移民社會,大家本來就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我覺得更多瞭解自己,多瞭解別人,多瞭解自己的過往,多瞭解別人的過往,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然後,還有一件事情,就是面對戰爭這件事!希望觀眾可以在劇中看到戰爭的殘酷。即使在80年後,在臺灣的我們依舊面臨某種程度來自戰爭的威脅,這件事情我們要時常思考著,然後去想想看有什麼解法。
Q4:《聽海湧》邀外國演員的加入對整體劇情和角色塑造有什麼影響?在指導過程是否遇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
孫介珩:《聽海湧》在劇中想要呈現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戰爭中有所對立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很希望透過戲劇表現出差異性,這些表演很細微、很難透過短時間的準備去達到,直接找該國國籍的演員,就是很渾然天成的。
指導過程中,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是難免,尤其是日本演員和飾演澳洲軍官團的演員在對戲時,會發現有一邊的臺詞和劇本上面的差異很大,但有一邊的臺詞基本上就是照著腳本走,面對這個情況,首先要確認這個臺詞會不會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是原本劇情裡面所設計的戲劇張力會不會被減損?以結果來看,大多數的時候是不會被減損的。反而因為這些演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把自己帶入這個角色中,讓劇中的不同陣營的人物特色更明顯,衝突對立感被拉得更清晰。
《聽海湧》裡飾演三兄弟的三位男主角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同樣表現亮眼,吳翰林飾演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黃冠智則飾演新海志遠的兄弟-新海輝,LINETODAY追劇也訪問了演員吳翰林、黃冠智暢談在準備角色、拍攝時的心路歷程。
Q:拍攝時有什麼難忘的經歷或特別的挑戰?
吳翰林:特別想分享同樣和我們一起經歷風吹日曬雨淋的環境演員們:日軍班底或戰俘班底。為了讓《聽海湧》更真實地視覺化,拍攝過程中所有環境演員都是髒兮兮的,戰俘們又經常被毆打、在沙地上翻來滾去,非常辛苦。環境演員們全心全力地投入在表演情境當中,其實更幫助到我的表演與進入角色,大家的敬業與努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很謝謝他們。
黃冠智:第一次遇到有導演跟製作人願意送演員到日本學日文的,導演跟我說身為哥哥,就是要好好照顧弟弟們,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因為我們在日本的那些日子,我們兄弟的感情才能建立的如此深厚,介珩真的是一個很棒很講究很細膩的導演。
Q:在拍攝《聽海湧》之前苦練了4個月的日文,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吳翰林: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來表演是最大的挑戰之一。經常因為日文的咬字、音調、斷句等影響到自己的表演,說來有點誇張,真的是連吃飯、洗澡、上廁所,甚至是做夢都在練習日文台詞。這段過程一點也不容易、但也很開心自己能夠撐過這些困難的挑戰。
黃冠智:日文很難,原本連50音都不會,所以只能一直聽錄音檔,一直跟著唸,一直背,任何時間都在背日文台詞,背完一段錄影起來,傳給製作人看,每天就是一直唸一直背。
Q:在戰俘營拍攝動作戲和轟炸戲時,有沒有特別難忘或深受觸動的事?
吳翰林: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各種轟炸後的營區場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地,能夠透過戲劇,自己真的感受到80年前戰爭現場的殘酷與震撼,令我更進一步去反思現今國際上仍戰事不斷,戰爭的荒謬其實與自己並不遙遠。
黃冠智:很多場景都很難忘,像在第一集中新海輝的翻譯場,當時看到劇本馬上就認定,這場是新海輝這個角色的核心場次,面對羅領事不斷的刺激要吞忍,必須在長官前表現我的忠貞,大聲的說出「我吃日本米、讀日本書長大的,我就是日本人」這句台詞,當下真的覺得我必須要這麼相信,而我也只能這麼相信了。
Q:拍攝結束後,你們內心會不會有一直揮之不去的情感?
吳翰林:新海志遠在片中經歷了非常大的情緒起伏,對我個人而言,很多時候也覺得喘不過氣,常常處在很緊繃的狀態,拍攝結束後也經常感覺到低落與鬱悶。除了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也會去運動、休息日騎腳踏車去晃晃,或是和其他演員一起討論、出去走走、吃飯,都對放鬆心情、讓自己歸零很有幫助。
黃冠智:殺青後有非常大的失落感、空虛感,因為這段時間全心全意放在這部戲,大家密集相處在一起,革命情感濃厚,殺青後瞬間覺得,生活沒了重心,一切都結束了,我還不想結束。
Q:在劇中你們三位(包括朱宥丞)飾演三兄弟,這段經歷是否加深了你們之間的友誼?
吳翰林:劇組在開拍前特地安排我們三兄弟一起到日本做日文台詞集訓與文化體驗。每天密集相處,讓我們三人關係變得更緊密,就像是真正的三兄弟,互相照顧、互相吐槽。同時,也讓我們在拍攝現場的默契變得更好,更能掌握彼此的表演節奏,也可以更自在地去丟接反應,產生更多的即興火花。
黃冠智: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像多了兩個弟弟,尤其翰林,他很常來我家聊天、吃飯,每逢過節都還會送自己家種的水果給我,表演或生活上有遇到瓶頸也會互相給與鼓勵、彼此分享,感覺像家人了。
看完精彩的對台專訪、追完劇《聽海湧》,別忘了來LINE TODAY追劇留言評分你的此劇心得>> https://today.line.me/tw/v2/drama/MyEGK
🎬 更多精彩戲劇作品 留言評分都上LINE TODAY追劇
🎬 鎖定「TODAY追影劇」每期給你影劇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