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過來人經驗談:念新聞系值得嗎?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3月28日10:50 • 發布於 2023年03月21日07:43 • 呂亞君/故事販賣店
過來人經驗談:念新聞系值得嗎?
過來人經驗談:念新聞系值得嗎?

「想當記者的舉手?好,你們現在可以出去了,想當記者不用讀新聞系。」

前幾天和大學同學提起這段往事,我們都記得這是大一新聞學第一堂課時,老師給的震撼教育。而這段時間學測成績放榜,即將進入個人申請入學報名階段,學生們的生涯關鍵時刻再度到來,令人回想起就讀新聞系的經驗。

如果不把眼光放在臺灣,而是放眼世界的新聞媒體,新聞還是可以作為人生志業的追求。學習新聞如果無法餵飽荷包,那至少也該讓你成為一個更具有判斷力的個體,這並不如字面上看來得理所當然,從這幾年國內外輿論被民粹操控的例子,便知這並非唾手可得的能力。

新聞系在學什麼?

長期以來都想成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的我,並不了解當時新聞系是針對平面媒體的訓練,除了理論課程,實務訓練多以報紙和雜誌寫作為主,廣電課程則較少。許多新聞系畢業生都有個共同的想法,或許恰逢媒體劇烈變化的 10 年,即便是實務課程,在日後職場能使用到的機會少之又少,所謂倒金字塔寫作、如何查找消息來源、訪問等技巧,都禁不起時代的考驗。

以寫作方式來說, 在新聞中交代「六何」5W1H 是基本常識,老師教導新聞採訪寫作時還要求標題取重點,首段導言則是簡單扼要。然而現在不少網路媒體流行的寫作方式,卻是先用一個令人不明所以的標題博取點閱率,記者再藏著一點都不令人驚訝的解答,直至最後幾行才公佈,文章邏輯性乏善可陳。當然,這是流行的寫作方式,並不代表是好的寫作方式。

對我來說,4 年新聞教育最珍貴的是學會如何當一名永遠的反對者,如何站在對立面思考問題,卻不是因人廢言、為了反對而反對;在保有高度好奇心下,冷靜和理性觀察社會現象;心懷人文關懷,針對現象提出批判思考,並有包容多元觀點的能力。這些都是新聞系學生不一樣的地方,這些能力歷久彌新,沒有被時代淘汰的問題。

從充滿理想的課堂,到與現實妥協的新聞編輯室

好幾次在國外旅遊與外國人萍水相逢,對方問及職業,聽到是新聞從業人員,眼神散發的敬意總讓我好生慚愧──在臺灣,新聞記者的地位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新媒體、自媒體出現後,原本質量和信賴度早就搖搖欲墜的新聞台,收視率更是直線殞落。身邊從事新聞工作的朋友不看新聞已非新聞。

不過,自媒體的興起,真的擠壓到新聞媒體的空間了嗎?還是敦促新聞媒體重新審視自身角色的力量呢?

網路新聞幾乎要成為主流媒體的這幾年,許多新聞越做越短、越寫越簡單,內容越來越像記者和朋友在聊天室的內容,也越來越不能代表多元的聲音。分明兩句就能說完的話,卻硬生生寫成 3、5 百字,甚至在應用程式上推播,這些資訊對接受新聞教育的人而言,根本無法稱作「新聞」,卻是現在大家提到「新聞」二字時多數指稱的內容。

只提供訊息、沒有提供觀點的內容,難道不值得被自媒體取代嗎?新聞媒體在報導重大新聞事件時,仍然擁有比自媒體更多優勢,至少擁有更多能力盡可能取得越多的消息來源,卻往往辜負這樣的資源,沒能把新聞做得更深入。沒人說得準這樣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任何從事過新聞行業的人聽到「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都會認為是莫大的羞辱。觀眾以為說了這句話就能總結所有新聞時段看見的荒唐事,任何記者的辯駁聽來都像是藉口。然而,那些批評記者而且自認「小時讀很多書」的讀者或觀眾,長大後面對自己以微薄之力也難以撼動的職場積習,又做了多少貢獻呢?

「好的媒體應當給予好的偏見,為更好的世界提供指引」

許多臺灣人經常喜歡說自己國家是亞洲最自由的國度,我們的新聞自由度確實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指數是指標性的排行,2022 年臺灣名列第 38,全亞洲僅次於東帝汶和不丹。

想起多年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法國《查理週刊》遭恐怖攻擊後不久造訪南韓,當時他也才出版一本關於新聞的書籍──《新聞的騷動》。

狄波頓登上 JTBC 主播孫石熙的主播檯受訪,坦言不認為查理週刊是本多優秀的雜誌,不過媒體理應擁有、也該被保障絕對的自由。他反對部分言論指出,媒體的自由應該設限、不該對任何信仰不敬等主張,重要的是「只有自由並不足以成就一個好媒體」。

在這場短短的訪問中,狄波頓提到眾多臺媒受用的反思,包括媒體其中之一的功能是讓大眾知道問題的所在。若媒體不就單一主題深入探討,而是不斷轉換焦點,這樣便無法達到改變社會的力量。

他也對中立客觀提出質疑,許多優秀的媒體機構恪守原則,只陳述事實並盡可能不影響閱聽者,也不給予偏頗的資訊,但狄波頓認為偏見不必然都是壞事,好的媒體應當給予好的偏見,為更好的世界提供指引。

《新聞的騷動》書中提到的這句話,或許也能作為高中生填選志願前的明燈:「新聞機構該稱許的不是簡單蒐集事實的能力,而是在優秀偏見訓練下,所具備梳理事實重要性的能力。」資訊爆炸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訊息,判斷哪些訊息具有重要性才是記者的重要能力──考慮選讀新聞系的你,想成為這樣的人嗎?

你真的想成為一名記者嗎?

我在高中時確信自己想成為一名記者,後來才知道是被記者站在新聞現場的權威感所吸引。當時對新聞的想像不多,卻知道自己對於未知的好奇、對說故事的熱情滿溢。

本文開頭那段我大一時老師說的話,並沒有錯,新聞系最為人詬病的大概就是不夠專精,讀過新聞系不是當記者的必要條件,但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往往是人生的解方。

準備這篇文章時,我翻找出大學的筆記,找到最喜歡的新聞學補充資料,老師當時發給全班一篇評論文章,筆者是名資深的媒體人,她建議準備填大學志願的女兒不必考慮新聞相關科系,其中一句話寫道:「臺灣的媒體環境一路沉淪下滑,記者的自主性不高,很難發揮。」當時筆者想說的是政黨立場左右媒體的現象,現在來看,10 多年前原本是有苦難言的記者,如今恐怕因為成天複製、處理爆炸的訊息,都忘了怎麼思考。多數記者現在做的確實是複製,不是產製。

我大概也不會鼓勵高中生選讀新聞系,因為很難從 4 年中習得無可取代的專業技能,但如果你熱愛世界、喜歡未知,又懷抱改變世界的理想,或許學習新聞能讓你得到實踐的方法,如果下定決心選擇新聞系,那你應該謹記如何培養更高的專業性,那些無從被 ChatGPT 或各種先進科技取代的能力。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還是先回到最基本的問題,想想是想當記者,還是主播?是想當主播,還是藝人?

【延伸閱讀】

●美國電視新聞史上,第一位直播自殺的播報員
●誰說廣告系就只能做廣告?就算不會畫畫、也沒有無限創意,你還有很多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