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鍾寶珠,人生四次參選都代表台灣綠黨。在噶瑪蘭族導演潘朝成(木枝.籠爻)的紀錄片裡,1998年的花蓮議員選戰,當年32歲的鍾寶珠每次掃街拜票都聲勢浩大,競選辦公室總要煮大鍋菜。影片也記錄敗選的低迷,然而現實中的她未曾放棄。42歲、46歲、57歲的鍾寶珠持續參與選戰,台灣綠黨在2024年推出八名不分區立委名單,位列第一的就是她。
年輕時因為一場台泥抗爭,踏入花蓮環保運動30年。過去的鍾寶珠是反水泥產業東移、反蘇花高的抗爭者,現在的她沉穩卻依舊精力充沛,成為社區資源的連結者,做社區創生、做農村創能,讓花蓮客家庄南華村成為微水力的示範基地,邁開社區綠電自發自用的一大步。
人生轉彎 陶藝老師成為環境運動者
擔任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在地抗爭數十年,甚至代表綠黨參選四次,這樣的人生經歷對鍾寶珠而言卻是個意外。1992年,當時她27歲,從台北回到花蓮成立兒童陶藝教室,與解嚴初期的台灣年輕人一樣,一心探索著與土地的連結,只想做好和自身相關的客家文史工作。
然而1990年代起,政府以「人民環保意識抬頭」為由,要將西部民眾不樂見的水泥產業東移,引起花蓮民眾的抗爭。1993年7月,經濟部開始徵收和平村土地,要開發「水泥專業區」。環保聯盟花蓮分會、和平村反水泥自救會號召民眾到縣府抗議,鍾寶珠的舅舅積極參與,一通電話找上她,說人力不足,趕快來支援。
鍾寶珠還記得,那天是代課教師甄試領表日,通過考試就有機會過上平穩生活、課餘時可以投入文史工作。從沒上過街頭的她萬分猶豫,在陶藝教室裡掃了半小時的空氣,想到自己的「沉默」可能會被當成「默許」,還是放下掃把衝出門。後來,鍾寶珠成了那個拿起麥克風並被警方架走的人,人生從此轉彎。鍾寶珠的陶藝教室變成花蓮環盟的辦公室,她也接下花蓮環盟會長,一腳踩進花蓮環保運動30年。
幾年以來,反台泥、反焚化爐、反火力發電、反蘇花高⋯⋯無論是擋了下來或擋不下來的,鍾寶珠看著它們改變花蓮,心中的火苗始終澆不滅。
看見客庄能量 蹲點南華村讓綠電進入社區
1998年,鍾寶珠首次參與花蓮縣議員選舉,當時台泥準備在花蓮市擴廠,但縣議會中完全沒有盟友,「大家(環團夥伴)當時都深深期望,能有一個代表我們的民間人士進入議會,直接監督縣府、拿到一手資料」。
首次選舉失利後,鍾寶珠一面參與環境運動,一面回歸自己熟悉的客家領域,來到離家不遠、吉安鄉初英山腳下的南華村,展開客家菸樓重建計畫。有天和村裡的老人閒聊,提到懷念的客家味,沒想到主婦們大展身手,做出記憶中母親的菜頭粄、客家粽。她這才發現,初英山的農民、匠人各個身懷絕技,因此決定深耕南華村、成立「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帶著長輩分享生命經驗和傳統技藝。
不只社區創生,鍾寶珠近年也投入社區「創能」。初英山緊鄰高低落差極大的木瓜溪,木瓜溪的水力發電總量僅次於大甲溪及濁水溪。2016年她和社區夥伴在農村水圳安裝「微水力」發電機組,也在協會屋頂鋪設太陽能板。
「太陽永遠在、水圳永遠在,我們的電力源源不絕!」鍾寶珠說,小小的水力機組不影響農業灌溉,且無售電營利、由社區自主發起,發出來的電給協會使用,剩下的就存在儲能電池,帶去長照據點、教會、村長家,為長輩的電動輪椅充電。
「花蓮每個鄉鎮,隔山隔水只靠一個電網。一旦發生意外,維生、救災的系統可能因此中斷。」鍾寶珠不斷強調社區微電網的重要性,現在社區已經有多個儲能電池,以備不時之需。
在社區發展綠電,更是一種環境教育。鍾寶珠的協會舉辦綠能卡啦OK、綠能園遊會,讓老人家開足眼界,總算理解「綠能」不再只是遙遠的政策口號。近年更連結台大水工所、台電、台灣環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現為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辦起高中職、大學生「小水力設計比賽」。成群的年輕學子帶著作品齊聚,夏天的初英山充滿青春活力,「我們希望這裡永遠是一個示範的基地。」
30年環境變遷 世代薪火交棒
初英山協會裡的書櫃,好幾疊的厚重資料夾排開,書脊上寫著反台泥、反火力發電、反焚化爐、反蘇花高、桃芝風災,不僅見證花蓮30年來的改變,也是鍾寶珠大把青春的軌跡。眼前的鍾寶珠已不如紀錄片裡的年輕銳氣。她說自己是用不同方式做社會運動,「年輕人當然要衝,關注環境議題、社會議題,一定會衝。然後你到了我們這種年紀,就會想說,我們還是得開創一種格局、連結出一個模式,能留給花蓮的老人和小孩。」
談起年輕人,鍾寶珠把話匣子轉到綠黨。她形容綠黨是一個「很有機」的政黨,「我覺得世代的力量一直在改變綠黨,這是很好的事。」鍾寶珠觀察,綠黨往往被貼上「只能關注環保」的標籤,但一個政黨要能實際參與政治運作,各個領域的關懷都很重要。
她說,綠黨的價值是多元進步,從最早的環境保護,到前幾年的婚姻平權,近期則推動醫用大麻合法化、安樂死自主權、家庭照顧給薪、平等法和反歧視法,這些都是必須被看到且主流政治人物不願意碰觸的進步議題,也是綠黨推出「團體戰」策略的原因。
採訪結束兩天,鍾寶珠和同黨的首位跨性別候選人吳伊婷同台,向花蓮在地民眾、線上社群分享性別與環境運動之路,似乎象徵著跨界連結,也象徵著世代接棒,將環境運動的火把一代代傳承下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