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早晨的冷風夾帶綿綿細雨,人車熙攘往來,大概又是平凡且忙碌的一天。在吵雜的車陣中,一台選舉宣傳車駛近,「大家好,我是基隆市立委候選人王醒之!」
對於站街頭,王醒之再熟悉不過。如果是最近才認識王醒之的人,可能知道他是「突襲參選」的無黨籍基隆市立委候選人。在此之前,可能更多人聽過他是基隆「護海公投」的提案人,為了反對協和電廠改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到處奔走,讓更多基隆人重新認識身旁的海洋。
社運青年、市議員與被暴力威脅的社區工作者
採訪這天,我們在王醒之的競選辦公室碰面,從一個「人」的基隆化,到如何成為「基隆人」聊起。王醒之說,他其實是一邊工作一邊認識基隆,逐漸產生在地化的自我認同,才感覺自己從地緣上的基隆人,成為「真正的基隆人」。
如他所言,王醒之自1990年代就走上街頭,參與大大小小的勞工、人權社會運動,慢慢為往後的政治工作打下基礎。2016年創辦「左下角工作室」並發行《走讀暖暖》刊物,藉由社區服務與教育,活化暖暖社區。期間,王醒之和環保團體為了反對台灣自來水公司在暖暖水源地濫伐樹木,號召居民「把樹種回去」,成功打造一片「希望森林」,並阻止自來水公司興建倉庫。後來王醒之將故事寫成繪本,盼傳承希望的種子。
2017年有工程團隊違法在暖暖「翠湖保護區」開挖山坡,引起當地居民與基中校友老師的高度關注。王醒之跳到第一線反對,不僅向市府提出檢舉,並透過連署、投書媒體全力阻擋開發,最終工程被勒令停工。但沒想到,他為此招惹黑道勢力,「當時我在工作室裡,幾個蒙面人突然拿著鐵棒衝進來,把我打了一頓。」回憶起當時,王醒之眼中仍閃過一絲恐懼,但他立即恢復堅毅的神情笑說,「幸好他們拿的不是西瓜刀。」
即便遭遇生死關頭的暴力襲擊,也沒有澆熄王醒之服務地方的熱情。他在2018年以無黨籍身分當選基隆市第六選舉區(暖暖區)市議員。
「氣到」參選 發心要用議題政治穿透藍綠
2023年7月7日四接環評,環評委員突換會議室,發生與會民間團體怒批的「黑箱」事件,王醒之也在現場,抗爭到精疲力竭,回家卻輾轉難眠。「因為很憤怒、非常非常憤怒」。剛卸下市議員身分的他,隔天決定出來參選立委,想讓這個議題被更多人看到。
「黑箱環評」只是推動王醒之的最後一個齒輪,王醒之在基隆市議會裡看到,發揮影響力決策必須靠多數議員集結,新的提案至少要有三位議員連署、修法至少要有七位,然而藍綠已呈現對抗局面,國民黨的提案民進黨不連署,反之亦然。
黨派不可能消滅,藍綠政治一定會存在,在王醒之的藍圖中,必須發展出一種新的政治形態,聚焦在議題,在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中,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因此結盟與合作,用「議題政治」穿透「藍綠政治」。
2022年王醒之交棒給子弟兵陳冠羽,後者也順利當選市議員。「冠羽當選,一樣也是我的當選。」王醒之說,他們並非以一位特定政治人物或政治明星作為標的 ,而是以團隊工作的方式,只要是團隊確認的工作路線,不管誰來當都可以;而選民能夠接受這種方式,代表團隊在地方上的工作還算扎實。
想當國會裡那位「環境立委」
王醒之於去年7月中宣布參選,不到半年的時間,相較同選區候選人可說非常急迫。王醒之算一算,競選團隊只有約20人,加上沒有政黨背景,缺乏組織的資源,選戰打得相當艱辛。
王醒之競選團隊總幹事,本身也是前基隆市議員的陳薇仲透露,其他大黨的候選人,多是請公關公司來操作輿論以及媒體曝光,「但我們沒辦法」,因為沒有錢,很難在媒體上被關注。其實王醒之團隊有不少人跟陳薇仲一樣,都是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的成員,因為彼此已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一群人打算繼續往前尋求政治破口。
王醒之自認,宣布參選很簡單,背後扛起的壓力其實非常大。他希望成為下一屆國會的那位「環境立委」,除了持續替地方、環境發聲,更希望同步推廣在基隆的經驗,透過社區工作與生態環境教育,讓人們重新找回與環境、生態的關係,把人跟環境連結起來,比起針對事件的抗爭,這對他而言更重要。
王醒之設下當選後的首要目標,就是處理四接爭議,四接不僅僅是基隆的問題,同時涉及台灣未來在淨零碳排路徑上,對於化石燃料的定位問題。他說,希望透過立法委員的職權,把所有天然氣接收站的議題串接起來,在國會發展出另外一種抗爭。第二件想做的事則是回歸基隆觀點,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改善基隆市財政被邊緣化的窘境,消弭六都和非六都的貧富差距,讓基隆可以提升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品質。
沒有人是天生的環境主義者
我們好奇,王醒之是否對外木山的海洋懷抱特殊情感,才會毅然決然反對四接?王醒之回答的一句話直接了當,「不是,我不是一個環境主義者」。
王醒之說,以前投入社會運動都是從人文關懷、社會科學的角度,多年來都以「人」為中心,隨著社區工作進入到暖暖在地的文史、生態,對環境的認知才慢慢有所轉變。在推動希望森林的期間,認識了當地的野菜並入菜做成料理,社區民眾嚐到來自希望森林的「小葉桑煎蛋」,慢慢建立起人跟環境的聯繫,他才意識到,「以前都叫植物的東西,開始有不一樣的樣子」。
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王醒之覺得自己開始理解生態環境,但離開陸地,對於海洋仍一無所知。藉由四接的議題,和基隆民眾一起學習,認識珊瑚、了解海洋,才慢慢找回一個陸地人跟海洋的關係。他說,人與環境的情感並不是渾然天成的,需要長期的社區工作,以及生態環境教育,才能讓人們與環境親近、產生聯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