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宜蘭產甘蔗、蓮藕?你沒看錯!鄭永昇種白甘蔗+蓮藕,糖蜜、蓮藕米蛋捲成人氣商品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3年09月15日10:38 • 發布於 2023年09月15日01:28 • 上下游News&Market
宜蘭產甘蔗、蓮藕?你沒看錯!鄭永昇種白甘蔗+蓮藕,糖蜜、蓮藕米蛋捲成人氣商品

陰雨綿綿的宜蘭員山,鄭永昇頭戴棒球帽、身穿背心與短褲就踏進蔗田,俐落地切除甘蔗側芽與斷裂的老葉。隨後他又駛向蓮藕田,換上防水青蛙裝,沒入冷涼又混濁的泥水中,用雙手撈起一根根粗壯肥美的蓮藕。

左手種旱田蔗,右手種水田蓮,這是鄭永昇務農的日常。原本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他偶然嘗試務農,就愛上在農田揮灑汗水的喜悅,轉為正職農夫,回鄉成立「永昇甘蔗」,用友善耕作與家鄉土地相連結。

友善耕作產量少,鄭永昇用一己之力細心照料甘蔗與蓮子、蓮藕,不斷優化栽種模式,並開發各種特色加工品,甘蔗糖蜜與蓮藕米蛋捲成為人氣商品,替他打響知名度。自營品牌邁入第十年,鄭永昇仍滿懷務農熱忱,想繼續為台灣農業奮鬥,「因為喜歡,再累都會堅持下去」。

身穿青蛙裝、跳入混濁的泥水裡撈出粗壯的蓮藕,是鄭永昇務農的日常。(攝影/孫維揚)
身穿青蛙裝、跳入混濁的泥水裡撈出粗壯的蓮藕,是鄭永昇務農的日常。(攝影/孫維揚)

農村頑童任職半導體 被農業「騙」回鄉

在宜蘭頭城成長,鄭永昇的兒時記憶不是上課讀書,而是去海邊看漁民出海捕撈鰻苗,或到農田裡幫忙種植蘿蔔、花生、地瓜,「那時覺得(農業)很好玩」。雖然認為務農有趣,他並未走向農業,就學時選擇工業設計,出社會則在新竹擔任機械工程師,在半導體產業就職 七、八年。

當時鄭永昇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精神上的壓力與迷惘讓他喘不過氣,「工作不是很開心」,在辦公室電腦前重複作業,他覺得人生應該更有意義。此時他注意到公司附近開設有機農場,應徵員工不看學歷與經驗,農場夥伴的燦爛笑容更令他相當好奇,「想說被騙也罷,就先去試試看」。

因緣際會的嘗試,把鄭永昇「騙回」農業。用友善環境的方式,一邊流汗、一邊種植蔬果,讓他體會務農的喜悅,並決定成為正職農夫,在農場學習栽培技術。後來有感於「農夫要與土地連結」,鄭永昇於 2014 年回到宜蘭,受「倆百甲」負責人楊文全的協助,在員山為家鄉農業盡一份心力。

鄭永昇經常僅穿背心就遁入茂密的白甘蔗田清理雜草。(攝影/孫維揚)
鄭永昇經常僅穿背心就遁入茂密的白甘蔗田清理雜草。(攝影/孫維揚)

小農苦尋特色作物 鎖定甘蔗與蓮藕

困境隨著鄭永昇回鄉一一到訪。不同於原本工作的農場,大規模生產蔬果後,與團膳、通路契作來穩定產銷,他隻身一人在員山務農,租地面積較小且不相連,產量無法跟通路配合。「考量生產、也要考量銷售」,鄭永昇只能先多元栽種,設法找到適合一人產銷、又能維持友善耕作的作物。

鄭永昇初期種植大宗葉菜,但發現並不易與其他農民區隔,且宜蘭陰雨的天氣會降低葉菜產量,也讓保存期限變短,增加產銷壓力。於是他打算轉種在宜蘭比較冷門的作物,碰巧接觸當地老農,認識宜蘭的白甘蔗品種,甜度較低但蔗味濃郁,榨汁或熬煮成糖蜜都香氣宜人,因此選擇在旱田種植白甘蔗。

蓮子與蓮藕則是鄭永昇甘蔗的「水作搭擋」,透過種植不同生長習性的作物,減少天氣變化造成的生產風險,「像雨水太多,蓮花生長比較不受影響」。他並說明,蓮子與蓮藕的採收期落於 8、9 月,甘蔗則可以分批收成,他安排栽種時程,減少採收壓力,「不然我一定忙不過來」。

收成白甘蔗後留下一部份主幹,成為下一期作的蔗苗。(圖片提供/永昇甘蔗)
收成白甘蔗後留下一部份主幹,成為下一期作的蔗苗。(圖片提供/永昇甘蔗)

穿梭蔗田除雜草 徒手採藕維持外觀

宜蘭少有晴日,加上鄭永昇堅持友善栽種而不施用農藥,讓甘蔗與蓮子、蓮藕收成與西南部大農戶相比,「產量不過二分之一」,因此他幾乎天天巡田,細心照顧作物。他解釋,宜蘭的風常吹倒甘蔗,造成側芽生長,競爭主幹甜分,他必須在甘蔗田間穿梭,用鐮刀砍下側枝,也要不斷清除甘蔗老葉與田間雜草,避免成為甘蔗螟蟲的溫床,「光是除草,每週就要花兩三天了!」

鄭永昇也隨時清除蓮子、蓮藕田間的福壽螺,以免蓮花被啃食殆盡,「我種植蓮藕,第一年全被吃光」。另外他的蓮藕主要是鮮食用的「菜藕」,重視外觀完整性,不適合用高壓水柱把蓮藕「噴」出池底,造成蓮藕破裂。採收蓮藕時,他時常在陰雨天身穿青蛙裝、用雙手「摸」出蓮藕,過去採藕經驗不足,還會拖延採收到寒流來襲,「採收到都感冒了」。

相信務農需要不斷進步,鄭永昇逐年優化自己的耕作模式,以免虛耗體力。他會注意蓮藕田下不能有太多碎石,避免蓮藕收成時斷裂,也購買抽水馬達,用水沖刷底泥,方便他拔出埋藏在深處的蓮藕。他也著手規劃在甘蔗田建立支架,避免甘蔗因風倒伏,便能專注於管理雜草。

鄭永昇用抽水機沖散藕田淤泥,方便挖出蓮藕,同時洗淨蓮藕表面污漬。(攝影/孫維揚)
鄭永昇用抽水機沖散藕田淤泥,方便挖出蓮藕,同時洗淨蓮藕表面污漬。(攝影/孫維揚)

加工產品各具特色 糖蜜、蓮藕蛋捲成人氣商品

鄭永昇也開發許多甘蔗與蓮花的加工產品。甘蔗主要是鮮榨甘蔗汁與糖蜜,蓮藕則有菜藕粉、蓮藕米蛋捲跟蓮藕茶。他還採收尚未結籽的蓮花,製成蓮花茶、乾燥花瓣與純露,各式加工品令人目不暇給。鄭永昇說明,白甘蔗的品種特性適合做成加工品,至於蓮花、蓮藕的加工是為了去化次級品,「畢竟要思考如何增加利用價值」。

縱使現在蓮子、蓮藕品質穩定,鄭永昇依舊會將固定產量製作加工品,像蓮子採收前,就會採摘部分蓮花來加工。「客群慢慢偏好購買加工產品」,他解釋,雖然新鮮農產品販售較簡單,但加工品能延長商品的期限,分散產銷壓力,也提供消費者多樣的商品選購,擴大客群。他因此測試不同加工品市場,再專精幾款特別熱門的品項生產。

鄭永昇會也觀察消費客群來調整商品配方與分享應用方式,「畢竟(小農的)優勢是在特殊通路」。像糖蜜的蔗香味濃、不死甜,深受咖啡廳業者青睞,他也建議散客應用在燉煮肉類、製作糕點上,增添色澤與香氣。至於人氣商品蓮藕米蛋捲,則是運用蓮藕粉與米穀粉取代麵粉,無麩質且更加酥脆,同時減糖、減油,攻佔喜歡蓮藕、注重健康的中年客群。

從蓮藕米蛋捲、蓮藕粉到蓮藕茶,鄭永昇積極開發多元的蓮藕加工品。(攝影/孫維揚)
從蓮藕米蛋捲、蓮藕粉到蓮藕茶,鄭永昇積極開發多元的蓮藕加工品。(攝影/孫維揚)

用高品質打響名號 積極培育農業新生代

鄭永昇勤跑各種市集,實際接觸消費者,「宜蘭有產甘蔗、蓮藕?」是消費者最常對他的質疑,但隨後又會因優良的風味而消除疑慮。鄭永昇分享,有些消費者信任他友善耕作的蓮子,不去外皮、整顆食用,讓甘甜裡帶點外殼與蓮心的苦味,滋味更豐富,「這是靠口碑打出來的成績」。

對外行銷與交流都會影響照顧農田的時間,鄭永昇現卻很積極與台灣大學、小農應援社團合作,帶著青年下田。學生們短則一兩週、長至數個月,跟著鄭永昇照顧甘蔗與蓮藕,因為技術生疏,常常拖慢他務農的效率,但他絲毫不介意,「這世界不是只看經濟效率的」。

鄭永昇強調,學生願意嘗試務農,代表心中重視農業,值得他帶領、陪伴,讓他們更瞭解農業。他認為不論學生們之後成為重視台灣農業的消費者、或是進入農業體系裡工作,都有益於台灣農業永續經營。而他也在帶領學生時學習淨零碳排、SDGs 等議題,變成雙向交流,「那不是立即回饋,但對農業一定是正向的」。

楊文全表示,鄭永昇勇於突破現況,卻謹慎衡量自身能耐,優化作物產能、研發加工品都按部就班,在擺攤時則積極與消費者互動,用多樣的產品吸引他們目光,才能在員山穩固自己的務農事業。他並補充,鄭永昇也會協助倆百甲舉辦農遊體驗,用他特色的蓮田增加活動豐富性,遊客讚譽有加,「他是我們(倆百甲)緊密的好夥伴」。

與臺灣大學的鄉村農業體驗課合作多年,鄭永昇希望農業深植在更多學生心中。(圖片提供/鄭永昇)
與臺灣大學的鄉村農業體驗課合作多年,鄭永昇希望農業深植在更多學生心中。(圖片提供/鄭永昇)

接受農業充滿變數 抱持熱忱繼續務農

「後不後悔轉行務農?」是不少人對鄭永昇、也是他對自己的提問。他不否認務農的新鮮感會褪去,不過相比於高薪、卻身不由己的半導體工作,務農讓他身心喜悅、較能掌握生活、有時間與其他小農聚會,彼此交流與鼓勵,都延續他對農業的熱忱,「還想盡力看看,看能走到哪」。

農業的特質是充滿變數,自耕小農要不斷面臨許多產銷挑戰,但鄭永昇笑著表示,過往蔬菜收成不佳,讓他栽培甘蔗與蓮花、蓮藕初期有許多格外品,促成他不斷開發加工品。過去的磨難,造就他現在的成就,「這都是(農業)最好的安排」,並認為順應困境不斷調整,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鄭永昇也開始思考務農的下一階段性目標,像是投資農機讓自己生產更輕鬆,或是將甘蔗汁導入飲料市場,抑或嘗試有機認證。對他而言,自耕十年僅是個里程碑,他還想邁入下一個十年,「因為喜歡,再累都會堅持下去」。

蓮蓬滿滿的蓮花田猶如鄭永昇的成績單。(攝影/孫維揚)
蓮蓬滿滿的蓮花田猶如鄭永昇的成績單。(攝影/孫維揚)

延伸閱讀:

【蓮藕秘密】解開蓮藕、蓮花、蓮子的三角習題,來認識「老鷹之手」守護的「靈根」

【蓮藕料理】日劇的「金平蓮藕」怎麼做?主廚傳授「藕」伊系家常菜,漬物、煮湯皆美味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