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PUBLIC ART)本來是為城市增添活力之餘,再述說當地文化及生活哲學、跟大眾溝通的良好媒界。偏偏,近年在香港出現的大型公共藝術,不多不少都滲入了政治聯想、利益輸送等等懷疑與猜度,令與眾同樂的藝術變得不純粹、具爭議性,已脫離單純美與醜的討論了。
早前引起熱論的中環「充氣奇蹟」策展人接受訪問時,就談及「顏色風波」,直指:「不知何時白色變禁忌?」這並非禁不禁忌的問題,事件在反映市民對「假大空」的抗拒、對一味「靠吹」(包括視覺或吹噓)的所謂藝術亳不感冒,甚至成為對社會不滿的一種發洩。
其實,外國也一直有不少具爭議性的大型公共藝術,但爭議點並未像香港複雜。
2013 年,紐西蘭藝術家 DAVID MCCRACKEN 就創作了一件攀爬上天空的巨型鋼梯裝置。這件作品於悉尼舉行的年度雕塑展揭幕,但甫展出作品的尖頂就刺死了兩隻海鷗。對於極度重視動物權益的紐西蘭,這當然容不過去,作品被批評為 A POISONED CHALICE(「有毒的聖杯」解作好事變壞事)最後藝術家更用矽膠製成的金屬尖頂代替金屬尖端。無論如何,這公共藝術於 2019 年得到 ARCHITECTURAL DIGEST 38 件最迷人雕塑。
幾年前東京代代木公園上空突然出現一個懸浮的巨型「人頭氣球」,如果有看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的作品,一定會以為作品是向他致敬,因為作品真係幾恐怖。原來,這懸浮「人頭」是東京都政府找來藝術家團隊「目〔ME´〕」企畫來宣傳奧運的裝置名為「顏浮上」。作品花了 3 年、從世界各地募集各種「人臉」照片選出最終品,目的是冀大眾看到時能反思疫情下與他人共生的感覺。
其實,公共藝術裝置一味靠大、帶動打卡效應是沒意思的,最重要是作品背後有概念、能引發思考。
早陣子在澳門銀河時尚匯看到著名公共藝術裝置《太陽蛋從天而降》(EGGS FALL FROM THE SKY),那是荷蘭藝術家 HENK HOFSTRA 設計的作品,曾在全球多個地方展出引來許多人打卡和互動,如今出現於展覽《蛋形蛋語—沉浸式藝術體驗》之中。看到藝術家本尊在裝置旁邊,不斷觀察觀眾的反應,我忍不住與他聊起來,了解作品背後藝術家頗有趣的想法。
「小朋友最純粹,他們看到立體太陽蛋就不停攀爬,在上面跳來跳去很歡樂;女性觀眾會依著雞蛋自拍,擺出各種創意的姿態;但男性會問:『這東西究竟花了多少錢來做?放在這裡幹嗎?』當然,更多人一直在滑手機,根本看不到前面有一件藝術裝置,哈哈。」HENK 侃侃而談他的城市觀察,他說亞洲人比起歐洲人較少留意街上的事物,更專注於手機的世界。
《太陽蛋從天而降》背後意義當然不止於此。「蛋是生活之源。目前我們正經歷全球暖化,摧毀著世上的生命。假如氣溫太熱,未來所有的生命都將被毀滅。」從荷蘭遠赴澳門的 HENK,坐在他設計的雞蛋上,娓娓解釋他的創作意念。「為了帶出這些議題,我創作了這些雞蛋,強調現在街上的氣溫很高,高得甚至讓你可以在上面煎蛋。藉由作品,我希望向孩子們帶出這樣的議題,講述一個關於蛋、生命力,以及關於全球暖化危機的故事。」
HENK 深信,衡量作品成功的真正標準在於觀眾的反應,以及能透過作品引導大眾從全新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對啊!我們反過來思考就明白了。不是我們添了這件作品有多少價值,而是當我們失去了這作品,大家有何反應?就知道公共藝術深植人心指數。
記得去年黃鴨(RUBBER DUCK)重來香港受熱變扁幾多人失望?台北車站站內的「鳥人」被移走大眾有幾不捨?美國波普藝術家 ROBERT INDIANA 的 LOVE 雕塑已代表費城,被撤走後最後更詢眾要求搬回原地。更經典例子,一直作為日本香川縣直島有如地標的草間彌生黃色大南瓜 2021 年被颱風吹落海,有多少人關注事件?網民的反應,就知道公共藝術「值得留低指數」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