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關鍵圖表】缺工時代|年輕人去哪了?人口變少,而且工作不吸引人

關鍵評論網

更新於 2022年07月14日05:00 • 發布於 2022年07月13日02:36 • 梁敏萱

2022年2月,台灣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全年受僱員工薪資統計,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3211元,較去年成長約1.93%。不到一個月後,台灣微軟在政大企研所社團貼出以月薪9萬的待遇徵求大學實習生的消息,引起網路一片譁然。

為什麼微軟要用將近台灣平均薪資兩倍的待遇搶下實習生?看在專家眼裡,正是呼應了台灣現今不分外商或本土企業,皆面臨日益嚴重的人才荒。從營造、傳產、一路擴張到金融與內需服務業,究竟人才都去哪裡了?

年輕人口變少

從台灣勞動力人口佔比來看,企業不是找不到人才,而是年輕人真的變少了。過去25-44歲人口曾經是台灣核心勞動力來源,但近年隨著少子化影響,44歲以下的人口逐年遞減,反而45到64歲以上的勞動力占比增加到37.91%,顯示台灣整體核心勞動力正在逐年老化。

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在「2030年整體人力需求推估」中也指出,2010年勞動力年齡集中在25-34歲,2020年提升至35-44歲,預估未來核心勞動力年齡會持續往後遞延。一旦到了屆齡退休的年紀,台灣勞動力就會出現龐大的缺口,代表未來不僅會缺工,更缺年輕人口的投入。

不只是台灣,近年已開發國家都相繼出現缺工問題。據CNN報導,2022年1月份全美總計有1100萬個工作缺額,創下歷史新高,同時間離職人數也不斷攀升。馬來西亞也面臨缺工問題,不得不調漲基本薪資,以吸引移工入境工作,種種跡象顯示缺工已經變成了全球共同面臨的課題。

退休者多,新進者少

經濟學家認為,除了少子化影響,嬰兒潮世代的退休或退離職場,才是造成勞動力緊縮的主要原因。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許多人提早考慮退休、或改變工作型態,再加上移民、外來移工國際移動受阻,自然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可以銜接這些職位。

除此之外,這些工作缺額也開始受到求職者質疑。「雇主們做得還不夠。」報導裡引述ADP首席經濟學家Nela Richardson的說法,指出這些工作不僅未提供足夠的吸引力讓人留下,多數新開的職缺更不是人們所想要的。

而近年零工經濟的崛起,也為求職者提供更多的彈性與自由度。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總計有10萬人左右加入外送員職業工會,2021年已突破12萬人,有更多的人無法從統計數字上得知,選擇以兼職的身份貼補收入。

在缺工的時代下,人們的選擇變多了,也逐漸在改變整個求職市場的生態。

職缺無法吸引年輕人

因應缺工,許多企業今年大舉徵才,期望用加薪、工作福利吸引年輕人加入,但從人力銀行的數據來看,求職者的動能並沒有因此增加。

104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指出,比較登入會員、更新履歷到儲存工作三個關鍵指標,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生、或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族群,今年求職的動能都明顯下滑8-20%。凸顯就業市場上大量的工作職缺,對年輕族群吸引力不足。

他分析,台灣勞動市場長期出現低薪、高工時的情形,成為許多年輕人不願第一時間投入職場的原因。「近年勞動力缺口讓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助理教授孫弘岳分享,連普遍認為高薪的金融產業,也面臨加薪15%,收到的履歷卻比往年少了30%的困境,顯示求職者對工作的考慮更多,薪資不再是唯一。

他分享許多學生剛畢業就進入眾人稱羨的半導體產業或金融行業,卻因為高工時或守舊的企業文化,不到2年就轉行。在他的眼裡,並非年輕人吃不了苦,而是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許多求職者不屈就現有選擇,會更積極投入總體獎酬水平較高的工作,除了薪資與福利的提升,也重視工作的自主性及成就感。

孫弘岳坦言,台灣缺工已成事實,而且只會越來越嚴重,在人才聘用條件上不夠彈性、或總體獎酬缺乏競爭力的雇主,反而會在這波缺工潮下被迫轉型或淘汰。

事求人的時代

除此之外,台灣勞動市場對於中高齡就業者也相對不友善,導致台灣平均退離勞動市場的年齡較低,看在鍾文雄眼裡感到很可惜。

據勞動部108年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台灣相較鄰近的韓國、日本,5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偏低。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分析,台灣50至54歲人口勞參率為74.4%,但55至59歲只剩下57.6%,跌幅近20個百分點,相較日本、韓國甚至美國,跌幅僅介於4-7%,有巨大的落差,對近年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就業市場來說,是一大警訊。

台灣勞動力逐漸減少,鍾文雄指出,需求與供給的差距只會逐年擴大,將徹底改變勞動市場的規則,「過去是人求事,現在則是變成事求人,雇主不能再用過去的舊思維招募新員工進來。」

他分享公司5年前就意識到要找有經驗的人才不易,調整策略,改成與學校密切合作,召募尚無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成為培訓工程師,也從中挖掘了不少可貴人才。除此之外,近年他們也積極與零售通路業者合作,透過對中高齡人口的再培育,許多人都能再次投入職場,成為台灣勞動力短缺下的重要戰力。

他強調企業應該要趁缺工這個時機重新思考招募策略,不再侷限年齡、專業、工作地點,增加人才參與的機會,「只有轉念,才有機會促成改變」,才能在這波人才荒裡搶得先機。

更多關鍵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 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