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其實我從小和這個故事一起長大,根本沒什麼特別感覺,」德國記者Felix Lee說,「直到我2010年到北京,才發現這不是件小事。」
Felix的父親1949年隨國民政府從南京來到台灣,母親是台灣人,自己也有個中文名字叫「李德輝」;2023年,Felix在德國出版《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這書在疫情期間完成,延到疫情結束之後上市,意外地成為暢銷書。
「這本書的德文版《China, mein Vater und ich》2023年3月出版,隔了一個月,上海車展2023年4月舉辦,展出的重點集中在比亞迪等中國廠牌及電動車;」住在德國柏林的自由記者林育立說明,「所以整個德國都跑來讀這本書了,大家都想搞清楚:德國工業在中國到底出了什麼事?」
林育立長期住在德國,寫過《歐洲的心臟》這本詳細剖析德國政局與社會的深入觀察;德國讀者之所以在上海車展後忽然想搞清楚中國的狀況,原因在於德國車廠,尤其是在中國叫「大众汽車」的福斯汽車,長期稱霸中國市場,2023年忽然退出上海車展的聚光燈外,當然讓大家覺得意外。
而《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恰巧能解答這個疑惑。
2025年年假後寒冷的補班日晚上,Felix和林育立一起出現在台北的左轉有書,與滿屋子讀者分享這本書的背後故事,以及德國與歐洲目前政局。
這才發現我父親參與了很重要的事
《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描述Felix的父親李文波幼年來台、在腳踏車店打工,遇上接濟他但自己日子其實也捉襟見肘的老師,一直到因為經濟考量唸了軍校,卻因緣際會地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李文波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進入福斯汽車服務,成為福斯汽車基礎研究部門的負責人。
國外新書發表會常見「作者朗讀」的橋段,是故Felix唸了書裡中國官員造訪德國福斯、公司裡急忙聯絡全廠唯一會講中文的李文波、李文波半信半疑走到門口的段落。
「中國在20世紀八零年代改革開放後來可以成功,我覺得跟現在德國、中國的政治關係是連動的。」林育立說。
「當時中國官員去德國福斯就是想要引進現代化的工業,當時西方沒有公司對中國有興趣,一方面是看到那麼大的國家卻那麼窮,二方面是覺得政治環境危險。」Felix說明,「我父親和福斯決定到中國設廠之後,也把專利法、作業標準等等想法帶了進去,這對後來其他公司和企業進軍中國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其他公司看中國是個廣大的赤貧之地,李文波卻認為因為中國人數夠多,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人需要用車,就有商機。「而且我父親覺得『福斯』這個譯名裡的『斯』有中國人不喜歡的諧音,所以說服公司,在中國改用『大众』這個名字。」Felix說,「而且你看,『众』這個字看起來也像福斯商標的『VW』倒過來寫。」
李文波的遠見讓福斯汽車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現代工業,也讓福斯汽車在中國市場快速成長,從一開始打算布建兩個廠,到現今已經有三十九座廠房。九零年代到中國去,街上跑的計程車都是福斯;2010年時Felix被派駐北京,發現「大众」佔了中國60%的汽車市場。「我這才發現我父親參與了很重要的事。有記者朋友建議我把父親的故事寫出來,過了幾年,一直到疫情開始,我才用視訊採訪父親。」
開始採訪,Felix才知道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事。
必須開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福斯幫助中國的企業轉型及市場成長,中國市場開放後產生的新興中產階級,也成為福斯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柱;有段時間福斯汽車在全世界每賣出兩部車,就有一部是在中國賣掉的。中國雖然很想偷走德國的技術與知識與技術,但福斯早年建立的專利法規等等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也保障了後續進入中國的西方企業;於是中國轉了方向。
「中國掌握了電池的原物料供應鏈,所以早早佈局發展電車,除了技術方面之外,政策面也一起加入。」Felix說,「例如規定公司車每四部要有一部電動車,電動車會優先放給車牌等等,現在市場每兩部新車裡就有一部是電動車。」
這是2023年上海車展讓德國人驚訝的原因──原來在中國擁有高度市佔率的福斯汽車,似乎一夕之間被放逐到電動車的潮流之外,「當然,除了檢討經營策略之外,我們也發現,德國,乃至於整個歐洲,在經濟上都太依賴中國了。」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歐盟的主導核心,而德國的經濟穩定的原因,有很大比例與中國近三十年的市場發展有關。
「我派駐北京時,正好是習近平上台的時候,那時覺得他的形象比較親切、坦率,加上大力打貪,我們外國記者都覺得很好。但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打貪是他用來對付政敵的手段,到了2015年,很多我們採訪過、持不同意見的人,不是被抓了,就是自我噤聲。」Felix說,「先前歐洲國家大多覺得和一個封閉的政權做生意,可以讓那個市場逐步開放,但在烏俄戰爭開打後,才發現獨裁政府是不可信的,所以德國政府也得開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這當然不容易。「不過就必須面對。」Felix說,「中國中產階級的購買、俄國的便宜能源,以及美國的安全保障,這三個維持德國和歐盟經濟穩定的因素現在都已經出現變化。」
一定會被刪掉
這場在台灣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不但有住在柏林的林育立當主持人、Felix當主講人,Felix的父母也到場支持,亦即書中的主角李文波先生。活動進行中,林育立問Felix採訪自己父親的感覺,Felix表示,「蠻難的,一方面你要保持客觀,把他視為一個受訪人,但一方面你又知道他就是你的父親,他講的有一部分也是你自己的經歷。」
「那寫了之後您的父親會修改嗎?」林育立問。
「會啊,」Felix笑了,「我給他看稿子,他就會改,回到我手上之後,常常又被我改回去。」
這是《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一書的特殊之處──它是本講述底層孩子如何一路努力向上取得人生成就的奮鬥故事,也是個上班族在機緣巧合裡成為企業與國家發展重要關鍵的職場傳奇,是個綜觀大企業與政治體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紀錄,也是一個德國記者在派駐北京之後,對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後十多年間變化的第一手觀察。
「雖然有中國出版社和我接洽,但我覺得這本書如果出簡體版,一定會被刪掉一些章節;」Felix搖頭,「所以我很高興它能夠在台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