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自從就任之後,無論是對國際事務的看法或處理方式,都未改過往經常出人意料風格,具有高度不可預測性,近日美國國務院低調修改網站上對台政策表述,除了引發廣泛關注,更令北京大表不滿,但事實上,有學者認為川普當局目的在獲取美國經濟利益,而非維護台灣,且在其團隊的盤算之下,似乎認為調整對台政策有利美國整體發展,因此台灣恐怕「只是棋盤上的馬前卒」。
在刊載專業學術評論文章的平台「The Conversation」上,長期研究中國外交政策與軟實力運用、現為英國諾丁罕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商業經濟學助理教授的陳志明(Chee Meng Tan)透過專文,針對美國國務院於13日修改網站上對台政策表述,刪去「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We do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一語,相關發展與背後意涵進行分析。
陳志明指出,除了廣泛受到外界關注的內容外,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旗下的國務院也在對台政策說明中,修正包括「兩岸爭議應該在不受脅迫、兩岸人民都可接受的方式」之下獲得解決、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等表述,雖然看起來是部分細節的調整,但對於北京卻傳送出重大的訊號,中國方面憂心此類立場上的轉變,可能代表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可能比預料中更加堅定,且保衛台灣或是提供協助的意願也更高。
因此,在北京眼中,一旦對台動武,美國袖手旁觀的可能性恐將降低,升高挑起衝突的成本,但弔詭的是,為何川普另一方面也拋出指控台灣「偷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說法?
陳志明表示,若以川普「交易性格」或是「生意擺第一」的思維模式,來分析其政治上的決策,也許更能理解其背後的邏輯,且同時也能看出華府對於台灣表達出的支持,恐怕主要是著眼於美國利益,而非台灣。
專文指出,許多川普第二任期的內閣官員,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家安全顧問華茲(Mike Maltz)等人,過往都被視為對中國抱持「鷹派」立場的重要人物,除了將北京視為美國重大威脅,也積極敦促華府對中國展現更加強硬的立場,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張,對美國地位構成重大影響。
近年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希望藉由「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倡議,爭取國際之間的支持,透過強化全球貿易網路,建立接受中國注資的國際架構,然而在2021年房市出現危機之後,中國推動該倡議的能力受到削弱,習近平藉此獲得重大政績的努力,也無法收到相對的成效。但若能將台灣收歸中國共產黨治下的中國版圖,仍有可能使習近平位列最偉大的中共領導人之林。
然而,除了統一台灣的計畫原本就是重大挑戰,如今華府對於台灣獨立的立場有所改變,並且更加明確反對脅迫或動武,使北京面臨的困難加重,也可能使習近平的地位進一步遭到削弱。
因此,自從川普第一個任期開始,美國與中國之間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摩擦就不斷增加,專文認為有鑑於川普政府不斷使出關稅等手段,如今透過美國對台政策立場的修改,似乎可視為華府試圖在美中對抗獲取更多議價空間的手段之一;陳志明認為,川普團隊之中,可能已經有人針對美國對台政策表述的修改,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完整評估,且在發現此舉對於美國經濟,甚至川普政府都將是利大於弊的情況下,做出此次的調整,因此台灣恐怕僅僅是華府在這個大棋盤上的一枚「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