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瘋傳一段影片,海灘上由多艘自升式駁船首尾相連組成的巨型機械橋梁從濃霧中出現。美國《動力》(The Drive)網站稱,這種自升式駁船被外界廣泛視為解放軍針對台灣所做準備工作的一部分,同時也反映出解放軍海軍越來越多地使用非軍事裝備來支援兩棲作戰的趨勢。影片顯示,3艘自升式駁船首尾相連,部署在一個尚未確定的海灘上。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高級研究員湯姆‧舒加特(Tom Shugart)在其X平台個人帳號上發文分析,在最近的衛星遙感圖像中發現,有3艘自升式駁船似乎已從廣船國際龍穴造船廠離開。他認為這些駁船是一種「民用輔助登陸輸送平台」,並將其稱為T-LPT,不過考慮到近期影像中船體的白灰色難以辨認,因此也不排除是軍用船舶塗裝的可能。
據他解讀稱,有3艘駁船在3月9日之後的某個時候離開了船廠,另有3艘仍在船廠建造中。由於並沒有觀察到這些駁船在這一時間前後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資料,因此他推測稱這些船隻實際上將用於軍事用途,他還以此前在軍地聯合投送訓練中的滾裝渡輪也沒有開啟AIS來做為佐證。
事實上,總部設於巴黎的國際軍事媒體《海軍新聞》(Naval News)1月10日曾有報導,指衛星圖像顯示中國正在廣船國際龍穴造船廠建造至少5艘特種駁船,這種駁船能在船頭伸出超過120公尺長的路橋,船尾則有一個開放的平台,允許其他船隻如滾裝船停靠和解除安裝重型裝甲車輛。這種船隻還有助鋤,深入海中保持穩定,從而允許坦克等重型機械化裝備直接跨過灘頭進行登陸作戰。
該報導援引軍事分析家的話表示,快速建造新型駁船可以很好地彌補運力不足,更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軍事裝備集中投放到對岸。這些船隻適合與龐大的民用渡輪艦隊對接,而中國的滾裝渡輪是軍民兩用的,是為了為運載包括重型主戰坦克在內的軍用車輛而建造的。此前這些船隻經常用於演習。
而這種新型的登陸駁船可以改變目前外界對於台海兩棲作戰的認知。傳統的觀點認為,台灣本島只有少數海灘適合兩棲登陸。這些地方可能會有重兵防守,而解放軍不得不奪取漁村或港口進行更大規模的登陸。這些新的駁船改變了這一點,這意味著登陸不可預測。
如今疑似駁船連接的巨型機械橋梁影片曝光,不具名的台灣軍事專家向《風傳媒》指出,他認為這種特種駁船雖然能夠越過地障、雷區讓滾裝貨輪所搭載的車輛、火砲、物資實施「無碼頭卸載」作業,但絕對不會是在「第一波的搶灘」,而是在「登陸場」建立之後。
軍事專家強調,以往的跨海登陸作戰最要緊的是要建立「攻勢基地」,然而攻勢基地的要素是:擁有機場、港口,以利後續的部隊、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進入,最終「壓倒」守軍獲得勝利。因此,擁有機場、港口的地區,也就成為守軍防衛的重點所在地,登陸方的登陸相對困難。(推薦閱讀:CSIS剖析「造船戰爭」:台灣也是中國造船買家,長榮輪與福建號同廠建造)
然而,他表示,如今解放軍傳聞擁有如此「登陸神器」,恐怕無所不能登陸了,守軍將無所適從,只能夠「處處防備、處處薄弱」。而且解放軍目前擁有6個兩棲合成旅,以及6個陸戰旅,再加上空降與機降部隊,跨海建立登陸場是沒有問題的。在軍事專家看來,只要登陸場建立之後,解放軍就可憑藉著特種登陸駁船,搭配滾裝貨輪將龐大的後續部隊迅速地投送上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