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讓客語成現在進行式 客語環境營造仍待努力

客家電視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曾靖珊 蔡奕輝 林敬祐 臺北

傳承母語除了有公部門的推動,家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來看到臺北的客語家庭,客家新聞訪問到的這家人,彼此間都講客語,是三代客語家庭,不過如果只有在家中才說客語,那麼語言要廣泛使用還是很有限,要如何營造環境,創造更多說客語的機會,更是公部門要努力的方向。

「是什麼書?《九層之家》。」

小朋友跟著老師唸單字學客語,不過其實原生家庭,是最早接觸語言的環境。

記者 曾靖珊:「小孩學習語言,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地方,學客語也是如此,要怎麼樣在家庭中,建立小孩的客家意識,以及培養全說客語的環境,記者現在就帶大家來看,在北部的客語家庭。」

「歡迎,歡迎,請進,請進。」

笑容滿面打招呼,她是林桂英,來自新竹竹東,在臺北深耕的客家人。

家庭中不論老幼都用客語溝通,在非典型客庄的環境中生活,也使得他們對客語的傳承更加堅定。

臺北市客語家庭成員 林桂英(阿婆):「我們兩個人都說客家話,河洛人也會說你,你說什麼、說什麼話,我聽都聽不懂的話,嘴巴一直講,那我們兩個客家人怎麼會,要講自己的母語,為什麼不可以。」

臺北市客語家庭成員 范良克(阿公):「還小的時候,小朋友還嬰兒的時候,就跟他說客家話了,像我的老婆,她從小全部都跟小朋友說客語,我的女兒也是,小朋友全部都很會說客語,客家歌也會唱。」

「豬肉一大料,水果、糖果、雞鵝鴨,還有阿婆做个大紅粄。」

臺北市客語家庭成員 范芷娉(孫女):「有很多人都不會像我一樣,會去上課和去比賽,很難得的事情。」

對說客語的堅持,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從自己的子女再到子孫都要用客語說,不過出門在外,難免還是會遇到沒辦法說客語的情形。

臺北市客語家庭成員 林沛潔(外孫女):「在家裡講(客語)習慣了,跟朋友說話的時候會,有時候太高興這樣,所以說出客語這樣說,突然說錯這樣,他會說你剛剛說什麼這樣,除非(跟)自己的姊妹出去,是會說還是會一起說客語。」

要如何在都市當中,創造更多說客語的環境,一直是公部門努力的目標,在都會區臺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便成為了臺北人共同的客語家庭。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 周羿希:「在公園這一塊就是,包括客語的這個導覽、志工,然後你進來,你進來我們的文化中心,讓大家在這個環境,很自然,然後比較願意來開口說客語。」

另外臺北市客委會也將客家藝文,融入到兒童教育及親子活動中,讓客家文化潛移默化的深入到每個孩子心中。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 周羿希:「用比較趣味的方式,讓幼兒園跟國中小的小朋友,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學客語。」

臺北市客語家庭成員 林桂英(阿婆):「你如果沒有堅持下去,像很多人如果沒有堅持下去,小朋友從小沒有教,到長大他就不說了,客語說習慣了,就會自然就會說客語了。」

母語的傳承不只從家庭中做起,公部門也努力創造環境,讓講母語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情。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