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薪傳歌仔戲劇團《漁樵歌》4月5、6日臺北中山堂獻演,取材自傳統文學與戲曲哲思,透過漁翁與樵夫的唱和對談的高遠輕淡,對應《宋宮秘史》、《斬經堂》、《山伯英台》、《王魁負桂英》與《莊周試妻》5齣歌仔戲,映襯人間「五毒」(貪、嗔、痴、慢、疑)的蒼涼悲重,傳統歌仔戲與現代劇場交融,科技助陣視覺創新,在生死辯證中映照人生哲理,詠歎生命的自在。
《漁樵歌》由張孟逸、古翊汎、廖玉琪、王台玲、江亭瑩、劉冠良等人領銜主演,傳統與當代交融重塑歌仔戲經典,除了延續傳統曲調,卻融合現代戲劇語彙,更運用科技影像,提升視覺表現力,觀眾在熟悉橋段感受生命省思。
《漁樵歌》以江畔為舞臺,漁翁垂釣、樵夫擔柴,兩人以歌仔戲對唱生活哲理,看似瑣碎日常,卻蘊含「五毒」(貪、嗔、痴、慢、疑)的深層核心討論。劇中,漁翁以鯽、鯉比人心貪嗔,樵夫則以杉、柴論人之痴慢,最終以江霧隱喻疑心。隨濃霧漸散,江水悠悠東流,二人化身仙聖,或撐舟遠行,或步入青山,象徵生命的自在超脫。
導演以傳統歌仔戲的5齣經典,包括《宋宮秘史》、《斬經堂》、《山伯英台》、《王魁負桂英》與《莊周試妻》對應「五毒」與「五色」,借戲中人物境遇映照人心困惑。例如,劉妃與吳漢展現貪嗔急躁,梁山伯與王魁詮釋痴慢掙扎,莊周則在疑霧中成就劇中最終哲思。
《漁樵歌》不僅是對歌仔戲經典的致敬,更是探索新時代觀眾共鳴的全新嘗試,透過現代影像技術轉化劇中人物的情感流動,透過舞臺設計、音樂營造,打造視聽雙重饗宴,使觀眾沉浸劇情張力,讓傳統戲曲的精緻與濃厚,在世代之間傳承與延續,讓新世代觀眾重新認識並喜愛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