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外派東南亞,還是升遷加薪的捷徑嗎?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14日11:40 • 許詮
外派東南亞,還是升遷加薪的捷徑嗎?
外派東南亞,還是升遷加薪的捷徑嗎?

「出海」一詞,總令人聯想到鄭和下西洋或麥哲倫的探索旅程,他們跨越大洋時並非胸有成竹,更多的是險象環生。即便時至今日,想在陌生市場中立足,事前充分的準備和靈活應對變化的彈性也缺一不可。2025 年之初,適逢我踏入東南亞市場的第十個年頭,以下將分享我在這段時間的經驗與趨勢觀察:

「新南向」的兩大「新挑戰」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嚮往海外工作,而東南亞無疑是當中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目前在各項調查中,更大多已僅次美國、高居新世代最嚮往的海外工作目的地第二名。然而無論是外派或到外商、當地企業求職,展望 2025 年的當地人才市場,已與 10 年前大不相同,以下兩大趨勢變化,需要先有心理準備:

挑戰一:保護主義浪潮與在地人才興起

在出海人才市場上,環境變遷引發了新的挑戰。首先,全球保護主義抬頭,各國政策也逐漸從「地球村共榮」轉向「本國利益優先」,部分東南亞國家對外國勞工採取了更嚴格的准入限制,從工資、名額等方面保護在地人才。

此外在過去 10 年間,由於中美日韓等大型企業佈局東南亞市場多時,已培養出一批熟練多語的在地中階人才,他們的成本通常低於外派人士,且更熟悉當地文化與網絡,因而成為臺灣人才的強力競爭者。

挑戰二:遠距趨勢與外派福利的此消彼長

疫情讓人們重新審視遠距工作的可行性,不只多數臺灣年輕人才嚮往「混合式工作」的較高彈性與自由度,對企業而言,也有節省成本的考量存在。儘管臺灣企業目前多數仍以實體辦公為主,僅有少數新創對遠距工作持開放態度。但面對東南亞等海外市場,「遠距遙控」取代「實體外派」的趨勢依然不可忽略。

換言之,當新創初步落地海外、或大型企業增加海外人力時,由總部人員在兩國間出差往返、配合遠端線上會議等模式,正逐漸模糊傳統上「外派」的意涵,也會導致傳統外派職缺的數量和待遇吸引力有所下降。

東協兩大梯隊:看準機會,選擇合適切入點

國際人才市場看似不若以往,但挑戰與機會並存,風口一直都有,只是變化得越來越快,需要看準時機和賽道。以下我將從個人最熟悉的東南亞經濟體出發,以「市場與產業」、「公司類型與職務」的兩個矩陣簡單分析,幫助大家洞察趨勢,結合自身優勢,找到切入的甜蜜點。

首先,東南亞國協(東協)並非單一經濟體,而是由 10 多個獨立國家組成。基於經濟水準與人口規模,我傾向將東南亞國家分為兩大「優先梯隊」:第一梯隊包括馬來西亞與泰國,其人均 GDP 較高,但人口紅利較低,發展水平較高卻也相對欠缺高速增長潛力;第二梯隊則包含印尼、越南與菲律賓等國,它們的開發程度雖不若第一梯隊,但人口規模與紅利均十分龐大,且經濟成長快速,適合開拓市場機會。

兩大梯隊之外,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因基礎建設發展相對緩慢,在出海的優先選擇中佔較低順位;新加坡則為獨特的「離群值」,將在季刊的下一篇文章中另外探討。

東協「兩大梯隊」基本資訊與利基產業。資料來源:許詮 整理提供;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不同專業人才的三大機會

接著,針對東南亞各國不同的利基產業,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臺灣人才,可從以下幾個機會點思考,尋找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舞臺:

機會一:紅色供應鏈移轉的契機

中美貿易戰推動供應鏈重整,東南亞因此成為各國企業的理想替代地。不同國家在製造業方面各有所長。例如越南吸引了大量電子產品和服裝製造的外資;馬來西亞成為晶片和印刷電路板生產的重鎮;泰國則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各國也皆針對自身定位,推出許多減稅和補貼政策以吸引全球外資進駐。因此,若具備製造或供應鏈管理經驗,這些產業轉移將提供大量的機會。

機會二:線上下合流的新零售機遇

東南亞的電商市場增速位居全球前列,以印尼為例,其 GDP 與人口規模約佔東南亞四成,疫情後線上與線下經濟的融合更成為一大趨勢:在後疫情時代,純線上平臺的巨大紅利逐漸回落,企業紛紛開始進行線上與線下整合(O2O)等策略。而這樣的合流趨勢,為以新消費、新零售模式為導向的品牌與人才,創造了很好的機會。

機會三:新興市場中的產業滯後性

資本主義社會裡,商業模式往往從最發達的經濟體開始,逐漸傳播至新興市場。例如幾年前,東南亞在開拓電商、數位支付等領域方面,追隨著中美兩國的發展步伐,現在已成為新興市場中的前段班。而這「滯後性」也意味著,若希望在類似 5 年前的東南亞市場中大展拳腳,則可考慮南美洲、南亞及非洲等新興經濟體。

此外,東南亞各國還有許多以自身優勢見長的產業,包括印尼礦業、農業等得天獨厚的一級產業資源,以及仰仗人口紅利而持續完善的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礎建設;菲律賓則因人力成本、民族性與英語優勢,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包服務與 BPO 產業重鎮;或是東南亞各國依靠自身豐厚的土地資源而發展的綠能、碳權交易等方向,也都是不可忽視的機會。

企業類型與職務的切入點

最後,在「新南向」的航道上,無論你是偏向商管、文組科系的商業型人才,或理工科系、技職體系的技術型人才,只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都有機會一展長才。

對商業型人才而言,最易進入的公司類型依序為:臺灣或陸資企業、當地企業、歐美外商。語言、文化與市場的熟悉度是關鍵:臺灣人才在臺陸商體系中,能有效充當總部與分公司的橋樑。然而,當地企業與歐美外商更傾向於僱用熟悉當地市場的在地人才。

技術人才則享有相對較高的優勢,尤其是「程式語言無國界」,儘管基層技術職位的招聘偏向當地人,但中高階技術崗位仍稀缺,並能提供高於臺灣的報酬和團隊規模。

同時由於過去幾年,不少企業與新創成功在東南亞立足,加上資本傾向投資具國際佈局的企業,使得越來越多臺灣企業考慮進軍東南亞市場。XChange 就有幸投資並輔導超過 8 家企業邁向國際,其中多數企業在初期都亟需靈活且適應力強的市場拓展人才。因此若你懷抱著出海夢想,這類 BD 職位或許是最理想的切入點之一。

不同企業對臺灣人才的需求程度。資料來源:許詮 整理提供;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希望這篇文章提供的宏觀分析,能協助有志南向的你找到適合的方向:無論是初次踏上國際職場,還是尋求更廣闊的發展機會,最重要的是了解市場動態、選擇適合的賽道。在此也鼓勵每一位有志者勇敢跨出舒適圈,去勇於探索並成長,同時互相交流學習,一起開創屬於我們的新篇章。

【延伸閱讀】

●「新南向」台幹們現身說法:決定前,務必先多看多聽多想
●外派生涯 14 年、常駐印尼逾 3 年的真誠經驗談:不讓「台幹」揹罵名,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