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全新兒童發展篩檢有效分流,讓嚴重個案快速得到療育服務,評估結果落在「淺灰區」者,更需要父母用心陪伴引導

媽媽寶寶

發布於 12小時前
全新兒童發展篩檢有效分流,讓嚴重個案快速得到療育服務,評估結果落在「淺灰區」者,更需要父母用心陪伴引導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時代在進步,篩檢兒童發展的方式也在進步!國民健康署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及國內專家建議,建立兒童發展篩檢模式,於113年7月1日起,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以期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及早療育,以提升兒童健康。

但你知道這套兒童發展篩檢模式與過往有何不同嗎?

兒童發展篩檢量表全新上路

過去,寶寶出生後,都會領到一本「寶寶手冊(兒童健康手冊)」,有一部分的內容是「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這是居家檢視寶寶發展的工具,主要提供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使用,基於版面限制,無法以太多題目確認寶寶的發展狀況,加上年齡跨距太長,例如其中有一段是從10個月大到1歲半,並無法精準判斷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如今,全新的「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上路,有哪些改變呢?陳慧如醫師表示,「透過四大面向(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與社會發展)觀察孩子的狀況,通過與不通過都以分數化呈現,可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有落差。最後,得到三種評估結果(滿分區、觀察區、不通過區),以及後續建議(定期追蹤、需回診觀察、需轉介)」。

她補充,結果為「不通過區」,建議轉介至聯合評估中心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觀察區」則是需要家長在日常引導上多費心,「若兩三個月後的追蹤評估未過,仍需要轉聯合評估中心」。

兒童發展篩檢量表
兒童發展篩檢量表

陳慧如醫師指出,「期待以全新的量表在3歲前篩出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給予適當的介入與協助。特別是1.5~3歲,極需積極的介入」。而這也是之前的評核表所不及之處,「孩子從10個月大到1歲半的變化很大,只用一次的評核很難看出孩子的發展是否有跟上腳步,而新的量表共有9個歲段的檢核表,分別是6~9個月、9~12個月、12~15個月、15~18個月,18~24個月、2~3歲、3~4歲、4~5歲與5~7歲,檢核的間距縮短,將原來10個月大到1歲半的一次評估拆成3個量表,更能掌握孩子的變化,愈早發現問題,愈早介入療育,愈能發揮好的療育效果」。

她強調,透過此一量表有助讓「真正有需求的發展遲緩個案快速得到療育服務」,畢竟過往的篩檢未能有效分流,「只要未符合里程碑的孩子通通進聯合評估中心,不免造成大塞車的狀況,現在則是『不通過』的孩子才需要進聯合評估中心,讓嚴重個案早日完成評估,早點開始接受療育」。

全面進行發展篩檢.找出關鍵問題

孩子的發展,環環相扣!陳慧如醫師分享一位實際接觸過的案例,3歲男孩一開始因為有情緒問題到醫院就診,經兒童發展篩檢量表檢測後,發現主要問題是動作遲緩,而非情緒障礙,而他的情緒問題來自於動作能力不足。

她說,還有門診常會遇到1歲還不會爬的孩子,這類的孩子也常伴隨肌肉張力低下。但到底是因為後天缺乏訓練、過度保護,造成孩子肌肉張力偏低,還是孩子本身伴隨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就需要仰賴專業醫師的評估。此外,另一種情形是因身體其他疾病而影響到動作,有位媽媽發現孩子在走樓梯時,腳需要抬很高才放下,大家都歸因於孩子肌肉姿勢控制問題,但結果是因弱視而導致的動作障礙。

陳慧如醫師強調,「應全面進行兒童發展篩檢,才能找出真正的關鍵問題」。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1.5~3歲發展遲緩比例偏高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無論是先天或後天的腦神經肌肉損傷或心理社會環境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發展遲緩。不過,因為先天性障礙導致的發展遲緩個案並不多,根據2023年WHO統計,5歲以下有發展障礙的兒童盛行率約7.5%,包括:先天性神經發展障礙(4.1%)、新生兒併發症(1.4%)、聽損和視損(1.3%)等。

至於台灣本土案例,根據陳慧如醫師在臨床上的觀察,「先天有障礙的個案占比不高,與WHO統計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1.5~3歲有發展遲緩的比例偏高,反映的是生活經驗不足,讓孩子的發展出現落後現象」。根據研究,不少孩子的功能障礙是來自後天環境剝奪(缺乏足夠的刺激與孩子嘗試的機會),當環境剝奪因子愈多,功能障礙的種類就愈多。

她強調,「先天問題造成的障礙不會好,但後天的生活經驗不足卻是能夠加以改善的問題!」

推動全新篩檢服務.執行醫師先上課

陳慧如醫師表示,為了推動全新的發展篩檢服務,全台約有三千多位兒科醫師、家醫科醫師與幼兒專責醫師,已先接受標準化訓練,並經過考試,通過後,具有「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使用說明」課程合格證明,才能執行篩檢服務。「因為必須有一致的評估標準,因此,訓練過程的確有點辛苦」。

她舉例,要測試孩子是否能打開瓶蓋,瓶子的螺紋有幾圈、瓶蓋要旋到何種程度;或是球是否能丟進杯子內,球的直徑與杯口大小都必須有所規範,才能讓所有執行的醫師依循「同一把尺」的標準,評估孩子通過與否。

陳慧如醫師說,為了孩子好,即使是資深醫師也要參加訓練,上完課施作醫師均具有「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使用說明」課程合格證明。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早期療育不能只靠醫療介入

然而,陳慧如醫師表示,「對於發展遲緩,家長過於重視醫療端的治療。事實上,早期以任何方式的介入都算是『早期療育』,並不是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復健才是早療,這也是應該將療育分級的目的,嚴重的個案到醫療院所,屬於功能發展落後的更需要父母在居家照顧上多所費心,因為像有些語言或動作能力落後的狀況,多是經驗不足導致」。

另外,她提醒,「不是孩子有去復健就能得救,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多陪著孩子練習,將老師教的技巧運用在生活之中,讓孩子從不會到熟練」。

陳慧如醫師認為,評估結果落在「淺灰區」者,非常需要受到重視,也凸顯了「居家介入」的重要,由專家給方向,讓父母更知道陪伴與引導孩子的技巧。落後的能力要如何追趕?其實只要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自然能從生疏到熟練,「不要把這套發展篩檢量表視為考題,而是當做父母陪孩子練習能力的依據」。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打好心智發展基礎.培養優質競爭力

陳慧如醫師表示,即使推廣「早期療育」的觀念已有相當時日,但從臨床上依然可看到,父母抱持「現在不會,大了就會好」的態度。她以語言發展為例,「目前語言發展遲緩的比例不低,甚至快要超過了表現正常的孩子。雖然的確有的孩子屬於晚發性語言,但會講不一定講得好」。

試想:都是同年紀的孩子,若一個只是會講簡單語彙的孩子,置身在一群嘰哩呱啦講個不停的孩子中,高下立判,大家的好表現將會為講簡單語彙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壓力?而這份壓力是否讓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影響今後的學習成效?

陳慧如醫師分享,有個孩子1歲7個月,坐不住,語彙只有「拿」、「爸爸」、「媽媽」,很明顯有語言發展的問題。有些孩子看似有情緒障礙,問題也是來自語言發展不佳。「精細動作和語言發展落後,問題多是因為經驗不足」。

對於疫後成形的「小烏龜世代」,大部分的論點是,在疫情期間,小孩甚少外出與人接觸互動,但陳慧如醫師提出不同看法,「疫情時,父母多在家工作,大家哪裡也不能去,理論上,陪孩子的時間變多,而3歲以前的孩子本就是在家活動為主,應該是一個適合讓孩子模仿學習的環境,怎麼卻反而普遍在發展上出現落後的問題?」

陳慧如醫師強調,「關心孩子發展落後需要療育的同時,父母陪伴小孩的技巧也需要被重視,家庭功能更要被關注,更能全方位發揮預防介入的效果」。

擔心的父母或許會自費送孩子上相關療育課程,她提醒,「方向要對!例如職能治療的範圍可以是動作協調、小肌肉操作、感覺統合、注意力訓練或是行為訓練,必須先釐清問題所在,才能透過療育課程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或進步速度慢,有可能是還沒找到真正的問題或方向」。

不可否認,當前孩子所面臨的競爭不容小覷,尤其都會區的孩子往往因擁有更豐富的資源,而在競爭力上具有優勢,該如何幫助孩子有競爭力,比起坊間各式各樣的課程,其實父母從小一點一滴的用心灌溉,幫孩子打好心智發展的基礎,才是更具實力的競爭力。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兒童發展篩檢│黃金療育期│兒童發展│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心智發展

發展篩檢需要醫師施作

過去,在健兒門診時,兒科醫師會檢視父母填寫的檢核表,並從與孩子的互動中觀察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現在的篩檢評估,則是由醫師根據檢核表所列的項目依序與孩子互動,通過與不通過都有具體標準,醫師也受過標準化的訓練,更能客觀掌握測試孩子發展的品質。

陳慧如醫師說,「醫師親自看孩子走路的步態、疊積木的穩定度,可看到很多的細節,而不是只聽家長的描述,有助確實掌握孩子的狀況」。她表示,「甚至有的醫師帶著量表進行家訪,進而對家庭功能有所了解,從中感受到家庭功能需要被關注的重要性」。

她提醒,父母帶孩子接受評估時,也可觀察醫師施作狀況,「一定要醫師親自與孩子互動後,才能在量表填寫評分,確保落實篩檢評估的品質,避免因草率而對孩子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伊甸推動早療30年,幫助慢飛天使跟上進度,回歸主流教育,以共融帶來共榮
近8成父母每天陪孩子不到4小時 ! 千萬不要因為忙碌 , 錯過早療的黃金治療期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