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一號桃園楊梅休息站發生嚴重車禍,一輛載有2名成人及6名兒童的電動休旅車,因不明原因自撞分隔島後起火,截至26日上午8時許,新增第四死!車內4歲女童和2歲男童皆不幸宣告搶救無效。
這起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注電動車的安全性,尤其是「電動車自撞後為何容易起火」成為討論焦點。
電動車自撞為何容易起火?
電動車起火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其鋰電池設計,當車輛發生劇烈碰撞時,電池組可能因擠壓或結構破壞而發生短路,進而導致熱失控。
所謂的熱失控,是指電池內部溫度急劇上升,並持續釋放能量,最終導致起火甚至爆炸。
與傳統燃油車不同,電動車電池的火勢較難撲滅,且燃燒時間更長。
一鍵看楊梅休息站事故現場畫面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起火嗎?
根據國際數據分析,其實電動車的火災發生率其實低於燃油車。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每10萬輛電動車僅發生25起火災,而燃油車則有1530起,然而,電動車起火後的處理難度較高,加上媒體報導頻繁,導致大眾對電動車起火風險的認知有所偏差。
電動車撞擊後起火有何特別之處?
燃油車在碰撞後起火的主因通常是燃油洩漏,與火花接觸後引發爆燃,而電動車則不同,鋰電池的「化學特性」使其在受到外力擠壓時,可能引發內部短路並持續燃燒。
此外,電動車的電池燃燒時,會釋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環境及人員造成更大的威脅。
電動車火災為何難以撲滅?
電動車火災的撲滅難度高於燃油車,主要原因在於鋰電池在熱失控狀態下仍持續釋放能量,傳統滅火方式難以快速降溫。
根據消防專家的建議,撲滅一輛燃油車火災約需2000至4000公升水,而電動車則可能需多達15萬公升,這對消防資源配置造成更大挑戰。
楊梅休息站事故恐是三元鋰電池釀禍?
楊梅休息站自撞事故也引發廣大網友討論,尤其在PTT論壇上,有網友推測事故車輛可能為IONIQ 5,從事故畫面來看,車輛尾部與輪圈特徵均與該車型相似。
該網友指出,IONIQ 5早期採用三元鋰電池,而本次事故火勢猛烈,令人擔憂其電池類型可能仍為三元鋰電池。
鋰電池不同種類各有什麼特性?
目前市面上的電動車主要搭載兩種類型的鋰電池,分別為三元鋰電池(NCM/NCA)與磷酸鐵鋰電池(LFP)。
三元鋰電池: 能量密度較高,可提供較長續航力,但一旦發生意外,可能迅速爆炸並產生大量明火,讓駕駛與乘客的逃生時間極為有限。
三元鋰電池在高溫或受損時,容易發生「熱失控」現象,迅速釋放大量熱能,並伴隨劇毒氣體,導致火勢難以控制。此外,水或傳統滅火器對於撲滅此類火災效果有限,須使用專用滅火劑或持續降溫處理。
根據YouTube上的實驗影片顯示,當三元鋰電池的保護層受到刺穿或損壞,將迅速發生爆炸並產生高達500度的火焰。
由於其能量密度高,在市場上被廣泛應用於電動車,但也因此潛藏較高的風險,使用時需特別注意安全防範。
磷酸鐵鋰電池:雖不會立即產生明火,但溫度會逐步升高,最終可能達到500度,進而引燃周圍物品。
化學成分與結構會影響安全嗎?
三元鋰電池:鎳、鈷、錳等成分,能量密度高但熱穩定性低。
磷酸鐵鋰電池:穩定性佳,壽命較長。
能量密度與重量有何影響?
三元鋰電池較輕,續航表現佳,但散熱需求高。
磷酸鐵鋰電池較重,穩定性佳,適合長期使用。
電池撞擊會有什麼後果?
三元鋰電池可能因內部短路導致瞬間起火。
磷酸鐵鋰電池則相對安全,影響較小。
極端環境下表現如何?
三元鋰電池不耐高溫,需謹慎存放。
磷酸鐵鋰電池在低溫環境下可能性能下降。
鋰電池自燃案例有哪些?
回顧2022年,藝人林志穎駕駛特斯拉發生自撞事故,車輛起火燃燒,所幸當時有熱心民眾及時救援,才未釀成更大悲劇。
然而,在拖吊過程中,車輛再度起火,消防人員不得不持續灑水降溫以控制火勢。該事故凸顯三元鋰電池的高風險特性,與其難以撲滅的問題。(推薦閱讀:上任僅3天就讓世界超緊張!從電動車、能源到北韓,沒有任何國家或產業想被川普「點到名」)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選購電動車時,應充分了解電池類型與安全性能,並確保車輛符合最新的安全標準。此外,車主應避免長時間高溫停放車輛,並定期檢查電池健康狀況,以降低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