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M4/3 真旗艦降臨 Olympus OM-D E-M1X 評測報告

Mobile01

更新於 2019年01月29日01:57 • 發布於 2019年01月24日06:00 • 吉姆林

Olympus OM-D 系列自 2012 年推出以來已長達七年的時間,隨著產品線的規劃逐漸細分為三種等級,分別是 E-M1、E-M5 及 E-M10,過去 E-M1 不論是規格或性能都是 Top 等級,但現在全新發表的 Olympus OM-D E-M1X 才是貨真價實的真旗艦啊!一體成型的垂直把手設計、雙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器、更強悍的耐候能力、能實現 7.5 級光學防手震、Pro Capture 模式、18fps 高速連拍(AF/AE)、-6 EV 對焦能力、內建 Live ND 功能與 50MP/80MP 高解像拍攝模式,更特別的是這回 Olympus OM-D E-M1X 同時內建 GPS、壓力計、羅盤、溫度的感測能力,甚至可以記錄行徑的軌跡,這次 Olympus 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打造 E-M1X,接著就讓我們先從外觀開始介紹!

▌E-M1X 外觀及特色介紹 

▲E-M1X 外觀及規格口述介紹。

內建垂直握把

更強悍的機身

過去不論是早期的 4/3 接環或是後來的 M4/3 接環,其實都不曾出現過內建垂直握把的機種,看到這外型或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Canon 1DX 或 Nikon D5 系列,因為印象中只有機皇等級的旗艦機才有這類的設計,想當然這也代表 E-M1X 在 Olympus OM-D 的崇高地位,但售價自然也不親民,是為專業人士所量身打造的機種。其體積來到 144.4 x 146.8 x 75.4(mm),淨重則是 849 公克,若是加上雙電與記憶卡重量則會增至 997 公克。

E-M1X 本體架構為鎂合金材質,把手的深度完全不輸全片幅的旗艦機,很難想像這是 M4/3 片幅的機種,也正因為這一體成型的機身,沒有電子接點外露的問題,各部件的密合度也更高更紮實,使得 E-M1X 的防塵防滴能力更加全面,在原廠的防潑水測試影片中不單單只是水霧測試,而是用加壓水柱往 E-M1X 的四面八方沖洗,藉此展示 E-M1X 的防潑水能力,而除了防塵防滴之外 E-M1X 亦具備 -10 度 C 的防凍能力,可以說是極地攝影師創作的最佳選擇,關於耐候的能力從 E-M1 開始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例子,這方面可以說是 Olympus 的強項。 

E-M1X 搭載 20.4MP 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標準感光度最高來到 ISO 6400,可擴展至 ISO 64~25600,值得一提的是 E-M1X 在感光元件上加入新的抗反射塗層(AR 鍍膜),覆蓋在感光元件上密封玻璃的兩側,藉此減少耀光及鬼影,同時可避免拍攝 4K 影片時高速信號減少的問題,因而節省電量。

E-M1X 搭載雙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引擎,雖然維持在 4 核心不過因為處理器數量升級至兩顆,所以不論在啟動時間、睡眠模式下重啟的反應、雙 UHS-II 的配置、AI AF 的加入、手持高解像拍攝乃至於 Live ND 都是因為雙 TruePic VIII 處理器的加持才能辦到。 

●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以上是搭配標準變焦鏡頭與長焦定焦鏡頭的範例,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及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是我這次拍攝的主力鏡頭,另外還有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及 M.Zuiko Digital ED 25mm F1.2 Pro 有拍攝到少量的素材;不過以實用性來說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還是完勝,因為等效焦距涵蓋 24-200mm 這泛用性真的很高啊!一機一鏡就能應付各種拍攝題材。 

正面握持(水平)

正面握持(垂直)

背面握持(水平)

背面握持(垂直)

在官方的簡報介紹中特別提到 Olympus OM-D E-M1X 的握把,是以醫療手術用的內視鏡儀器的操作握感為範本下去做設計,因此 E-M1X 的握感絕對是優於 E-M1 Mark II(含把手),這是握持時很容易可以感覺出來的差異,不論是水平操作或垂直拍攝,其握感幾乎是相同的,看來 E-M1X 在這方面果然是下足了功夫! 

快門/前轉盤

自訂鍵

閃燈同步孔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可能有發現 E-M1X 的前轉盤與快門鍵是採分離式設計,而且轉盤的結構由外露式改為內嵌式,如此一來遇到外力撞擊時較不易損壞,耐用度相對也更高;而 E-M1X 的快門壽命則來到 40 萬次,要比 E-M1 Mark II 的 20 萬次要多了一倍,快門按壓時的回彈力道依舊很強很Q,另外極短的快門時滯也是 E-M1X 的強項,拍攝時的反應幾乎與全幅機皇無異。 

機頂一覽

左肩操作區

曝光模式轉盤/曝光補償/感光度/錄影鍵

E-M1X 將電源開關移到正後方,我自己覺得比 E-M1 Mark II 要好操作,再來左肩上方的快捷鍵這次將 BKT 獨立出來,對焦/測光、連拍模式的快捷則維持不變;再來看到右肩的部分,後轉盤因為改為內嵌式結構,所以機頂上方釋出了空間,但各位一定跟小編同樣好奇,為什麼不加入機頂螢幕?據官方的說法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機頂螢幕可安裝」,嗯…好吧!這塊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要找到合適的螢幕又能顯示足夠的資訊,又兼具耐候能力或許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再來右肩上方的曝光補償、感光度及錄影按鍵的尺寸皆不同,而且每顆按鍵的表面皆做出差異化,例如曝光補償按鍵是光滑的平面,感光度按鍵帶有顆粒感,最後錄影鍵則維持內凹的設計,這讓使用者拍攝時肉眼無須離開觀景窗也能掌握當下的操作按鍵。拍攝模式轉盤則是同樣具備 Lock 的功能,單按可鎖定或解鎖轉盤功能。 

機背一覽

多角度翻轉螢幕

E-M1X 的機背按鍵配置與 E-M1 Mark II 也有些不同,例如觀景窗右邊的撥桿方向做了改變、MENU 按鍵移到了左下方、播放鍵移到五向按鍵的左下方,操作起來更加順手;再來翻轉螢幕同樣能提供 E-M1X 靈活的構圖且支援電容式觸控,在快速選單模式下支援觸控操作,也可以進行觸控對焦或同步釋放快門。

全新的電子觀景窗是 E-M1X 最自豪的配備之一,採用非球面鏡片與高折射率鏡片組成,可提供 0.83x 的放大倍率與 100% 的視野率,即使是畫面邊緣依舊能維持無失真的顯示能力,最高更新率為 120fps,最短延遲時間只有 0.005 秒;透過雙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器的加持,能使暗部影像顯得更加平滑,避免斷階的問題出現。

新增對焦搖桿

垂直握把操作區

新增Lock撥桿

E-M1X 是 Olympus 從 2009 年 E-P1 推出至今第一款內建「對焦搖桿」的機種,對焦搖桿對小編這種老派的 DSLR 用戶來說真的很重要,因為多數時間我還是習慣用觀景窗取景,儘管 E-M1X 也支援「AF目標觸控板」,不過那個反應跟實體的對焦搖桿還是有段落差且直覺性也不夠,有實體對焦搖桿還是王道,尤其是對職業用戶或進階的攝影玩家來說,這也是為什麼 GH5 早就加入對焦搖桿的設計,擁有龐大 MILC 支持者的 Sony 也在 A9 之後將對焦搖桿下放到 A7R III 與 A7 III 身上。

因為內建垂直握把的緣故 E-M1X 機背也增加不少空間,包括 MENU 及刪除鍵的下移,垂把處同樣有一顆獨立的對焦搖桿,垂直握持拍攝人像時操控性也不打折扣;再來機背下方另外新增獨立的「Lock」撥桿,這在許多 MILC 機種上因為體積的關係,這功能幾乎都是做在選單內而沒有實體鍵,E-M1X 的 Lock 撥桿除了可立即鎖定按鍵及轉盤以防誤觸之外,也支援客制化選項,使用者自訂鎖定的項目。 

機身左側

麥克風插孔

耳機插孔

HDMI輸出/Type-C插槽

支援行動電源供電

E-M1X 具備豐富的外接埠設計,包括麥克風、耳機孔、HDMI 及 Type-C 的傳輸/充電埠,可透過行動電源進行供電,但不支援邊充邊拍,透過 USB 充電約兩小時可以充滿。 

機身右側

電子快門線插槽

雙 UHS-II 插槽

更安全的開啟方式

因為 雙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器的加入,這讓 E-M1X 支援雙 SDXC UHS-II 插槽,第二槽可作為備用槽,也可依需求獨立儲存或同步儲存相同檔案。上圖在艙蓋的內緣可以看到防水橡膠,藉此避免塵水的入侵,小編在拍攝 E-M1X 的情境照時以大量的水柱與泥沙覆蓋在機身表面,最終 E-M1X 還是頭好壯壯,稍後各位可以看看縮時影片的紀錄。

快速抽換電池

可安裝兩顆電池

可外接持續電源

電池型號 BLH-1

E-M1X 比較可惜的是並沒有重新設計電池而是延用 BLH-1,兩顆電池正常狀態使用下約可拍攝 870 張靜態照片,說實話這對無法應付職業攝影師單天的拍攝量,何況這是還未開啟 GPS 功能的電力表現,如果開啟 GPS 及溫度、電子羅盤等功能的話,可能就會只剩 500 張不到的續航力。電池匣一次可放入兩顆電池,更換電池時不需拆除快拆板或腳架,就算只放單顆電池也同樣可作業唷!

位於機底的腳架螺牙位於光軸上,其實還滿希望這類內建垂直把手的旗艦機種,除了腳架孔之外還能增設定位孔,因為機身較重較大比較容易因碰撞而位移。緊接著就是 E-M1X 的相關測試,不過因為這次的測試時間有限加上好幾天都是陰雨天,所以小編將測試項目放在 E-M1X 的主要特色上,請各位見諒(但其實該測的應該都測了啦)。

▌防塵/防滴實戰

為了呈現首圖的拍攝情境,大量的水是絕對必要的,另外也免不了泥沙伺候,其實這影片是小編拍到一半才開始錄的,前面已經潑水潑了好幾回才熊熊想到。內建垂直把手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不必擔心接縫處會卡沙,或是水珠流到電子接點處,當然拍攝途中 E-M1X 其實都是關機狀態,沒開機前誰都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好吧!我的年終泡湯了…(開玩笑),拍完情境照之後更重要的就是要把機身洗乾淨才能歸還廠商,這是基本的禮貌…其實洗淨後開機的那一刻我內心有點「挫」,好家在順利開機也能正常拍照,總算是安全下庄,突然想到 E-M1 測試時拿去拍 Color Run 的情境,當實拍完帶回家「洗」相機的畫面也是歷歷在目啊!

▌感光度(E-M1X vs. E-M1 Mark II )

小編在測試感光度時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那就是我當下沒注意到 E-M1 Mark II 的低感光度居然是 ISO 64 直接跳 ISO 200,中間沒有 ISO 100 的選項,當下沒發現讓 E-M1 Mark II「ISO 64」用 E-M1X「ISO 100」相同的曝光秒數來拍,所以整體偏暗…以上廢言到此為止讓我們進入正題。

整體來說 E-M1X 的高感光度表現比 E-M1 Mark II 好上一級左右,ISO 800 時還能保留多數的細節,不過 ISO 1600 起就有明顯抹除的痕跡,堪用值大概在 ISO 3200~6400 之間;因為 E-M1X 的感光元件僅 17.4 x 13.0(mm),這也是高 ISO 無法與全片幅抗衡的主因,畢竟這是先天體質上的差異所造成。

【E-M1X】64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E-M1 II】64

_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 動態範圍

這次 E-M1X 的影像核心搭載 20.4MP 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以及雙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引擎,原本對它的動態範圍有所期待但似乎是我多想了,原本測了 ±5EV 的表現,但實際 ±3EV 就能看出結果了。當曝光不足時 -3EV 還是可以透過軟體輕鬆將亮度拉回,但過曝 +2EV 時就算調整後還是有明顯的段階問題出現,更不用說 +3EV 的表現了。

【調整後】-3

-2

-1

±0

+1

+2

+3

_

_

_

【原始】-3

-2

-1

±0

+1

+2

+3

_

_

_

▌業界新標竿!7.5 級光學防手震(機身+鏡頭)/ 24mm 手持

E-M1X 搭載新型的陀螺儀感應器,實現了傳統 IS 偵測精度的五倍,單機身就具備了 7.0 級的機身防手震能力,搭配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能使防手震達到 7.5 級;而業界眾多強調機身防手震的相機,唯獨 Olympus 的效果讓我最有感,半按快門對焦時那種「凝結」感是其它品牌所沒有的。

以下的測試皆搭載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首先小編進行 24mm 夜景的拍攝,分別測試 4 秒、8 秒及 15 秒的手持拍攝穩定度,拍攝時皆以觀景窗取景。手持 4 秒 的成功率高達 9 成;不過手持 8 秒對應 24mm 才符合 7.5 級防手震的標準,而手持八秒時成功率至少有在 6成;當曝光時間來到 15 秒的時候,成功率就只剩 4 成不到啦!但整體來說這樣的表現已經是業界的新標竿,只有 Olympus 能超越 Olympus。

【24mm/手持4秒/原圖】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4mm/手持8秒/原圖】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4mm/手持15秒/原圖】01

02

03

04

05

▌「近景+遠景」7.5 級防手震實測 / 200mm 手持一秒

再來這裡我們測試 E-M1X 搭配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然後以等效 200mm 手持 1 秒拍攝近物及遠景的表現,拍攝近物時幾乎是全軍均覆沒,雖然有 7.5 級防手震的加持但難度還是太高。接著我測試遠景的部分,成功率立馬提升到 9 成的水準,果然防手震的效果跟拍攝距離脫不了關係啊!

【200mm/手持1秒/近物】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0mm/手持1秒/遠景】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6EV 暗部對焦

Canon EOS 5D Mark III 24mm ISO12800 f/4.0 1/2s

E-M1X 在暗部對焦能力上這次也是下足了功夫來到「-6EV」,上一台支援到 -6EV 的機種應該是全片幅的 Canon EOS R 無誤!沒想到那麼快就有新對手出現了,不過要達到 -6EV 的暗部對焦能力必須要搭配 f/1.2 的大光圈鏡頭,因此測試時我是搭配 M.Zuiko Digital ED 25mm F1.2 Pro 來作業,以上是我用 5D3 紀錄下的測試現場,主要光源僅有畫面左邊的 LED 燈泡,亮度估計是 1 流明左右,緊接著可以看看實拍的過程。

▲-6EV AF Speed Test(Low Light),觀看時記得開聲音才能聽到小編的介紹唷!

E-M1X 25mm ISO6400 f/1.2 1/4s

繼續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