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3 月底,《我們與惡的距離》轟響出台灣「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聲音,在台灣引起「死刑」議題正反兩方的思辯,也拉出「思覺失調症」的痛苦聲音,發人深省,直到甫判決的「殺警案」都能見其討論聲浪。當然,當年更無懸念橫掃金鐘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最佳導演(林君陽)、編劇(呂蒔媛)、女主角(賈靜雯)、男配角(溫昇豪)、女配角(曾沛慈)6 項大獎,此劇的幕後推手之一,便是「大慕影藝」的製作人林昱伶。
《做工的人》原著 滿腔憤怒與哀嘆
由林昱伶領軍的大慕影藝,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榮耀無數,激盪的漣漪不斷,但其實,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前,《做工的人》才是林昱伶原先瞄準的的首部自製劇計劃,《做工的人》改編自工地作家林立青在 2017 年出版的同名書籍,林昱伶則在同年 7 月買下原著版權,歷經三年時間,途中甚至天外飛來一筆《我們與惡的距離》,才終於將《做工的人》於 5 月 10 日推上世人眼前。
先談談《做工的人》原著小說,讀《做工的人》最大的體悟是,作者林立青提供給廣大讀者們一種觀看的角度,用自己在工地擔任監工的眼,再將平常手上拿慣的板工器具化做文學之筆,帶領人們前往從未見過的真實場景,樸實,不經雕琢,卻真誠動人。
要寫在工地裡打拼、搏鬥的人,由林立青出發書寫或許是適合的,在寫作的動機之上,人們似乎能不再懷疑作者想藉著較為困苦的族群,進而「利用」、「剝削」,再透過中產甚至上流階級獵奇的關照,產生一種廉價的反饋與反動,進而聲名大噪(或是利益雙收)。
至少在我眼中看來,林立青寫《做工的人》無意消費工人,不為名也不為利,不拐彎抹角地所寫所見,有的是滿腔的憤怒以及哀嘆。
「憤怒」社會體制的諸多不公不義,生活已經夠苦悶,警察局、環保局不處理重大案件,抓「真正」的壞人,反而處處刁難,如水洗工地污泥進到排水溝中,就要開罰上萬元罰款,對工人們來說,簡直要命(但動輒上萬元的罰款,對大多數人來說也都是要命),諸如此類的大小事,都是難堪。
「哀嘆」生命的不確定性太多,緣分易逝、易散,想改變的事情再多,內心深處想幫助他人的心再滿,終究能力有限,結構性問題終究只能提出,無力解決,肚子都填不飽了,哪有餘力跟整個社會上層權威、各方勢力拍版叫陣。
這些事情,林立青看見,於自身經驗中提煉進而書寫,或許期盼的是消弭社會大眾的偏見,幸運一點,或許能讓工地產生變化,哪怕是一點點改變或是擁有被看見的可能,都成了林立青書寫的動力之一。
《做工的人》影集 以喜劇為底 側寫人性
而上述的憤怒以及哀嘆,似乎與工人們共同喝著保力達 B 混搭米酒、莎莎亞椰奶或是伯朗咖啡,幾杯「工地套交情」的飲品下肚之後,就能短暫的忘卻。
但全書在這種憤怒以及哀嘆之中,反而看見一種認命但不服輸的精神,書中的工人模樣,雖然林立青表面上寫的苦、寫的悲,但如果讀者願意向下挖掘,能發現這些人常常是「樂天之人」,「哭一天是過日子,笑一天也是過日子」這種爛俗的心靈雞湯,似乎在他們身上獲得最好印證,而這種底氣,恰恰就是戲劇《做工的人》的核心。
於是,由林昱伶製作,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等人主演《做工的人》,就有了喜劇的基底,戲劇面不打悲情牌,進一步與原著表面悲苦的樣貌拉開距離,聰明地在喜劇中側寫出人性的複雜面向(這點近期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有討論,《小丑》就是一例),不卑也不亢,且最重要的是,並不失原作精神,這就是令我最驚喜的地方,製作團隊的確大膽,但從前兩集來看,頗見效(笑)果。
看完前兩集,這群演員演繹的工地人生,的確令人好奇,李銘順、游安順、薛仕凌三位「噗攏共」的表現,也做到令觀眾耳目一新,事前最擔心李銘順的台語口氣,也算過關,而薛仕凌的演出更替全劇增添渾然天成的純真模樣,可愛討喜。
《做工的人》不走大鳴大悲的套路,這群工人或許窮,想發大財,但不偷、不搶、不拐、不騙,有自己的方式用力作夢、努力生活,有尊嚴地過日子,從來不是用收入衡量,僅用兩集,就帶著觀眾進入「工地人生」,「管他做工還是做仙,人生就是要有希望嘛!」的口號不只喊得響亮,也具穿透力,更具普世價值,工人們說穿了,和你我無異,無關所謂階級。
若進一步與近期火熱的台劇《誰是被害者》相互觀看,兩部劇集都是想讓社會中一群「無法發聲的人」被看見,一部用粗暴、極端的黑暗,帶領觀眾找尋生命微光;一部則用輕鬆、可愛的無厘頭,帶領觀眾望見從所未見的生活能量,縱使戲劇形式、手法不同,但本質皆回歸「人性」,解剖不被理解的群體。
不管是原作或是戲劇,林昱伶、鄭芬芬、林立青等等,不願站在文化、階級優劣的獵奇角度,誠懇把現象與問題拋出,《做工的人》藉著他人故事去嘗試理解不同人生,將社會上較少人關注的樣貌轉化為極具可視性、易讀性的狀態,觀眾或讀者能否進一步審思,或許是看/讀完作品的課題,戲劇跟原作一樣,都試圖打破所謂的階級鴻溝,說階級或者有點模糊,更精準一點說,是想讓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人們,彼此多關心一點,這種關心並非廉價,更或者,關心真有所謂廉價?
若透過一齣影集、一本書籍,有了感動進而看見平常忽視的面向,就是一種不可思議,都值得為之動容。「看見」「同溫層」以外的人、事、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則,社會上的對立、撕裂怎如此容易,不諒解、不溝通、不傾聽才是原罪,《做工的人》打開視野、補足想像,甚至引起群體共鳴,已屬難能可貴,希冀這個社會能持續對話,保持溫柔,誠摯推薦《做工的人》。
延伸閱讀:
- 4K 追劇追起來!台劇《做工的人》4K 高畫質版 myVideo 平台獨家提供線上看劇
- 繼《與惡》後 HBO 再推原創台劇《做工的人》,暢銷著作改編 5/10 起電視線上看的到
-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評+操盤團隊深度全解析,這是改變台灣影視的旗艦大劇!
- 【劇評】《誰是被害者》:將台劇推向另一高峰,替無法發聲的社會底層殺出血路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