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只因鄰國宣稱「神聖不可分割」…他們在家鄉成為沒有國籍的人

上報

更新於 2023年01月05日23:22 • 發布於 2023年01月05日17:07 • 王冠云
2021年齋戒月期間,遭到以色列警方鎮壓的巴勒斯坦示威者。(湯森路透)
2021年齋戒月期間,遭到以色列警方鎮壓的巴勒斯坦示威者。(湯森路透)

「以色列不想要我們在耶路撒冷,也不想要任何巴勒斯坦人繼續留在這片土地。」薩賓(Sabreen)誕生於東耶路撒冷舊城區,家族自以色列建國前就已定居在此。

在國際強權推崇的「兩國方案」下,東耶路撒冷本將成為巴勒斯坦建國後的首都,使其歸屬權一直是過去、現在、未來以巴關係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與阿拉伯國家簽署停戰協議,耶路撒冷分為東、西區,西耶路撒冷由以色列政府控管,當時東耶路撒冷與西岸則委託約旦管轄。

(時報出版提供)

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在六日戰爭贏得勝利並入侵東耶路撒冷後,這裡便一直被以色列非法占領,即使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奧斯陸協議》後成立,對東耶路撒冷仍舊沒有實際掌控權。當地居民時不時會受到以軍威脅,以色列議會(Knesset)更在二○一八年通過新法案,重申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家」,且此法案將保障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永不可分割的神聖首都」,令在場的巴勒斯坦裔以色列議員氣得當場撕掉法案文件。

這條法案的通過具有兩重意義:

首先,以色列將以「種族(宗教)」定義國民的優先條件;第二,實現東耶路撒冷成為未來巴勒斯坦首都的願景將更加艱難。

過去幾年來,已有其他許多位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社區收到以軍驅離的傳票,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被改建為以色列屯墾區。這個不斷遷除巴勒斯坦人口的目的,表面上是以軍所說的拆遷非法建築物,實際上則是將巴勒斯坦人口漸漸推出耶路撒冷的版圖。

例如,二○二○年十月,以色列法庭決議將謝赫賈拉社區的土地權判給即將進駐的以色列屯墾居民,同樣是遵循這種規則。此後,謝赫賈拉的居民不斷抗爭上訴,希望能夠以合法途徑免於被逐出家園的地步。然而,二○二一年四月,以色列警察協同屯墾居民強行進入謝赫賈拉社區,以武力驅逐在場聲援的人權運動人士與仍堅守在家的居民。

世世代代早已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有的在以色列建國後流離失所成為難民,遷徙到周邊的約旦、黎巴嫩、土耳其或更遠的歐美國家;其他留下來的巴勒斯坦人則和薩賓一樣,成為「東耶路撒冷居民」。

「我們是一群沒有身分和國籍的人,以色列政府透過各種政策要讓我們離開耶路撒冷,沒有任何政府會保護我們,我們也沒有權力參與任何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國會和總統選舉。」

薩賓表示,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不是以色列國民,也不是巴勒斯坦國民,他們沒有國民身分證,僅有「東耶路撒冷居留證」(East Jerusalem Residency)。若任何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想要到其他國家留學念書,在東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工作,與其他城市、國家的人結婚,一旦離開這裡,居留證隨時可能被以色列「依法」取消,讓他們再也不能回家,也不能探訪仍在東耶路撒冷的家人。

除了沒有身分證外,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也沒有護照,僅有兩張分別由約旦和以色列發的旅行證書。若想經約旦出入境旅行,只能向約旦政府申請旅行證件(Travel documents);雖然東耶路撒冷是由約旦管轄,但巴勒斯坦人拿到的旅行證件沒有約旦人的國民身分證字號,因為約旦不承認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擁有約旦國籍。但諷刺的是,以色列發的旅行證件卻指稱他們皆是約旦人。

「這樣一來,以色列就可以說我們都是約旦人,不是難民也不是無國籍的人,可以統統搬去約旦。但很明顯的不只是國籍與身分證的問題,而是納坦雅胡好幾年前就開始宣稱,以色列是給猶太人的國家,從沒有想要與本來就住在這裡的巴勒斯坦人『和平共存』。」

薩賓解釋:「二○二一年,由於謝赫賈拉事件、以軍攻擊清真寺和空襲加薩開始的抗議行動,從西岸到加薩,以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民都投入其中,現在和妳說話的同時,我仍然聽見從舊城大馬士革門那裡傳來的槍聲與手榴彈爆炸聲。每天張開眼到闔上眼,想的都是今天會不會平安活著。全世界的人不斷問我們為什麼要抗議?為什麼不想要和平?但他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起義是以色列超過七十三年『殖民結果』,我們從來沒有『挑起戰爭』,這是對所有不公平的種族歧視政策的反應。」

「為什麼趕走一個謝赫賈拉社區的事件會引起全巴勒斯坦人的憤怒?因為我們能夠預見自己的未來就像他們一樣,有一天會被趕出家園。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人,如果住在這樣不公平種族隔離政策的待遇中,都不可能繼續默默忍耐下去,『維持現狀』代表的是繼續活在殖民與軍事統治裡。」

*本文摘自《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王冠云(Cynthia Wang)

以巴關係研究學者,跨國跨語言自由記者,作品內容橫跨影像與文字,長年於《換日線》開設專欄,專題包含〈牆內;牆外〉與〈撕下難民的標籤〉。其他作品可見於《蘋果日報》、《報導者》、《關鍵評論網》,目前在加拿大研讀傳播與文化博士學位,研究主軸包含跨國女性主義、殖民主義與巴勒斯坦,多次在相關期刊與會議中發表學術作品。

自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學系,雙主修新聞學系始,便一腳入了中東這塊神祕土地。二○一六年完成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傳媒碩士學位後,決定直赴中東火藥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開啟了與巴勒斯坦的不解之緣。

巴勒斯坦,一個曾經只是在新聞媒體上讀到的戰爭名詞,一個在Google地圖上沒有名字的國家,一個國土與以色列邊界重合的地方,一方自一九四八年起戰爭死傷從未止歇過的土地。土生土長於臺灣的王冠云,是一個局外人,但女兒和兒子身上皆流著一半的巴勒斯坦血液,使她同時擁有局內人的身分。以與主流媒體不同的角度,她立志為臺灣的閱聽眾記錄、寫下那片土地上未曾被人聽過的故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