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花蓮景點存起來] 跨越100年的伐木記憶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花蓮縣政府

更新於 02月17日06:21 • 發布於 02月17日06:21

蒼鬱林木圍繞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中,周圍瀰漫著檜木的香味,遺留下來的老房舍及舊鐵道,無一不是歲月的痕跡,讓人走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那個伐木年代裏。

那些年的伐木歲月

林田山舊稱為「森坂」(日文發音為「MOLISAKA」),意指山坡上長滿森林的地方。早在西元1918年,日本人就開始在林田山地區伐木,1939年更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大規模展開伐木作業。戰後林田山林場輾轉交由中興紙業經營,1960年代達到巔峰,萬榮、大觀、溫泉及高嶺4條運材鐵路,配合架空索道,不停地運送從各伐木區砍下來的木頭。此時最多約有二千多人居住在林場,各種民生設施因應而生,食堂、福利社、市場、米店、醫務室、公共浴室、洗衣部、理燙髮部及消防隊等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學校及電影院,儼然是座繁榮的山城。
直到1972年發生一場嚴重的森林火災,燒毀許多木材集運設備,龐大損失迫使中興紙業放棄林田山的伐木事業,並由林務局接收林場。1980年代環保意識抬頭,政府開始實施禁伐天然林的政策,不再伐木的林田山逐漸沒落,繁榮的景象終趨向平淡。而林場遺留的檜木房舍、運材鐵道及伐木設備等,在在呈現了當年的林業文化風貌,於是2001年林務局於林田山設立臺灣首座的「林業文化園區」,讓林田山林場重現生機。

伐木記憶躍然眼前

走進現今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中,仍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林場氛圍。停車場旁的加藤式汽油機關車熱情地歡迎遊客到來,小巧的造型非常討喜,黃色車頭及綠色車廂也相當搶眼,拍照的同時,彷彿還能看見當年伐木的畫面。伐木現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火車拖著巨大的原木穿梭在山林間,架空索道連接了兩座山頭,載著木材的流籠呼嘯而過,翻山越嶺地將木材搬運至平地,供應數以千計林場員工的家計。如今林田山林場早已停止伐木,為緬懷那段過往,特地保存了伐木機具及軌道遺跡,留住那段記憶中的光輝歲月。

除了帶著陽剛味的軌道與機具外,依山而建的木造建築保存得相當完整,濃濃的日式懷古風情,展現了林田山林場柔美的一面,偶爾當雲霧繚繞,遠方山頭若隱若現,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位於園區中心的中山堂是早年林場員工的精神寄託,目前還保留兩部日製電影放映機供遊客參觀。當年中山堂每週都會放映2至3場電影,這可是轟動林場的大事,公佈欄一貼出粉紅色公告,就表示當晚有免費電影可以欣賞了,連萬榮、光復附近的居民也會慕名前來觀賞電影,蜂擁而至的人潮往往將中山堂擠得水洩不通。

伐木產業興衰見證

在政府與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林田山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只保留古色古香的木造建築、鐵道與大型機具,也設置林業文物展示館,為昔日歷史留下見證。一走進展示館,檜木的芳香撲鼻而來,館內陳列當年林場員工的各種日常生活文物、消防器具、伐木機具,還有數不清的文獻資料。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面印著「劣等」的錦旗,是當年環境衛生大清潔比賽的團體獎項,「劣等」是貨真價實的最後一名,頒發錦旗是為了讓「吊車尾」的社區能夠改善,自動自發地整理環境。
現在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見證了歲月的流逝,伐木產業的興衰。這座因林業而生的山城,也因停止伐木而沒落,雖然轉型為觀光區,但未被過渡的商業文化渲染,仍保有純樸、幽靜的氣氛,在歷史長河中,散發出迷人的人文氣息。來趟林田山,置身在遺世獨立的山城,沐浴在充滿芬多精的山林,悠遊在林業文化的懷舊氛圍裏。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03-8752100
花蓮縣鳳林鎮森榮裡林森路20號

出處:《花蓮趣》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