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華燈初上》條通日式酒店,前身是明治時期「珈琲店」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3月04日07:56 • 發布於 2022年02月22日03:30 • Kayo/換日線專欄
《華燈初上》條通日式酒店,前身是明治時期「珈琲店」
《華燈初上》條通日式酒店,前身是明治時期「珈琲店」

女給仕賣的「曖昧」,是寂寞旅人的慰藉 。

近期討論聲量最高的台劇《華燈初上》,是以 1988 年林森北路「條通」為背景,描述日式酒店媽媽桑和小姐們之間的愛恨情仇。隨著戲劇的高收視率,讓更多人想一窺神秘的條通日式酒店文化。

「日式酒店」型態的前身:「珈琲店」女給陪侍

日式酒店的日文名稱是「スナック」(snack),如同劇情刻畫,日式酒店裡的小姐賣笑不賣身,營造的是曖昧的感覺。小姐陪侍飲酒聊天,注重服務的眉眉角角,除了熟練日語,也要能聊的上各種時事話題。這特殊的經營型態其實是從明治時期的「珈琲店女給陪侍」來的,隨著時代演變,成了現在的日式酒店。

明治時期,東京開始出現「カフェ珈琲店」,咖啡在明治時期是非常昂貴的舶來飲品,開珈琲店的大多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有錢人,珈琲店不只賣咖啡,也賣昂貴的進口啤酒、烈酒,配上洋食料理,是時髦摩登的餐廳,更是政商名流、文人雅士討論藝術、文學、時事的社交場所。

和西方高級餐廳、酒吧以男性服務生居多不同,日本當時的珈琲店流行雇用「女給仕」,女性服務生們穿著改良過的輕便和服,再配上白色圍裙,洋溢著濃濃的大正「和洋折衷」風情。

從鼎盛時期到災後變化

珈琲店的高收入吸引了對文學、藝術有涉略的年輕女性當「女給仕」,更有珈琲店以美女女給仕作為宣傳,於是珈琲店一時蔚為風潮!明治大正時期更出現許多以珈琲店女給仕為主角的小說,可見當時珈琲店的盛況就如西方文學沙龍一般。

1923 年(大正 12 年),東京發生死傷慘重的「關東大地震」,災後為求生存,有更多的年輕女性到珈琲店當女給仕。但災後的不景氣導致這些女給仕是沒有薪水的,只能靠客人給的小費維生,因此開始出現濃妝豔抹、刻意以身體貼近客人來賺取更多小費的現象。

1930 年代(昭和 5 年),日本政府開始取締這些有女給陪侍的珈琲店,定義其為「特殊喫茶」,以風俗營業的相關法規加以嚴格規範。相對於「特殊喫茶」的名稱,單純提供咖啡的店則稱為「純喫茶」。有女給陪侍的「特殊喫茶店」隨著時代演變,逐漸成了現在只在晚上營業的日式酒店「スナック」。

台灣的特殊喫茶店「維特咖啡」

而 1931 年(昭和 6 年)日治下的台灣,洋行與領事館林立的大稻埕也出現了台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店「維特咖啡」(Café Werther),老闆楊承基畢業於明治大學,是知名畫家楊三郎的哥哥,維特的命名源自於文學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

「維特咖啡」原是熱血文青老闆想打造成咖啡沙龍的「純喫茶」,但生意清淡,隔年不得不改變策略,仿效東京的珈琲店,改成有女給陪侍的「特殊喫茶店」,反而生意興隆。維特咖啡的女給仕說的一口流利的中日文,穿著合身的旗袍和最流行的髮型、妝感,讓當時日本人和受日本高等教育的文藝界人士流連忘返。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就曾寫下「珈琲店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在珈琲店嗅嗅女給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等文字。

《華燈初上》裡的中村先生(加賀美智久 飾)曾對蘇(楊謹華 飾)告白:

當初來到台灣的時候,我只有一個人,還真的是挺寂寞的。失去跟家鄉的聯絡,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後來在「光」(編按:劇中酒店店名)遇到了妳,跟妳相處的時候總覺得很舒服、很自在,好像我說什麼妳都能懂。

可見看似神秘的日式酒店,其實慰藉了無數寂寞過客的靈魂。

但隨著二戰後結束日治,「維特咖啡」在國民政府制度下改成了「黑美人大酒家」,不再有文藝人士的風流粉味,而是成了富商名流紙醉金迷的所在。但特殊喫茶的「女給仕」陪侍飲酒聊天文化,在日本人聚集的條通裡依舊生生不息著。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3 個原因告訴你,曾在日本敗退的「台灣手搖飲料潮」如何東山再起
●日本財閥的崛起:支持軍國主義的幕後黑手,與它們在台灣留下的矛盾足跡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