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今天(17日)報導,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雖達到政府預期的5%,但並不平衡,許多民眾抱怨生活水準日趨下降。與此同時,北京當局正想辦法將工業與出口收益轉移給消費者。
中國經濟成長失衡,引發2025年結構性問題可能加劇的擔憂,屆時中國計畫進一步舉債來抗衡美國可能加徵關稅的衝擊,以期達到類似的成長表現。川普(Donald Trump)20日就職總統後就有可能立刻提高關稅。
中國去年12月的數據顯示,其工業產出遠遠超過零售業銷售,而失業率則持續走高,凸顯這個貿易順差達上兆美元的經濟體的供貨實力,但同時也顯示國內需求的疲弱。
中國經濟成長以出口為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廠通貨緊縮的支撐,使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上具備競爭力。但這也造成中國與競爭對手的貿易差距擴大,使北京面臨更大的衝突。中國國內則因為物價下跌,對企業利潤和工人收入帶來衝擊。
一家為電動車產業提供工業自動化服務的公司高階主管王先生(Andrew Wang)表示,去年公司的營收減少了16%,導致他必須裁員。他預計不久後將再次裁員。
王先生說,「中國公布的數據與大多數人的感覺並不相同。」他把對今年的展望比喻為在跑步機上提高難度。
「我們需要跑得更快,只是為了停留在原地。」
中國國家統計局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並未立即回應對官方數據的相關疑慮。
分析師表示,如果中國政府為今年準備的額外刺激措施,大部分仍繼續流向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而非進入家庭,可能會加劇工廠產能過剩、消費疲弱,並增加通縮壓力。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貿易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IMF)前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在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國內需求不振、通縮壓力持續,以及房市和股市萎靡的情況下,中國是否確實達到2024年的經濟成長目標,令人懷疑。」
他說:「展望未來,中國不僅面臨重大的國內挑戰,也面臨充滿敵意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