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公孫策專欄:藏在神話裡的迷因

風傳媒

更新於 2023年12月04日21:4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04日21:40 • 公孫策
山東「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海陽市人民政府網頁截圖)
山東「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海陽市人民政府網頁截圖)

一則幾乎不引起注意的報導:大陸山東煙台海陽核電實現跨地級市供暖,我卻讀到了另類訊息。

跨區域供暖其實是一種不太划算的方式,送暖過程中的熱量浪費肯定很大,且為了在遠距輸送中保持熱量,管線包覆材料肯定很貴(甭說這項工程的科技水準肯定不俗),對中國這麼一個煤炭產量大國而言,真是太太太浪費了。

北京政府為什麼要幹這個?當然是為了減碳。然而,中國要想展現大國關心環境,捐錢給極端氣候受害國(如阿布達比那樣)豈不更簡單、更省錢?要展現環境大國的科技,做一兩個示範點也可以了。可是,如煙台這樣的核能集體供暖卻是整個山東省在推動(其他地方核電廠是否都在進行不知),那麼,如此不惜工本的目的,就不只是外宣而已,而是有著內政目的,也就是解決北方的霧霾問題。

我讀到的訊息之一:中共政權是認真的要解決/改善霧霾問題。然而,西方媒體總是將中共描繪成一個只顧專制威權統治、不顧人民死活的政權,如果真是那樣,霧霾、燃煤污染怎麼會放在心上,需要如此耗費人力物力改善?

跨市供暖說起來還不算什麼,如果跟南水北調工程相比的話。

當然可以說,南水北調是為了供應政治中心北京市,乃至河北、天津用水。但歷史上為了糧食、水運而遷都的例子不鮮(從關中遷到洛陽、開封),為了控制而遷都(從南京遷北京)也有先例,何必大費周章從西南調水到北方?而南水北調完成兩期之後,又進行「以漢濟渭」,也就是西南方的水可以接濟關中,那肯定不是為了鞏固京畿、強化政治控制了吧。

去年底以來,我著手蒐集資料要推動「說好炎黃子孫故事」,其中一個主題是「藏在神話裡的迷因」。迷因是meme的中文翻譯,這個字有幾個不同的定義,我採用的是「在某個文化中,可以流傳下去的思想、邏輯、行為、風格等非DNA特質」。我們承襲的迷因,表現在日常所有生活中,包括語言、習慣…等,甚至可以在遠古神話裡就找得到。

跨城供暖和南水北調的迷因來源,我想到的是「愚公移山」。那個寓言(故事不贅)出自《淮南子》,也就是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相信人定勝天,相信「吾心信其可行,則雖移山填海之難,亦必有成功之日」,而太行、王屋二山分開後,太行山區就有谷道可通洛陽盆地了——移山填海不是為一家之利,而是為了區域內所有家庭居民。

愚公移山meme更具體的顯現是貴州的「橋樑博物館」——全世界前20名最高的橋樑有14座在貴州。我們小學地理課本有三句話描述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這些超高橋樑連接起公路後,雖然「天無三日晴」無法改變,可是貴州「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卻大大改變了。

我們對中共政權或許有各種意見,但是炎黃子孫的迷因是一樣的。再拿歷史做對照,跨城供暖不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南水北調不是「隋煬帝建大運河」,各種超級建設如果只是威權領導人好大喜功,人民不會永遠買單的。(推薦閱讀:公孫策專欄:附庸不是獨立,屈服不是統一

*作者為專欄作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