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為何教育改革最終落得「平庸出走」?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12月30日05:43 • 發布於 2021年12月20日07:12 • 陳潔曜/電影時代
為何教育改革最終落得「平庸出走」?
為何教育改革最終落得「平庸出走」?

法國曾讓人稱羨、具有優良傳統的研究環境,近 20 年已遭受嚴重挑戰,從科學期刊發表數量來看,已從 2005 年高踞世界第五強,至 2019 年跌落至第十名,並持續下滑。

近兩年爆發 COVID-19 危機,於法國學界更宛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比德國大學成功協助完成輝瑞疫苗;美國哈佛大學提供關鍵技術予默德納疫苗;英國牛津大學發展出阿斯利康疫苗──法國過去首屈一指、共有 8 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曾經研發人類第一個狂犬病、霍亂、鼠疫疫苗,卻在耗資大量經費後,於 COVID-19 疫苗競賽嚴重落後,最後羞辱性地被迫放棄所有研發。

法國學界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巴斯德研究院當今從世界頂尖摔落,反映出國家研發不斷向下沉淪,而這還只是整體環境危機的「冰山一角」。

法國學界更於 2021 年封城解封後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無視其高教環境的每況愈下,已到存亡之秋。

亂象一:研究經費不進而退,研究員待遇被批「不道德」

法國高教與研究經費,其實常年穩定持平,然卻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呈現一種「不進而退」之情勢。

其研發經費近 10 年來,穩定佔 GDP(國內生產毛額)約 2.2%,雖屬先進國家水準,但不僅長期落後德國的 3%,近年更大幅落後具有曠世野心的後起之秀──如南韓的 4.5%、以色列的 5%。

雖然法國高教研究經費看似一直持平,甚至略為成長,然而考慮通膨和新興科技的倍增,其預算規模實質是每況愈下,尤其直接衝擊到的是研究人員之待遇。

相比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法國研究人員薪資竟只達 63%,如其著名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具博士資格的研究員起薪為 2,300 歐元(約新台幣 72,500 元),於高消費的西歐,僅為最低工資的 1.2 倍,被先進國家公認為「不適當」(indigne)、「不道德」(indécent)之低薪水準,讓許多研究員甚至直接放棄生活費高昂的巴黎,自動選擇至外省就職。

亂象二:職缺僧多粥少,「流浪博士」成常態

法國研究員不但薪資少,職位更少,並歷年不斷縮減。

10 年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開出的職缺已遽降了 40%,以 2019 年為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只開出 250 個職位,卻吸引 4,712 位候選人,換算下來錄取率只有 5%。

如此僧多粥少的狀況,讓許多年輕博士變成「流浪博士」,畢業後平均需花費 5 年才能找到正職,就職年齡平均為 34 歲。然而,能找到教職、研究職的博士已經算是天之驕子,更多人的狀況是:於數年尋職挫折後(30 多歲還住在父母家)被迫轉行;而最頂尖的學者,則竭盡可能出走,畢竟英美以倍數計算的薪資、經費,更具吸引力。

亂象三:資源兩極化,導致少數學術「明星化」

法國學界不僅薪資少,研究經費更越來越趨向「兩極化」。法國研究機構經過十多年不斷「改革」,經費制度已從過去的「固定年度預算」,轉變為「不定期自由申請」。

如此改變讓學術研究資源不斷兩極化──重點領域能申請到的經費越來越多,冷門學門能拿到的資源越來越少,最終造成某種「學術明星化」的現象,使得極少數不斷拿到經費的教授,能集中所有資源吸引人才,排擠了其他領域的不同發展。

如此「不平等」之現象,不但讓法國學界當今「大者越大、小者更小」,更使絕大多數學者殫思極慮的焦點,從尋找「新知」,變成了尋找「經費」。

罪魁禍首:新自由主義政府的「教育改革」?

法國研究環境近年「不進而退」、「兩極化」、「不平等」的發展,其實主要都來自 10 年前國家政策「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政府以光鮮亮麗的「自由競爭」之名,將基本薪資壓低凍結,讓學者必須達成可見績效,爭取看似無限的高額獎金,如此不但可有正當理由縮減政府教研預算,更可創造菁英中心價值,淘汰邊緣、拔除劣草。

如此新自由主義政府所夢想的「菁英化」,在法國學界最後卻造成「平庸化」──資源先天不足,有長期低薪、遇缺不補的病根;激烈競爭,卻是為了搶奪有限生存資源,導致鷸蚌相爭、相煎何太急的窘況;為極少數菁英學者造神,以犧牲邊緣領域為代價,最後菁英為追尋更誘人的條件,遠走他鄉。

法國學界不同於英、美有堅強自由資本支撐的傳統,而是長久以社會理念的國家政策支持。法國新自由主義政府意圖東施效顰,效法英、美「追求卓越」,放手教育預算「不進而退」,不但會持續侵蝕高教品質,且每況愈下的整體環境,更會造成菁英憤而出走,反而落入一種不斷自我耗損的「平庸化」循環。

在一日千里的新世紀變化挑戰中,法國學界正一步步流失人才、喪失國際競爭力,其研發疫苗的滑鐵盧慘敗,即是一葉知秋的當代警訊。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兼任下流》:面對高等教育的全面崩壞,學術工作者將何去何從?
●不會法文,卻第一名完成法國碩士──儘管不願回想,但感謝有甘有苦的留學人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