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不必聞米色變!粿條、粄條、河粉「最大差異1次搞懂」

民視新聞網

更新於 04月12日01:18 • 發布於 04月01日09:43

生活中心/施天擇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炒粿條」頻頻登上媒體版面,令不少民眾聞之色變。為此,臉書粉專「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發文,詳細解釋「粿條」到底是什麼,以及它跟「粄條」、「河粉」的差別!

不必聞米色變!一次搞懂「粿條、粄條、河粉」三者差異:米酵菌酸「與米無關」
粉專發文詳細解釋「粿條」到底是什麼,以及它跟粄條、河粉的差別。(圖/翻攝臉書粉專「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

粉專「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指出,粿條、粄條、河粉其實都是米製品,它們的原料裡都有米的成分,差別在於「加入了不同的澱粉類」。而加入澱粉後,各粉條的口感也會有所變化。

粿條:原料為「米+澱粉」(在米漿中加入澱粉),相較於粄條,口感更加Q彈、顏色呈半透明,比粄條再薄一些。
粄條:原料為「純米」,以米漿為主,幾乎百分之百使用米漿製成。吃起來的口感厚實軟嫩,顏色看起來很接近純白色,寬度較寬。
河粉:原料為「米+澱粉+玉米粉+蕃薯粉」,依比例混合,吃起來是三種粉條中最有嚼勁、顏色也是最透明的,寬度較細。

不必聞米色變!一次搞懂「粿條、粄條、河粉」三者差異:米酵菌酸「與米無關」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罕見的「米酵菌酸」。圖為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另外,該粉專也指出,粿條是源自於閩南語「Kué-tiâu」,是潮汕人對米製麵條類型食物的稱呼;而粄條則是源自於客家人,客家人將用「米」磨成漿製成的米食通稱為「粄」,粄條即是將在來米磨成漿後蒸熟的「粄」切成條狀,再加以烹煮的食物。隨著時間與地區演變,有些粄條也會加入一些樹薯粉來使粄條增加口感,市面上販售的粄條也都會添加其他澱粉來幫助成形;因此,要吃到純米製成的粄條,機會越來越少。

由於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罕見的「米酵菌酸」,農糧署也澄清,此「米」非彼米,國產米可放心吃;因米酵菌酸僅為 Bongkrekic Acid 之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此外,農糧署強調,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 140 萬公噸,稻榖收穫後由糧食業者碾製加工為白米或糙米,包裝於市場銷售。加工過程未經發酵,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並無保存過久致病菌污染之虞。

《👉加入民視新聞Line好友,重點新聞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Alano
    🎊🎊祈禱🎊🎊 無🎗️良🎗️霉🎗️體。1🎗️4🎗️5🎗️0。 🥳死🥳全🥳家🥳
    04月01日11:59
  • 鄭德林
    人沒有東西吃才會死運氣沒有那麼好啦
    04月01日18:5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