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變局思考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4月30日01:08 • 發布於 04月30日04:00 • 李慧玲

上個月下旬,中國共產黨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到新加坡訪問。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下一位外長的熱門人選,年初到美國時會見了國務卿布林肯等官員。這次他到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和兩位副總理都分別與他會晤。

劉建超出乎意料地同意參加一場公開對談,包括接受現場觀眾提問。我負責主持這場對話,會上同劉建超談到中國大陸對外溝通,所用的語言跟世界很有距離,「文字好像看得懂,但意思看不懂」。

這個隔閡很真實,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字意涵似乎自成一個體系,雖然用白話文,內容卻往往需要找人解碼。

劉建超沒有表示不悅,也沒有即刻反駁,停頓了一下,問道:「這怎麼辦呢?新加坡派更多的留學生到中國去?」

說得很客氣,而且還很抬舉新加坡,多派人到中國學習就能扮演橋梁的角色。

不過,後面他開始很溫和,卻很認真地說,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環境,而中國自身的政治體系、語言與體制,也就是中國強調的「中國特色」,包括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式現代化等,而語言等問題得放到政治環境中來看。

他用自己學習英語的經驗說,雖然學英語時間長,但是有些西方語言也不一定就懂。中國不排斥外國先進的東西,不拒絕向別人學習,包括學習西方的經濟術語、社會術語等。話鋒一轉,仍輕輕地說,不妨其他國家也把自己放到中國的語境中去學,這樣有助於了解,有助於增強對中國的信心。

過度專注現在的喧譁,不如用心思考變局

我最近在思考未來中美是否脫鉤,日後是否真的會是兩個平行的世界時,倒是反覆咀嚼他的回答。

我們按照現有標準來看待很多事物,決定眼前的現象是否可以接受,衡量眼前的現象是否符合既定標準,或者批評與這個標準有所距離,甚至設法要求不符合標準的那方調整到更靠近標準的位置。因為現有社會的運作方式已經進入某種定式,我們的思惟方式因而也不知不覺圍繞這樣的定式。

但是世界的標準是誰制定,是怎樣制定的?日後若有兩套標準呢?這樣的情況會不會發生?如果會,多久以後會發生?我們有多少條件排斥其中一種標準?

生活在一個大時代裡,地殼不斷移動,我們是感覺得到的。但是我們是不是過度專注於現在的喧譁,而無法抽離去想像未來?20年後、30年後?50年後,世界又將如何?這些不再是很遙遠的事,曾經的「20年後」「30年後」,已經到來過,而且到的時候彷彿也只是一瞬間的事。其實那些改變,我們都見到過。我們準備了什麼?

(作者為新加坡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