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納迪爾隕石坑3D模型成功建立 證明是小行星撞擊形成

803 觀看次數

蘇格蘭赫瑞瓦特大學研究團隊於2022年在西非幾內亞沿海岸發現了一個撞擊坑。團隊跨國合作,經過一番努力,最後成功在近期建立了撞擊坑的電腦立體模型,證實了撞擊坑是由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而形成的隕石坑。研究成果於10月3日發表在《自然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根據赫瑞瓦特大學官網介紹,由於隕石坑鄰近「納迪爾海底山」,因此被命名為「納迪爾隕石坑(Nadir Crater)」。「納迪爾隕石坑」直徑9公里,藏在大西洋海床下方深300公里處。此撞擊坑於白堊紀形成,形成時間與位在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相同。這可能代表著恐龍大滅絕是由兩顆小行星造成的。團隊推論,形成納迪爾隕石坑的小行星直徑約為450至500公尺,並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團隊利用地球物理公司TGS所提供的地質數據,建立了隕石坑的3D立體模型推論,並從中推論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後續發生的事件。示意圖顯示,行星發生撞擊以後,便產生了一個很深的碗狀大凹坑。不久後,坑底抬升,使凹坑深度逐漸變淺。凹坑周圍的沉積物則朝向抬升的坑底流動,形成「碗的邊緣」。此外還發生了地震,土石流和800公尺高的海嘯。研究第一作者地質學家尼科爾森(Uisdean Nicholson)最後表示,納迪爾隕石坑的3D數據資料可用於測試衝擊坑假說、協助打造在海洋環境中形成的隕石坑模型,並用於理解撞擊事件帶來的衝擊。

TomoNews

發布於 10月13日02:00
自動播放下一則

留言 0

沒有留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